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四重维度论析

2022-03-24贾宏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家坝蓄洪区抗洪

贾宏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王家坝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境内,地处淮河上中游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条件,使这里的王家坝闸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安全屏障,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淮河防汛“风向标”。然而诸多美誉的背后,是以王家坝为代表的蒙洼蓄洪区人民对滚滚洪水的毅然接纳与承受,是舍己为人、舍小顾大的高尚情怀,也由此孕育了王家坝精神。历经反复锤炼、升华,王家坝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其不仅包含着牺牲与奉献,蕴含着坚韧与顽强,更凝聚着自强与拼搏。进入新时代,深刻把握王家坝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深入探究弘扬王家坝精神的独特价值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溯源分析

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人民在抵御淮河洪灾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流域人民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1]。它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淮河人民长期抗灾斗争是王家坝精神的历史来源

我国众多江河中,淮河地处典型孕灾区,上下游落差大,两头翘,支流多,卡脖子河段多,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淮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灾难、动荡也迫使淮河儿女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推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使相互团结、相互依赖,塑造了淮河儿女骨子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鲜明品格。解放前,淮河水患,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制定“蓄泄兼施”的治淮方针,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蒙河洼地,建设淮河中游第一座蓄洪区。王家坝人民服从国家“牺牲小局,顾全大局”的战略安排,先后投入修建蒙洼蓄洪圈堤和王家坝闸等工程。此后数十年,王家坝闸的起落直接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一调度,蓄水与否事关淮河南北方、左右岸、上下游全流域,自然就成了千里淮河“第一闸”,成了淮河流域最灵敏的“风向标”。

“开闸蓄洪泪汪汪,家家户户泥巴房”。若洪水小,王家坝人民考虑的是自己一方水土十几万人的安居乐业;若洪水大,王家坝人民势必牺牲自己换取全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奉献、牺牲,舍小家、顾大家的壮举,成为了王家坝人民义无反顾的选择,浇筑成永远的王家坝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王家坝精神的理论本源

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两者发生冲突不能兼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从集体。集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几千年来盛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原则的根本超越,是共产主义新型社会文明形态在人的道德精神形态上的重要呈现[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防治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在蒙河洼地圈堤建闸、修涵建桥、开挖引河。这是党和政府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科学决策,也是以王家坝为代表的蒙洼蓄洪区人民从大义出发,为了保全大家而舍弃小家的毅然选择。由此诞生的王家坝精神是对集体主义思想的矢志坚守,舍小家就是舍弃个人利益,为大家就是保护集体利益。从这一角度看,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认识王家坝精神提供了基本论点,成为探索王家坝精神的理论基础。

(三)蒙洼蓄洪区的建设发展是王家坝精神的实践根源

王家坝精神是在淮河人民战天斗地、抵御洪灾的生动实践中孕育而生的。20世纪50年代起,王家坝闸在治淮大格局中承担了“当门卒”的使命,或多或少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增添了一丝悲壮。16次开闸蓄洪,意味着蒙洼蓄洪区16次庄稼尽毁、房屋倒塌,意味着16次巨大牺牲与付出。以王家坝为代表的蒙洼蓄洪区人民没有怨天尤人。近年来,王家坝人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种植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种植杞柳、毛豆等耐水作物,发展稻虾养殖、水禽养殖等。实践证明,即使无情的洪水冲毁了他们的家园,耗尽了他们的家底,也无法阻挡他们奋斗致富的步伐。王家坝精神,成为王家坝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内涵要义

王家坝闸建成至今60余载,一次次闸起闸落,一次次悲壮牺牲,一次次坚强崛起。以王家坝为代表的蒙洼蓄洪区人民在长期抗洪斗争中,淬炼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王家坝精神,凝结了王家坝人民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和光荣使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舍小家、为大家中诠释顾全大局

王家坝闸作为控制进洪闸,与曹台退水闸、蒙洼蓄洪区一道构成了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工程。从1953年至今,每当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洪水威胁,每当沿淮能源基地、京沪铁路和大中城市处于危险之中,王家坝人民就毫无怨言地服从开闸蓄洪部署,甘愿承受巨大损失,任由无情洪水肆虐。2020年7月,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洪水滚滚,浊浪汹涌,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庄台相继成为水中孤岛,18万亩良田被洪水吞噬,18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泽国”,19.5万人口遭受水灾。王家坝人民饱含热泪,扛下所有,用牺牲和奉献换取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品质,充分展示了王家坝人民的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构成了王家坝精神的重要支撑。

(二)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中涵养自强不息

王家坝人民抗洪斗争,一方面展现了他们顾全大局,共克时艰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在防汛防灾中,王家坝人民积极响应国家治淮号召,投身蒙洼蓄洪工程、洪河分洪道、防洪排涝涵闸等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在抗洪救险中,王家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沉着面对,多次冒着暴雨、迎战洪魔,以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战斗在抗洪一线。在灾后重建中,王家坝人民面对洪水肆虐、家园尽毁,没有向国家邀功,没有向社会伸手,反而不屈不挠、不等不靠,依靠勤劳和智慧,变水害为水利,发展特色经济。这种困难、灾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王家坝精神屹立不倒、历久弥坚。

(三)军民团结、干群同心中彰显同舟共济

在王家坝打赢的一次次抗洪阻击战中,我们党团结凝聚、统筹调动消防救援队、人民军队、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当地村民、爱心企业等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筑起了抗洪救灾的钢铁长城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第16次开闸蓄洪。蓄洪前夜,123个临时党支部迅速成立,30000名党员冲上堤防,1600多名搬家队伍,1700多名民兵和2000多名野战部队官兵深入救援抢险7小时内完成180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员安全转移。创下了数个“最”:洪水涨势最猛、开闸指令最急、搬迁撤离最快、防汛秩序最稳。灾难面前,广大军民、干群主动担当、敢打头阵,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彰显了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增强了人民不断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

(四)尊重规律、综合防治中体现科学治水

从新中国治淮伊始,人们对淮河河情、雨情、灾情反复了解与熟悉,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提升防洪抗灾能力,完善防洪抗灾体系。多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开闸蓄洪的经验作法,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技术,打开了科学治水的工作局面。首先,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通过合理释放水能,最大限度趋利避害、规避风险;其次,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通过实时监控洪水情况,掌握水患的防治办法;最后,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王家坝进行考察,指出“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王家坝精神中“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深刻诠释和最新注解。

三、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独特价值

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王家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王家坝精神呈现出特殊的时代价值。

(一)王家坝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丰碑,铸就奉献底色,迸发耀眼光芒

王家坝精神凝聚着王家坝人民建设祖国的深沉情感,饱含着王家坝人民开创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频繁发生的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考验着中华儿女图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与勇气。滚滚洪水冲散美好家园,冲不垮王家坝精神。一代代王家坝人民秉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磅礴力量,越是艰难困苦、越是不屈不挠。

王家坝精神以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的特质,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王家坝精神必将赓续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鲜明个性,表现出中华儿女积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继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迸发着耀眼的光芒。

(二)王家坝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纽带,传承民族大义,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5]王家坝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融合了淮河流域优秀文化的特质,表现出精诚团结、无坚不摧的人文品格。

然而,谁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家园?谁不珍惜辛勤劳动的成果?可当抗洪防汛的关键时期,当舍小顾大的抉择关头,当洪水淹没的悲痛时刻,王家坝人民毅然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一次次忍看家园化为泽国的背后,是他们更看重整个淮河流域的安全。这样的精神代表了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纽带,对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王家坝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回应时代需要,激发创新发展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驱动伟大的事业。历经多次磨难,王家坝人民不仅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洪魔,还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种杞柳、做编织,发展芡实、毛豆、板鸭等适应性产业,开展生产自救、奋力脱贫致富。王家坝精神也逐渐走出蒙洼蓄洪区,成为阜阳城市精神,推动阜阳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前方的道路不仅越进越险、越进越难,而且不进则退、非进不可。在这一背景下,弘扬王家坝精神,绝非将其作为符号化的精神标签,而应将其作为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融入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激发创新发展,做到敢战能胜。

四、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应从融合发展、搭建平台、依托载体、丰富形式等多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王家坝精神的弘扬路径,构建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王家坝精神传承体系。

(一)融合区域建设,发展创新性产业经济

历史上,少有蓄洪区是富裕的,蒙洼蓄洪区也不例外。王家坝人民为了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被落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展适应性特色农业、创新性旅游产业,实现了林、粮、牧、草、水产互生共存,呈现出“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的淮畔风光[6]。这是王家坝精神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如今,王家坝人民应继续激发效能、抓住契机、应对挑战、创新创造,大力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用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提升和增强王家坝精神的吸引力。

(二)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专业化研究队伍

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对王家坝精神内涵界定、外延拓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完善王家坝精神的逻辑体系。一是做好理论阐发。近年来,学术界对王家坝精神进行研究,内容涉及王家坝精神基本内涵、显著特点、时代价值等,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成果不够丰富,高级别、高质量刊物所载论文不多见。二是做好实践探究。特别是对新时代如何接续历史弘扬王家坝精神,需要加强研究,将弘扬王家坝精神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从实践维度深化王家坝精神的整体性研究。此外,弘扬王家坝精神,还应当通过组织专题学术会议、开展系列课题研讨等方式,逐步培养专业化研究队伍,强化王家坝精神的研究力量。

(三)依托优质资源,构建多样化传播途径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王家坝抗洪斗争全过程,系统梳理王家坝精神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加强对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等基础性、全面性、代表性的资料整理和资源开发,深化王家坝精神的精神体验,构建多样化传播途径。

一是融入学校教育。要积极探索王家坝精神与教育教学融合方式,编写《王家坝精神》《王家坝抗洪故事》等读本,大力开展王家坝精神文化课堂建设,使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深入青少年心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完善知识、强化情感。

二是融入社区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举办各种文化晚会、绘制抗洪画册、讲述蒙洼故事等,将王家坝精神融入王家坝人民学习、生活、工作中,提升王家坝人民的积极认知、正向情感及行为自觉。

(四)丰富传承形式,形成立体式弘扬格局

一方面,开辟线上传播渠道,建设弘扬王家坝精神的网上传播基地,制作并发布短视频宣传片,以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再现王家坝闸及蒙洼蓄洪区的推演过程、建设历程等,使受众切身感悟其中蕴藏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奋力抗争精神。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基础上,把王家坝精神引入数字博物馆,为大众理解、学习和弘扬王家坝精神开辟更为广阔、更加立体的渠道。另一方面,发挥线下传播功能。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创新形式和方法,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包括话剧、歌舞等,通过艺术加工与提炼,将王家坝抗洪斗争中的人和事“活”起来,让大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王家坝精神的熏陶,弘扬这令人感动、使人敬仰、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王家坝蓄洪区抗洪
抗洪精神
最美王家坝,我的家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价值·机理·路径: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探析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抗洪中的共青团
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AutoBank在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