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生涯教育赋能体系构建

2022-03-24刘亮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涯三全育人技能

刘亮亮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理念。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本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整合各方资源,将生涯教育中的觉知与承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决策、行动和再评估等各项内容映射到高校生涯教育的不同人员、不同环节、不同模块,将会对生涯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提供新方向,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助力赋能。

1 生涯教育赋能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分段实施原则

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初中提出了“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对普通高中生提出了“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的要求,这体现了国家将生涯教育系统前置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了国家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生涯教育的整体设计。

高等教育阶段为青年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生拥有系统接受生涯教育并开展生涯探索实践的先天优势。同样,大学阶段的生涯教育体系也要按照分阶段、分层次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低年级学生重在生涯意识的激发和生涯角色的转换;中年级学生重在生涯目标的定向和职业技能的提升;高年级学生重在求职行动的实施和生涯策略的评估调整。

1.2 段段赋能原则

生涯发展是不断迭代、螺旋上升的过程,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各个阶段也是一个分段递进、层层推进的过程。要以时间为指引做好就业指导,对不同年龄与年级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与就业方案[1]。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就像启动并维持一个飞轮的运行:低年级阶段的生涯教育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基础赋能过程,重在生涯教育中觉知与承诺和自我认知环节;中年级的生涯教育是一个持续投入缓慢产出的加速赋能过程,重在生涯教育中的职业认知、技能提升和决策环节;高年级的生涯教育是一个追加投入持续产出的精准赋能过程,重在生涯教育的行动和再评估环节。

段段赋能的生涯教育,前一阶段的赋能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动力,一旦推动了生涯轮的正常运转,生涯教育就更容易进入低功耗高产出的“节能模式”。进入生涯教育的“节能模式”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发,生涯发展就进入了从为我助力到我要发力的高级阶段。

1.3 形成合力原则

教师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课堂是日常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做好生涯教育工作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辨的能力。教师要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向学生全面呈现书本知识的问题来源、理论基础、现实应用、发展方向,用职场的现实需求破解读书无用论,促成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成学生的学习实现由学以备考到学以致用的转变。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高校可以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广大企事业单位一样也可以为高校的生涯教育提供智力和条件支持。广大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研发、操作、管理人员可以是高校生涯教育体系重要的智力资源,广大企事业单位研发、生产、经营场景可以是高校生涯教育体系宝贵的实践资源。要开阔视野,将各种社会资源纳入生涯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取得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发展满意度双提升、育人与用人双促进的多赢效果。

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目标相近的朋友之间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话语更容易共通,观点更容易共识。在生涯教育工作中,朋辈互助的作用更加显著。把朋辈引领者纳入生涯教育的体系,能够让生涯教育的工作视角更加贴近学生,从而给学生的生涯发展积蓄更多的能量。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学霸助教团”的方式开展学业朋辈互助,可以通过“朋辈说”主题沙龙的方式开展朋辈分享。

2 生涯教育赋能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

2.1 自新生入学时建立生涯档案

生涯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推进的过程,它既需要发展性的评价,也需要反思性的复盘,更需要突破性的调整。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规划需要基于学生前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社会背景和心理分析[2]。“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生涯教育需要通过生涯档案对生涯教育的实施全程进行记录。考虑到生涯档案信息来源的多源性、生涯档案信息检索的便捷性、生涯档案大数据整合的兼容性,可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大学生在入校时就建立统一存储、分层管理、分角色授权的生涯教育电子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在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个体特征、生涯目标、生涯策略和评估反馈等信息,系统记录生涯教育体系的各个模块在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数据,可以驱动个体生涯持续发展;大数据,可以赋能生涯教育体系不断迭代。

2.2 在入学教育中引入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应从特定学段的出口环节前移至入口阶段,贯穿各学段、各类型教育[3]。当前,众多高校开设了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但受其开课时间和授课范围的限制,生涯教育暂时难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时间实现全面启动和全员覆盖。新生入校后首先面对的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入学教育,生涯教育可利用这一时机首发切入,虽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涯教育理论的学习,但可以将生涯教育中的部分内容前置并植入其中。例如:在军事技能训练环节植入家国情怀、参军报国的价值观引领,通过学科专业报告会切入专业认知,通过优秀校友报告会切入目标设定,这些都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新生入学作为生涯教育的开始,在入学教育中植入生涯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

2.3 用重在解读激发新生生涯意识

新生的生涯教育重在生涯意识的激发,而非生涯目标的确立。从众心理是影响个体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群众选择目标[4]。当前,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偏高与新生生涯教育重结论轻解读的误区存在一定关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专业报告会中多是呈现学校、院系学科专业的强劲实力,优秀校友报告会多是呈现高质量升学、就业的成功案例,多是宣传推介升学、就业的头部院校和头部企业。这就给大学新生造成了一种暗示,使其产生高就业期望。新生生涯教育可以预先选定具有一定群体代表性的典型生涯人物,但要对典型生涯人物的生涯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复盘和解读,通过解读赋能新生的思考与觉察,从而使学生明晰从认知到决策、从目标到行动、从付出到收获的生涯发展逻辑。

2.4 在心理测评中嫁接生涯测评

自我认知是生涯教育的基础环节,全面而科学的自我认知需要效度和信度都达到相应标准的测评工具产生的测评数据作为支撑。当前,高校在新生入校后普遍会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在心理测评中嫁接生涯测评,推进心理测评和生涯测评的融合,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同步推进、一举多得的效果。在心理测评中嫁接生涯测评,其可操作性也比较高:第一,生涯测评和心理测评都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第二,生涯测评中关注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项目可以作为心理测评的参考指标。第三,融入生涯测评指标的心理测评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在心理测评中嫁接生涯测评,推进生涯测评和心理测评的融合,通过测评数据赋能新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生涯探索,对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数据共享、互促双赢的效果。

2.5 通过学涯领航规避“大一陷阱”

人在每一个生涯发展阶段都有着多重生涯角色,也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生涯角色。学生是大学生涯阶段最重要的角色,学业是大学生涯阶段最重要的生涯任务,学涯领航是高校生涯教育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从高中到大学,学生的生涯发展实现了跃迁。但是,我们同样也要防止学生陷入“大一陷阱”。大一新生的生涯发展如缺乏引领,就容易陷入两个误区:第一,离开超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活后,部分学生疏于学业;第二,出于对发展综合素质内涵的偏颇理解,部分学生过于强调社团活动而疏于学业。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及格极易出现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从而跌入学业成绩下滑的“陷阱”。反观学业不放松、爱好有拓展的学生,他们则将学涯发展作为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实施。把学涯领航作为生涯教育的阶段重点,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业这一主业,生涯教育的基础才能牢固,生涯发展的轨迹才能深远,学生的生涯发展初期阶段才能动力十足。

2.6 通过学涯领航预防生涯偏航

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尚未完成系统的生涯理论学习,即使开展了生涯测评和经历过一些团体辅导,也仅是初步形成了生涯规划的意识,“迷惘”是这个生涯发展阶段的关键词,目标缺失导致不知该向何处发力是这个生涯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如果能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动机,也会助推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落地,形成良性循环[5]。“好好学习”看似是一个积极上进的目标,但对照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在明确、可度量、有时限三个维度上存在明显缺失。低年级阶段的学涯领航,适应了该阶段学生生涯发展尚未定向的现实。在学生生涯发展路径共性多于个性的低年级阶段,学涯领航有助于将学生发展的能量聚焦于学涯发展这个阶段性重要目标。学涯领航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为唤醒学生职业兴趣和后续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学涯领航的灯塔效应,有助于迷惘期的低年级学生躲过生涯发展偏航导致的舍本逐末,驶入正确的生涯发展航道。

2.7 通过学涯领航塑造“最大可变量”

在生涯教育自我认知中的性格、兴趣、技能和价值观四项指标中,性格和价值观相对稳定,兴趣可能会随生涯发展出现一定的迁移,但技能却是四项指标中的“最大可变量”,因为技能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得到提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研究,技能除了先天遗传,后天教育的习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育投资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更为积极的作用[6]。人的技能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的技能、可迁移的技能和自我管理的技能,而学涯领航的首要目标就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重点强化。同时,在生涯教育职业认知体系中,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是最容易明确和量化的指标。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胜出者在于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的全面匹配,特别是个人技能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用学涯领航塑造生涯的“最大可变量”,用“最大可变量”赋能学生打造“最强竞争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最难就业季”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

2.8 通过职涯导航补齐认知短板

职业认知的缺失会降低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度。大学生要把自己浸入到职场情境中,激发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7]。生涯教育的自我认知,要发掘学生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与职场的契合点。缺乏职业认知,学生难以建立其稳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与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的映射;缺乏职业认知,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其个人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缺乏职业认知,学生技能的提升难以向职业技能需求方向聚焦;缺乏职业认知,学生难以形成对职场主流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此外,职业认知的缺失还是学生学涯和职涯发展中动力不足的重要诱因。缺乏职业认知,学生对学了有什么用、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就缺少职场需求的驱动;缺乏职业认知,学生对要做什么、要到哪里做、要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就缺少职场导向的引领。通过职涯导航的及时切入,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激发学生对个人条件与职场需求匹配度的深度内省,可以有效补齐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短板,促进学生生涯健康发展。

2.9 通过职涯导航催生多元目标

人很难去喜欢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职涯导航的弱化容易引起学生生涯目标的单一,而生涯目标的单一会限制学生求职择业的视野,同时还会加剧学生群体的内卷。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体制内就业热?这既与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更强和体制内就业相对更稳定有关,也与职涯导航的弱化有关。在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如果高校对职涯导航的设计视野不够开阔,那么学生生涯发展的范围就会受限。职涯导航要向学生展现更多生涯发展的可能,加深学生对不同行业、专业、岗位的胜任条件、工作内容、发展前景的了解,引发学生对稳定与发展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催生学生对生涯目标的多元选择,将目标单一、竞争激烈的群体内耗转变为目标多元、竞争分散的百花齐放,学生的生涯发展就会有更多可能。

2.10 通过职涯导航优化生涯策略

生涯发展的过程充满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理想化的生涯策略只会在影响生涯发展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理想状态时才会有效,脱离职场逻辑的生涯策略缺乏可执行性。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实现从我现在是谁到我将来是谁的转变,链接当下认知和未来目标的生涯策略,其可行性如何至关重要。优化生涯策略,并不是要求学生对现实职场已有的生涯策略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对已有生涯策略的分析,厘清生涯策略制定的背后逻辑,从而为个性化的生涯策略制定提供指导。通过职涯导航,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区分职场人经历的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跃迁需要积累的条件,从而优化生涯发展策略,提高生涯策略与现实环境的适配度和可执行性,赋能生涯策略的执行和生涯目标的达成。

2.11 用承诺践诺促进规划落地执行

缺乏执行力的生涯规划只是画饼充饥,缺乏监督执行机制的生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涯发展的独特性导致生涯教育难以为学生设定统一且量化的评估标准,从而增加了生涯规划落地执行的监督难度。生涯教育可以引入承诺践诺的机制,促进生涯规划落地执行。承诺具有力量,通过具有一定仪式感的承诺方法可以赋能践诺的完成。生涯教育中的承诺可以采用书面个体承诺或公开承诺的方式开展,例如:可以用时间胶囊、未来邮局等方式将自己的生涯承诺以书面的形式固化下来,在未来约定的某个时间来自我检视;还可以借助团体辅导的机会将自己的生涯承诺在生涯互助小组内部公布,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执行情况。用“有形”的承诺促成“有行”的践诺,赋能生涯规划的执行落地。

2.12 用评估调整形成生涯教育闭环

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生涯教育也需要跟随生涯发展的阶段进行及时评估和适当调整。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生涯评估调整机制对生涯教育的前期实践进行复盘,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中的偏差进行纠正,对过高或过低的生涯目标进行调整,对缺乏可行性的生涯策略进行优化,形成生涯教育的反馈和升级机制,为学生生涯发展的不断成熟赋能,为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助力。

猜你喜欢

生涯三全育人技能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