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成性评价体系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12吕会茹何静辉商留珂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组班级

吕会茹,何静辉,商留珂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河南洛阳 471000)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与众多医学基础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1]。生物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抽象难懂,知识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复杂,章节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更难达到融会贯通。生物化学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会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同时,如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并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职医学院校中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学评价分为传统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传统终结性评价通常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依据,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也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学者M. Scriven 于1967年首次提出[2],它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性评价[3]。我国自1987年首次将形成性评价理念引入教育领域[4]。形成性评价重点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5]。2007年,李井泉[6]翻译了Hershey S. Bell, MD 教授的《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一文,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国内医学教育体系。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的研究自有报道以来,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效果的研究上(53.3%)[7],而对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加以实施,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促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1 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加以实施

1.1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构建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小测试、课堂签到考勤、小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后反馈和期末考试等部分。其中课前预习小测试、课堂签到和部分小组讨论通过“超星学习通”在线上完成,其他教学活动在线下完成。形成性评价体系构成见表1。

表1 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成

1.2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随机选择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4 个班级共计148 人为实验组班级。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验组班级将上述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始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课堂互动,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对照组4 个班级共计145 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行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结合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评定学科成绩。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实验组班级生物化学采用微视频预习、课堂签到考勤、学生分小组实践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小组内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等环节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实验结果出来后进行小组内讨论分析,尤其是实验失败的小组,应分析实验过程中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在实验报告上写出分析过程和结果,最后由教师阅读实验报告并进行评价。

2 实验统计分析

2.1 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

实验组班级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包括课前预习10%、课堂签到考勤10%、小组讨论10%、读书笔记6%、问题反馈4%、实验课10%和期末考试成绩50%;对照组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考勤10%,平时作业10%,实验课10%和期末考试成绩70%。最后,实验组班级和对照组班级进行生物化学课程成绩评定分析。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化学期末成绩评定见表2。

表2 生物化学期末成绩

2.2 设计调查问卷,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首先,针对实验组班级设计调查问卷,从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等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借助问卷星完成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总人数为293 人,参与调查学生人数为279 人,有效问卷回收率95.2%。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调查结果

3 结果

形成性评价体系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结果表明,实验组课程评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大大提高,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讨论

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学,二是教与学双方均能得到反馈,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是评价的结果,四是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8]。形成性评价体系尤其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9]。通过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同时,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整体专业技能和素养也得到提升,同时也符合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宗旨。

形成性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优秀教师团队[11]。对教师来说,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在教学中应用该模式,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大大提升,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实验组班级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