平菇小孔定位出菇栽培技术
2022-03-25唐丽娜
唐丽娜
平菇又名侧耳、糙皮侧耳,地方名北风菌、蚝菌等,是一种栽培较为广泛的食用菌。
一、菇场要求
(一)场地选择
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选择地势高敞、环境清洁、通风良好、靠近水源、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
(二)发菌场所
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暗光或黑暗,环境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具有调温和空气交换功能。
(三)栽培场所
1.建造要求
菇棚应保湿,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光线均匀,菇棚内部用前清洁卫生,用生石灰消毒;菇棚大小适当,每栋不超过1亩地,便于操作。
2.菇棚设施
菇棚通风口及门窗安装40目防虫网,建有缓冲间,菇棚内悬挂粘虫板和诱虫灯,安装微喷设施,棚顶覆盖遮阴网。地面做宽25cm、高10cm左右的畦背,畦背间隔70~80cm,畦背上覆盖编织袋或薄膜。
二、原料要求
(一)主料
豆秸、玉米芯、棉籽壳、木糖渣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霉、无虫、无结块、无污染。豆秸粉碎至长1cm左右,玉米芯颗粒度0.4~0.7cm。
(二)辅料
1.麸皮、石灰、石膏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结块、无异味。
2.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三、制袋工艺
(一)制袋时间
根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设施合理安排制袋时间。山东地区秋、冬、春季栽培一般8月中、下旬制袋,反季节栽培一般4~5月份制袋。
(二)栽培袋制作工艺流程
备料→培养料配制→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
(三)技术要求
1.培养基推荐配方
配方一:豆秸40%、棉籽壳47%、麦麸10%、石灰2%、石膏1%。
配方二:玉米芯40%、棉籽壳47%、麦麸10%、石灰2%、石膏1%。
配方三:糖渣86%、麦麸10%、石灰3%、石膏1%。
配方四:玉米芯88%、麦麸10%、石灰1%、石膏1%。
2.培养料配制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项原辅材料。秸秆提前2天预湿,充分软化。
3.拌料
将各种料混合拌匀,培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
4.装袋
选用20cm×(45~50)cm×0.0025cm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松紧适宜,套环封口或尼龙绳扎口。
5.灭菌
采用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维持12 小时,再焖12 小时;高压蒸汽灭菌121℃、0.11Mpa维持3小时。
6.冷却
灭菌后的栽培袋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冷却至室温。
7.接种
接种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每料袋接种量为料袋干重的2%~3%。
8.菌丝培养
菇棚应预先消毒、灭虫。接种后的菌袋“井”字形排放至菇棚内,环境温度22~25℃,湿度70%以下,每天通风2小时,暗光发菌。接种后10~15 天进行第一次翻袋,并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和菌袋是否有杂菌侵染,污染菌袋及时处理,整个发菌过程中翻袋2~3次。当菌袋走菌10cm左右后,用直径2cm左右带尖光滑圆木棒沾生石灰粉(或美帕曲星水剂),从菌袋两端分别均匀扎3个深度10cm左右的孔(此时的孔即为出菇时的定位出菇孔),促进通气增氧,加快发菌速度。培养25~35天菌丝满袋。
四、栽培管理
(一)栽培模式
熟料栽培,墙式立体排袋,小孔定位出菇。菇棚内畦背上码垛6~9个菌袋高。反季节栽培每1~2层菌袋间用竹竿隔开。
(二)出菇管理
1.开口
发菌时扎孔的菌袋不再开口(原基即从菌袋两端发菌时扎孔位置分化,逐步形成子实体,而不从其他位置分化);发菌时未扎孔的菌袋,用消毒刀片在每菌袋两端各划2道长3~4cm、深1.5~2cm的竖划口;使用套环的菌袋将封口遮盖物去掉即可。
2.原基形成期
菇棚内湿度85%~90%,温度5~20 ℃,给予一定的散射光,每天通风2次,每次3小时。7天左右原基形成,严禁直接向原基喷水。
3.子实体生长期
菇棚内环境温度5~20 ℃,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散射光光照强度为150~1500 lx,每天通风时间不少于12小时,通风时注意温湿度变化,避免强风直吹菇体,发现子实体不开片时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并加大通风量。通过微喷设施增加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后及时通风,禁止喷关门水。
五、采收
(一)适期采收
子实体八成熟、菌盖达到6~8cm,菌盖边缘紧收没有完全平展时采收。采收时拿住子实体旋转掰下即可。
(二)产品处理
采收后将子实体背面朝下直接摆放于塑料筐内,冷链运输进入市场。
(三)采后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后,及时清除菇根、死菇、残菇等杂物,然后调整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养菌,进入第二潮菇管理阶段,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菇。一般可采4~6潮菇。
六、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从产地环境、栽培设施及栽培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发生。
(二)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优质菌种,采用科学的基质配方,料袋灭菌彻底;适时栽培,科学管理,搞好菇棚及周边环境卫生。
(三)物理防治
及时摘除病菇,受杂菌侵染的菌袋应远离菇棚实行封闭式清除、销毁;通风口及门窗安装防虫网,菇棚内悬挂粘虫板、诱虫灯等诱杀害虫,棚入口处建缓冲间。
(四)化学防治
应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必需用药防治时,使用在食用菌上已获得登记的药剂。化学防治以处理地面环境为主,于无菇时用药。定期进行菇棚内外环境的消毒、灭虫,交替轮换用药,每种药剂限用1~2次。出菇期间禁止向子实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