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22-03-24任雅君葛炳辰

大众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医学类一流

任雅君 葛炳辰 季 晶 

关于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任雅君 葛炳辰 季 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文章基于对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立足新指标体系的特点,从评价体系的四个部分出发,结合医学门类学科的特点,剖析学科评价的维度、方式和趋势,提出医科类院校发展临床医学学科的创新思路,对应从指标体系的四个部分分别提出提升临床医学学科整体水平的对策建议,同时为加快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

一流学科;学科评估;临床医学;指标体系;发展趋势

引言

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这是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重大文件,其中明确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坚决破除“五唯”[2],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3,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于2020年11月3日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与前四轮学科评估相比,本轮学科评估的方案更加聚焦立德树人,突出诊断功能,强化分类评价,彰显中国特色[5],按照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分别设置99套指标体系,各学科按学科特色分别设置17~21个三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对于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化评价方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为国内高校学科建设的后续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引和参考[6,7]。

1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第五轮学科评估部分继承了上一轮学科评估的体系框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采取4个一级指标,通过分设若干二、三级指标的方式,基本涵盖了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支撑平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校一级学科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评估期)建设成效的主客观结合多维度评价,是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评估。

1.1 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指标放在首位,并且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成效,充分体现出国家对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8]。以思政教育串联培养过程,覆盖在校生和毕业生,基本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面,在具体的指标设计方面,以研究生全方位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过程的指标体系中,着重评价出版教材的质量、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科研育人的成效、学生国际交流情况等方面情况;在校生的指标体系中,以在校生代表性成果(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毕业生的指标体系中,通过客观数据评价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多维评价毕业生职业胜任力和职业道德情况。

1.2 师资队伍与资源

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因此,第五轮学科评估在指标体系设计上紧跟国家要求,推进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的建设成效作为师资队伍指标中的首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方面,深刻体现了“破五唯”的趋势,评价一级学科师资团队过程中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扭转不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了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9,10]。通过对不同门类学科代表性教师限定数量,促使一级学科充分凝练学科方向,引导学科进一步按照方向领域遴选出具有代表性、骨干和青年教师搭配的师资团队,强调师资的学术贡献,强化质量引领[11,12]。

在平台资源方面,通过支撑平台(国家级、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和列举5项重大仪器设备的情况,充分展现硬件设施、平台建设对于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

1.3 科学研究水平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生力军,高水平科学研究可以有效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该学科科学研究方面的整体实力[13]。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从多方位、多维度包括了项目、获奖、论文、专利等要素,综合评价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建设进展与成效。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不再简单以论文数量“数论文”进行衡量,通过凝练5项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创新内容与学术贡献,更加突出学科团队论文的标志性、影响力、贡献度,以高质量的论文有效支撑学科标志性成果。同时,通过列举评估期内的专利转化,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情况。以学科在评估期内牵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获奖情况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科研项目和获奖按照学科门类特点分类分层界定,对于类别和层次均有严格的规定,确保了学科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

1.4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从全球顶尖高校发展经验来看,国际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将服务全球的共同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14]。重视、引导和促进大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逐步成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趋势导向[15,16]。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通过5个典型案例的形式进行评价,集中展现在评估期内学科在服务“健康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高水平医疗、强化临床水平、开展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贡献,供业内专家评审打分。同时,从国内和国际声誉两个方面着手,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综合评价学科的声誉。

2 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路

对于医科类高校,应积极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突出创新驱动和应用转化,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学科;形成数个高水平临床研究与创新平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性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其中,结合第五轮学科指标评估体系,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可以有以下发展思路。

2.1 丰富“大临床”理念内涵

在“校园融合”的新形势背景下,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以“双一流”学科为基础,丰富“大临床”理念内涵:除管理架构的主导地位外,以“开放共融,互利共赢”的理念保障和驱动院校融合、多学科协同发展,从防治+早筛、诊疗+护理、康复+随访的角度,充分发挥临床特色品牌学科(普通外科、心血管病、康复医学、生殖医学、慢病健康管理等)的优势引领作用,以“特色引领、交叉融合”为整体建设思路,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护理学、免疫学等学科团队构建合作平台,针对性设立合作项目,催生具有积极意义的“黏合效应”,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开创学科“高峰”新局面。

2.2 构建“双循环”学科体系

围绕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对内加强校院各学科的合作发展与融合创新,对外积极开拓新兴交叉领域,着力加快临床医学与工、理、文、农等交叉融合新学科的培育,大力发展协同联盟,构建“双循环”结构,创造“互相驱动、互相支撑”的临床学科生态体系。结合“双一流”监测指标、学科评估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对附属医院、二级培养单位评价体系,形成学科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保障、引领、评价体系,规范和完善招生、培养、学位的管理制度。

2.2.1 突出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构建校院融合内循环

积极调动ESI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全球1‰的学科力量,将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与驱动力,带动护理学、免疫学等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校院学科群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的内循环体系。

2.2.2 构建省内高校合作创新体,激发外循环生命力

以重大疾病、临床关键技术等为核心,聚焦医疗器械、生物医学、药物创新、人工智能、脑科学等科技前沿,抢占交叉学科建设先机,挖掘临床医学学科可持续发展增长点,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提升未来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与在“双一流”高校中具有合作潜力的跨界学科团队协同创新,建立多学科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力争形成一批重大临床项目与成果,助力临床学科进入全国医学院校第一方阵。

3 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路径

3.1 在人才培养方面

立德树人,持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成效。地方医学类高校要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人才强校就必须要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强化其培养质量。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扬“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伟大奉献精神。要不断提高和强化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涵养,大力发展和发扬通识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从学校层面出发,增加思政教育课程、医学学术报告与论坛及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从老师层面出发,具备优秀专业能力和技能且思想政治优良的教师,给学生做出最标准、最敬业、最近距离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此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强化培养质量方面,一流学科旨在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通过优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如适当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多途径多维度多层次地培养医学生学术研究意识,注重加强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医学生的洞察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医学思想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评估检验以及出版教材资料质量,积极鼓励和推动高校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国外医学高校交流合作,开拓学术视野,丰富学术交流平台。对于在校生,可提高毕业要求,要加大毕业学位论文审查力度和提高学生在校代表性学术成果要求,严守最后一道防线。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背景下,现代医学类高校可以“撸起袖子放开干”,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和政策改革,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优化人才管理服务,为医学高等教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方向,从而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医学人才。

3.2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引培并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与质量。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建设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医学院是高等教育院校的一个重要分支,担负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担,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指导下,由卫健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中强调“要全维度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医学类高校在“双一流”教育建设战略背景下,应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看重和大力发展,地方医学类高校应该注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内涵与质量培养,合理分配青年教师比例,加大资金投入以吸引优秀国内外医学高水平人才留校任教,同时鼓励在校教师进行国际化的交流合作,把国外可借鉴的先进医学知识带到国内,打造“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师培养理念。医学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一步就是打造一支水平顶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也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综合能力强的医学人才的保证。

同时医学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师风建设,健育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完善教师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医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设立完善的教师师风考核、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这对于整个教师队伍建设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积极性。此外,要合理分配师生比例,保证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合理发展,定期举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水平。要注重培养教师医、教、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建立一支稳定性强、水平高、师风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3 在科学研究方面

集成攻关,积极孕育科学研究的平台与成果。当前,地方医学类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级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就要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要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切不可有失偏薄。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政策以及自身资源条件,多与科研院所和其他医学类高校展开多方位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以各自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各方平台与资源,形成创新协调发展观念,进一步推动优势学科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鼓励社会个人和团队参与学校科学研究,积极引导社会企业的资产注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开拓创新不同合作模式的研究团队。鼓励医工、医文、医理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交叉科研与育人平台,促进多学科协同进步。

紧跟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对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学科建设利益共同体,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为创建一流学科奠定基础。医学高校要充分利用优势学科积极争取国家高校科研资金与项目,同时要注意医学学科资金分配的合理性,注重各方利益需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医学高校尤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成效,如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发表质量、专利发表与授权情况、新品种和新药研发情况、获批科研项目数目、科研竞赛获奖情况及艺术实践成果等等。

3.4 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方面

面向需求,注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使人们意识到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预防与救治、医疗物资紧急救援等一系列医学工作的重要性,这就对医学类高校在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去服务社会,才能在社会中享有更高声誉和信任。

鼓励医学高校合作一定数量的优质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在资源平台、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可为高校带来一定便捷和优势。除此之外,附属医院也是医学高校服务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医学高校和患者之间搭建沟通服务的桥梁。也为高校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有促进作用,可极大提高医学高校的招生生源质量、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同时,要加强与校外医疗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加快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和公共卫生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医学生参与社会医疗卫生宣传和服务志愿活动。适当开放校门,举办公共卫生、医疗安全讲座与报告,鼓励广大市民进校切身感受和学习医疗知识。

同时,高校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打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或学科群,学科品牌和学科声誉建设是新时代“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引进学科高层次、高水平、高知名度的人才、专家,建设高校学科品牌顶层设计,有助于打响学科社会声誉。其次可将各优势学科强强联合,树立学科高峰,丰富学科内涵,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产出学科一流人才服务社会。

4 总结

学科评估价值导向是高校学科建设逻辑转向的风向标,学科评估价值导向决定了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策略。要从多重逻辑角度去理解和辨析学科评估的利弊,而学科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学科评估价值导向变化中带来的多重行动逻辑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任何一种行动逻辑占垄断或支配地位都可能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学科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最终效果。通过对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既有“破”:摈弃数字游戏,又有“立”: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推动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评促建推动质量提升。以四个部分作为牵引,结合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特点,以点及面为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学科整体水平得到跃升。

[1] 分析测试百科网. 重磅!《中国高等教育趋势发展报告(2021)》发布[EB/OL]. https://wiki.antpedia.com/zhongbangzhongguogaodengjiaoyuqushifazhanbaogao2021fabu-2647320-news,2021-11-23.

[2] 周合兵,陈先哲. 新时代学科评估价值导向与学科建设逻辑转向——基于X大学三个学科的案例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 13-19.

[3] 邹娜,王国辉. 基于学科运行机制理论分析学科评估结果——以师范大学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2): 23-29.

[4] 杨卫,龚旗煌,杨斌,等.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专家解读[J]. 大学与学科,2021,2(1): 117-128.

[5] 倪晓茹,郭笑笑. “双一流”建设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1(Z1): 15-19.

[6] 李桂民. 论学科主流评价体系与一流学科的创建[J]. 现代教育科学,2021(2): 147-151,156.

[7] 徐维维,魏巍,黄沄沄,等. 高校附属医院研究院学科建设策略探讨[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1): 10-13.

[8] 彭树涛,施瑾欢. 高峰高原医学学科内涵提升路径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8(8): 851-856.

[9] 尚芸. 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启示——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 108-109.

[10] 卢慧聪,李妍,齐玲,等. 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 中国市场,2015(20): 247-248.

[11] 殷朝晖,刘子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9): 21-28.

[12] 杨卫,龚旗煌,杨斌,等.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专家解读[J]. 大学与学科,2021,2(1): 117-128.

[13] 靳玉乐,胡建华,陈鹏,等. 关于当前学科评估改革的多维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5): 1-14.

[14] 黎晓玲.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变迁及启示[J]. 大学教育,2020(5): 1-3.

[15] 樊秀娣. 第五轮学科评估走出现实困境的实策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2021(1): 55-57.

[16] 阎凤桥. 学科评估的多重逻辑[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 7-9.

Some Thoughts on Establish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on the Index System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Fifth Rou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fif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index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four part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mensions, methods and trends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for medical colleges to develop clinical medicine disciplin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parts of the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discipline, and provides a certain path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discipline; discipline evaluation; clinical medicine; index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G642

A

1008-1151(2022)03-0170-04

2021-12-3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苏财教〔2018〕192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ZZ19_051,苏学位字〔2019〕4号)。

任雅君(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

季晶(1971-),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医学类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