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建议
2022-03-24李维维
李维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 441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技能,还应具备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如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从而增强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当下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正确判定该人才培养计划是否可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将最佳的培养计划运用到人才培育过程之中。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具体可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就创新来说,字面含义就是创建新生事物,这就意味着不再固守陈规,要寻求改革、变化;而创业则是指开创自己的事业,这其中蕴含着开天下万物之先河、敢于做先行者的开拓进取精神。将以上两种因素充分融合后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应运而生,这便是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一新型教育方式,较为直观的理解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显然这是较为浅显的、单一的理解,因此,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予以更为深入的融合,而有效融合不单单指将两者进行累加,而是切实从理念至实践施以全覆盖式的融合,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在日后可快速融入愈发注重科技因素及个体能力的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而且还可基于自身工作岗位或事业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从而将既定目标予以逐步实现。因这一理念充分将个体自身的创造性及价值最大限度发掘发挥,故可为其未来开拓出更多条发展之路[1]。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更具创新创业观念、思维及能力,从而将创造性及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挥至未来就业创业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基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人才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各高校所倡导的这一新型培养模式应在全面且充分掌握基础知识性内容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以便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创新创业理念灵活运用至未来工作领域中。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塑造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及技能为主要基本内容,同时加之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便在学校、 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帮助下逐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日积月累便可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创业知识、构建创业观念、使其更具开拓创新精神[2]。基于此,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渗透至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2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体现
2.1 可使学生自身意识、精神得以进一步完善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转变固有办学理念模式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再仅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同时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意识的锻炼上也加大了培养力度,这种理念的转变是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表现。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全方位培养锻炼,从而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总体而言,衡量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否满足自我完善的需求[3]。
2.2 对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构建可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是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这些课程基本均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便逐渐构建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只有使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及理念,日后步入社会才可发光发热,最大限度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更多的科学家、 企业家为最主要的核心目标,而是希望借助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渐构建这样一种精神意识,并把其充分应用于学习及工作中,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是提升学校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地摆在了学校及学生面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还可使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卓有成效地提升,使高校更具办学竞争力,也可使学校的毕业生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也可为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加成。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各高校提升自身办学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
3.1 未确立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未能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选择就业单位及未来发展方向时存在盲目性,未能给自己规划好明确的方向。此问题具体可表现为:每逢毕业季就可看到很多学生在招聘市场四处张望招聘信息,而并未有明确的指向性,仅仅是一味地跟随人群涌入就业市场,由于未确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因此会导致出现求职目标方向迷失的状况。
3.2 未能就社会现象予以客观清晰的认识
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他们掌握了牢固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参与实践少,故其实践能力有所缺失,加之未能对就业市场投入过多的关注,因此对工作岗位所具有的社会职能认识得较为模糊,这也就导致此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针对所应聘的岗位职责,无法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认知见解,脑海中对于社会这一概念更是一片空白,这样会令学生错过最佳的就业时机。
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4.1 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予以不断优化完善
优化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到专业教育过程中,而不应一味地将创新创业流程方法介绍给学生[4]。就各高校来说,首先应培养一支水平高、学历高、素养高的师资团队,从专业教学课程着手,依托典型实例将创新创业能力的种种优势、创业方法及历经过程一一展现到学生面前。其次,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互动教学活动,这样便可为学生营造出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其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技能、综合素养及创新技能得以有效提升。最后,高校还应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从而使教授内容、方式及理念得以有效拓展,以便帮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目标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5]。
4.2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
各高校在向大学生教授完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课程后,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比赛,将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引进到学校中开展“孵化”,从而将精良的项目推往市场。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可就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立相应的服务中心,以为学生创业项目给予税务、审计、财务核算分析、 扶持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帮助[6]。此外,高校还可就创新创业设立相应的教育基金会,以帮助学生申请政府相关扶持资金及引进社会扶助资金,从而为学生开发研究项目给予最大程度的资金支持,使学生更为积极踊跃地投身创新创业,实践过程更加便捷与顺利。
4.3 创建卓有成效的线上线下平台
搭建卓有成效的线上线下平台同样是各高校完善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线下平台有效搭建的目的是发挥大学科技园的种种优势,从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一定物质上的支持帮助,注重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实践基地构建更为优化完善,通过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所特有的实践性及有效性,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更为健全完备的创新创业基地。而对线上平台予以有效搭建的目的则是为了向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 系统化的与创业相关的实例、技巧知识及方式方法,搭建一个便于学生间相互沟通、答疑解惑的交流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扶持政策、寻求项目资金的渠道。除此之外,搭建线上平台还可对线下教学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大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增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更具动力及勇气。
4.4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于学生才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不应仅仅注重学校方面,还应着眼于学生个体。首先,应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竞争观念,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真切感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的紧迫性及就业岗位竞争之大,明白只有全面提升自身整体素养才可快速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这不仅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是现阶段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应就大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培养力度,既往经验不难发现,实践管理是阻碍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应注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促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得以显著改善。最后,还应在学生持久就业能力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持久就业能力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技能、 知识储备及经验均可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可根据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变化。基于此,在平时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观念,鼓励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秉持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今后即便遇到突发状况,也可处事不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问题顺利解决。
5 结语
总而言之,各高校通过切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可帮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强化专业知识并使其更具实践能力,可见,这一新型教育形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综合素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这一精神及信念,学生即便未能在创业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功,也可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今后创业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应构建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出更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及实践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显著提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