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乡村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25熊小燕
熊小燕
【摘 要】疫情时期,特殊环境下,观乡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思美育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在国家力量的强大引领下,我们面对突发状况及时做出调整与转变,因材施教,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大美精神弘扬大爱情怀,融合美术核心素养,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调整转变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以艺术筆墨构建有时代温度及生活烙印的心灵发声,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绘画日记 生活教育
2020年伊始,当人们还沉浸在准备年货的忙碌气氛中,一场全球性灾难正向我们悄悄逼近。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本该热闹的春节显得寂静,天真纯洁的孩子们只能透过窗口仰望方寸蓝天。在国家力量的强大引领下,教育部面对突发状况及时做出调整与转变,因材施教,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现就后疫情背景下乡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探究调整转变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大美精神弘扬大爱情怀,以艺术笔墨构建有时代温度及生活烙印的心灵发声,从而守卫校园这方净土,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后疫情”时代,需要对乡村小学生源和美术教学现状再分析
最近教育部又提出了中小学生美育要求,号召全体美术和艺术教师要关心和支持中小学生在美育上有所建树和成就。在“后疫情”背景下,抓好美术教育又成为新的挑战。
(一)新时代,乡村小学美术学习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本地农村人员逐步向城市迁徙,致使本地农村小学生源逐步减少;外来务工人员从全国各地涌入经济发达城市,而这些务工人员子女也成了当地农村小学生源的最大来源。以本校为例,本校地处城市边缘,又是城市交界处,人口流动量大,家长学历低,工作和经济收入相对不稳定,自我保健意识较弱,生活环境也相对不理想,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暇顾及,加之对美术课的不了解,意识上认识不足,造成美术课上的基本物质条件难以保证。
(二)疫情后,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2.4万余在线课程在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其中,我市积极利用“锡慧在线”平台,开发了近3000个网上课程教学课例,保证了学生的线上知识学习。但对于非工具性学科,由于网上学习时间不利于控制,又受美术学科特点的制约,工具的准备、操作过程的引导等,加之乡村小学生家庭状况,致使学生参与度不能保证,难以分享到高效便利的教学资源。据本校情况了解,有部分学生地处外省市,该地区网络欠发达,没有网络信号,线上课程都难以保证。在复工复学后,本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人口大量跨区流动,在疫情的长期备战关键时刻,容易产生认识不到位、防范跟不上的情况,加之生活的压力、疫情的蔓延、对待孩子学习问题上的手足无措,这些都会让家长和学生产生焦躁心理。
二、“后疫情”时代,需要探寻更有效的乡村美术教育新途径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学生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一)观照生活,记录发现之美
当下,国内外的疫情情况就是“鲜活”的“教科书”。科技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记录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照片、视频、随笔、日记等可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发布。对小学生来说,常态记录生活的形式就是写日记。一直以来,笔者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在美术教育领域就是绘画日记。绘画日记,是儿童用画笔在纸上画下来的“话”,它是儿童叙述对事物、对生活、对眼中世界的好奇与理解的一种载体,是儿童心象的自然流淌。绘画日记没有经过成人加工,是最原生态的作品。因此,它最生动、鲜活,也最具有感染力。一支笔,一张纸,自信流畅的线条,无拘无束、纵横交错,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他内心想说的“话”,也可以利用日记插画的形式表现。画画时,能观察到、想到的不一定能马上表现到位,已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观察到、想到了的,离做到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用绘画日记记录生活,让儿童把对视觉艺术的独特认识和自我表达高度结合,无形中起到了发现美的作用。在被疫情困住的空间里,在疫情不断演变发展的时期,让绘画日记记录自己的一段生活,载入人生旅程的史册,回首过往,细细品味,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
(二)回归生活,领略创新之美
疫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身、审视自然、关注环境。在疫情复课后的美术教学中,结合线上教学,笔者结合疫情进行美术教学,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病毒,让学生用美术语言,结合病毒形态特征表现病毒并展开表情联想和变异想象。疫情复学后,口罩一时登上热门,成为每个人的必备品。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小学生,他们不习惯成天戴口罩,各人口罩也极其容易混淆,还有用过的口罩的处理方式,这些都成为一个新的待解决课题。在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驱动下,设计口罩题材单元课程,分为如下课时:“我的口罩”“口罩里的联想”“春天般的口罩”,使学生正确了解病毒的传染途径,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消除戴口罩的恐惧和焦虑心理。面对疫情,在美术教材的动物单元,结合疫情与动物,把教学重心放在和平相处、共享生活的层面,作业中体现我的动物朋友,讲述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利用视频,将生活中对待动物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内心产生对比,为绘本设计、绘画创作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从问题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拓展思维,掌握方法。
(三)学会生活,实现传承之美
自古以来,美术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就心理领域而言,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远古的美术作品,如日鸟月蛙、傩戏面具等,被赋予神秘色彩,被人们当作祛病镇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后来的美术形式,如门神年画,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美术元素还出现在了各行各业。如病房的蓝色环境,对病人的情绪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红色更容易激发人的斗志。疫情恰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既难忘又不免有些心理落差,换种方式过春节、贴门神,或许能给压抑的生活增添色彩。于是,可以从认门神、画门神课程建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列,让学生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美术教材中有鱼的纹样、鸟的纹样系列课程,于是在此基础上,针对中、高年级融合蝙蝠的纹样课程,一方面端正对蝙蝠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具备客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美术学科特点,体会千百年来美术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赏析,区分丑陋与美丽。从一个个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中,学生感受到人类自古对美好的向往和文明的发展,深刻认识美术来源于生活,还原生活并高于生活。
三、“后疫情”时代,需要美术教师以新的眼光和手法跟进美育
进入后疫情时代,多项活动相应减少,单一的学校生活能让学生在美育方面获得什么?
(一)抓牢美术本质,让美术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和学校生活
乡村学校有成为艺术灵感源泉的特质,用收割后的麦秆穿编,用碎布头创作手工作品,石头画,树叶画,泥块造实景模型,没水的彩笔没准又能焕发新的生命。有了美术的眼光和头脑,学生会看到生活处处是希望。
(二)放大美术视野,使美术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时期,“看”云展览,“赏”名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等,这种以赏为主的美术教学活动,积累精神财富,提升美术素养,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显现出美育的目的,为人育人。
综上所述,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生活需要我们更理性,乡村美育要以当今国家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透过生活广角,聚焦事物本质,散发理性思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彰显育人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