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2-03-24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队伍辅导员

王 放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1]“角色”一词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从戏剧中借用而来,用于分析社会情境中的个人行为方式[2]。角色理论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方面,而不是心理方面。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角色实现是指以角色期待、角色认知为基础,实现自己的角色,表现为角色行为。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一方面担负着向在校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红色文化的职责,可以说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使命与担当,其自身的角色认知、角色定位、角色实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辅导员的角色实现是辅导员个人对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自我期待和外界压力的一种适应,是其角色优化的目的和结果。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找准定位、实现角色是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特点

(一)角色身份的多样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的身份多样性比较明显,大都是具有教师、管理人员身份,甚至还有在读研究生等身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主体为专职辅导员,他们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一般除了承担200人左右的辅导员工作外,还会兼任二级学院的部分党团工会、行政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承担少量有关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工作量普遍相当饱和。兼职辅导员总体数量上较少,一般是从二级学院党政管理人员、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和研究生中选拔或推荐出来的,专业背景多样化但大都热爱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有潜在的工作热情,所带班级人数不多且周期不长,在引导学生方面主动性较强。面向高校宏观管理,辅导员是教师也是行政管理人员;面向学生教育、引导和服务辅导员是师长也是朋辈;面向社会和家庭,辅导员是大学教师也是社会精英。专兼职辅导员会在好几种角色身份间切换,各种角色相互制约与影响,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形象。能否处理好角色身份问题是决定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基础元素。

(二)角色期望的交叉性

第一身份不同的专兼职辅导员会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专职辅导员往往会被所在二级学院寄予较为厚重的育人期望,又快又好地挑起学生管理与教育引导的大梁,而自身可能因为专业或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会有继续深造、转岗的角色期望;专业教师兼辅导员则重点会被所在教学单位寄于专业教学、学术科研的角色期望,育人期望会被弱化;选拔作为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往往是在校期间比较优秀的典型,他们往往承载着学校的育人期望、导师的学术期望、家人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期望以及学生的互动榜样期望。这些角色期望总体方向是为高校、社会、学生多作贡献,辅导员自身也会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多重交叉的角色期望能够让辅导员更加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合理分配好时间和精力,为自身发展搭建多个平台。当然也有可能受到各种因素限制,造成精力不济、角色定位不准,产生工作矛盾和角色冲突。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角色期望复杂交叉,能否正确面对角色期望是决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角色定位的发展性

当前高校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中相当大的比例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高校在招聘和确定岗位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政治面貌、学历学位、综合素质和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就有着较高的要求,总体来看,他们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适应新环境和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角色定位有着积极的态度。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大多为在管理岗位上逐步晋升,有些会在专业上继续深造进而转岗到教学科研岗位。教师岗位的兼职辅导员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职称职务的变化不会在辅导员岗位上持续太久,也有小部分自身业绩突出、适合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被调整到相应的其他管理岗位上。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总体综合能力强、品学兼优,外界对其角色定位较高,其自我角色定位往往也较高。兼职辅导员的经历和实践能快速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引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在工作中激情澎湃,能以多重视角开展学生工作,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发挥巨大作用,会得到身边师生们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在与管理服务对象的青年大学生交流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成长,个人今后的发展也会因此有着相当宽广的平台和人脉。总体看来,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均有着较强的角色定位的发展性。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原则

(一)协同性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新时代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角色实现是一项总体性、系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构建大思政格局,党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二)准确性原则

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只有角色定位准确了,才能够在工作实践中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优化、发展。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教师,其角色定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其角色要定位是做好各项学生管理事务;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其角色定位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辅导员还要准确的把握角色发展方向,因为每个辅导员存在自身个体差异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如果对自身的角色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到角色价值的发挥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可持续性原则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推进,每个辅导员的角色实现都需要经过科学的培养、锻炼、成长。辅导员角色实现的本质要求就是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这种可持续性体现在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养成与提升、思想觉悟的进步与提高、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以及岗位的晋升与调整等方面,这种可持续性达到了才能够最大程度满足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需要和辅导员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可持续性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要针对专兼职辅导员的不同特点,深入调查研究辅导员能力提升与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专兼职辅导员的系统培养计划,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带动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角色认知,激发辅导员角色认同和期待

首先,辅导员要对自身角色有深入准确的认知,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是育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辅导员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扮演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角色。

其次,辅导员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就要深入了解岗位主要职责,深刻理解学生事务管理是辅导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来不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要对岗位要求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衡量,确保角色定位明晰;辅导员要主动研究学习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新政策和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逐步形成角色自觉。

第三,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辅导员优化认知方面主动作为,利用政策倾斜并采取一定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专兼职辅导员岗位,激励更多的有经验的辅导员能够对角色充分认同并对未来发展有着角色期待,调动更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同辅导员角色。

(二)优化工作机制,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和水平

首先,高校要完善和优化辅导员选拔配备机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多数高校认为辅导员岗位是最基层一线的工作岗位,因为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习惯性安排最年轻的教师或刚入职的教师去担任辅导员;年轻教师也习惯性认为辅导员是评职称的必经之路,是在高校职业发展的起点和过渡阶段,自我没有明确的角色认知。高校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选拔配备机制,甚至有些高校出现人员紧缺,临时调动各部门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的现象。很多时候年轻教师在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毫无准备、仓促上阵,最终结果只能是应付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很难沉下心来履行好《规定》中要求的新时代辅导员九大职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大部分高校每年会专门招聘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的选拔配备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总体过程还有待优化。在专职辅导员的招聘考试过程中,笔试、面试内容的选择需更加合理,除了注重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考核外,组织协调能力、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考察也应成为重点;兼职辅导员的选拔和聘任更需要优中选优,选拔的渠道可多元化且不拘一格,要打破传统观念,不只是在刚入校的年轻老师中选拔。要充分保证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保障机制。开展辅导员培训是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定期培训工作要制度化,培训内容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要利用一切机会为辅导员创造学习、培训和实践研修的机会。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充分理解、关心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主动营造尊重辅导员工作和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为辅导员积极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把辅导员从过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回归到主要职责方面,能够分配一些时间精力做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很多高校尝试了专业导师制度、班主任制度等,让更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共同育人效果。

再次,高校要健全完善辅导员激励考核机制。要坚持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一的主观式和结果式评价。要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制度。尤其是对于新辅导员来说,要让他们很清晰地了解评价机制就是工作的风向标。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辅导员平时工作的努力和成绩,而不是最终的一票肯定或者否定。激励机制要兼顾到辅导员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级,兼顾到教学单位的团体激励和辅导员个人激励,通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优秀铺导员评比等平台给予团体和个人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高校要为辅导员职务和职级晋升提供政策倾斜,让辅导员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保障。

(三)优化人文环境,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 高校要主动满足辅导员角色期待,寻找辅导员队伍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其本质在于适应职业定位提升职业能力。其次,高校辅导员需时刻保持文化自觉。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汲取获得自我长足发展的源源动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反思精神。人只有保持文化自觉,才能获得自我全面发展,辅导员只有实现了自我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育人工作。再次,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务化有助于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助于激发优秀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促进优秀辅导员知识水平和工作实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的集群发展,在发挥个人“单兵作战”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团队作战”能力的提升,在欣欣向荣的良好氛围中实现个人与团队的结合,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3]。

要创新和优化辅导员组织开展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尽快建立起网络教育信息共同体,建立起信息化学生工作系统。互联网平台教育现已逐渐成为辅导员融入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辅导员进行非指导性教育活动的最主要载体。辅导员应大胆运用新科技、新媒介,从而缩短辅导员育学生的间距。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便捷性功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实质内涵的再创造和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教育系统。在发挥互联网教育共同体功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将网络和现实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要拓宽辅导员工作载体,提倡更加灵活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参与度,切实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实效。此外,高校应积极推动辅导员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双向认可和相互促进态势的构建,在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的同时,也重视来自学生内心的认可,借助双向承认的师生关系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开展[4]。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