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实践研究

2022-03-24邹琳琳昌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特色化民俗文化民俗

邹琳琳,昌进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1 音乐美育的概述

1.1 音乐美育的界定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指的是在培养过程中让受教育者通过感受、体验来提高审美水平,并拥有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在西方,美育最早出现在18 世纪50年代,在中国则最早由蔡元培提出其定义[1],现今,美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方面在于其通过一种自由的形态来陶冶人的情操,且能够同知识、技术等教育内容统一起来,让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音乐美育,指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包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等活动,来让受教育者体会音乐中的美,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最终能够完善其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让其音乐审美素养得到极大提升。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2]。而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激发演奏者和听众情感共鸣的艺术种类之一,我国的音乐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音乐美育在美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音乐美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音乐美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可以从师资力量、音乐设施、教学重视程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总体来讲,音乐美育的发展情况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以粤西地区为例,该地区多为山区,各地方发展程度与民众受教育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够、 教师音乐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学校的音乐设施也有所不足;此外,部分学校对音乐美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增强,部分学校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3]。在陇南地区,虽然各乡镇及城区学校大部分都建设了乡村少年宫,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师资力量和对音乐美育的重视,少年宫的利用率并不高[4]。另外,调查显示,现代音乐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程度和频度都高于对乐器的直接使用。事实上,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美育硬件软件不足的问题,学生很难获得基础音乐教育,音乐美育中所希望达到的审美能力、 鉴赏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更加难以实现。

2 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探索

2.1 音乐美育融入特色化主题内容

通过音乐教育教学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建立审美标准,立足本民族自身文化发展与党和国家号召,进行主题筛选,在选定音乐主题的同时,融入具体的音乐曲目,从而为民俗特色化主题内容进行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与底蕴的铺垫。从而实现音乐美育和民族音乐特色化主题内容相结合,加强民俗文化在音乐美育中的比重,实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潜移默化的创新型育人探索。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民族音乐作品更易引发共鸣,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当地特色化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旋律等内容,更有利于课程主题内容的创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课堂教学脱离刻板嵌套的模式,真正实现身临其境式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该过程中认识民俗音乐,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加强对民俗文化音乐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好地彰显了源于民俗文化的传统音乐的魅力,为地区化、特色化、民族化音乐的传播创造良好环境。

2.2 音乐美育特色化教学观念转变

音乐美育的特色化教学观念,要求改变为上课而上课的单纯乐理知识传授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整体观念的改变,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应在课程的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中对此做出明确说明,同时,结合国家对高校美育的要求,充分考察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与兴趣、能力等,加大对民族美、传统美的宣传力度,实现特色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具体落实。区别于普通音乐课程的单纯理论知识传授,高校要在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注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美育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师团队应立足当地,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民俗腔调,不断进行特色化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创造体验式教学环境,积极实现乐理知识与真实生活的有效融合; 在揉合地区特色的同时,合理引入流行媒介,让教学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 不拘泥于形式; 在专业课程或公共通识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和美育教学目标,确保美育的成效。

2.3 音乐美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向

音乐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人才培育,通过音乐美育的民俗化特色内容融入,实现与民族音乐作曲家的情感交流,缩短与传统民族精粹的距离感,让学生在音乐领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气节、民族魅力的熏陶,为全面人才培育打下牢固基础。音乐美育在感性追求—理性探索的反复循环中,实现从知识传授、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创新探寻、呈现技能增强、观念提升、个性改变的过程,从而实现音乐美育特色化精神内核的构筑。音乐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种类之一,在审美与实践的全程中,学生能够不断领悟本民族浓厚的气韵,更能感受到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有更为明确的判断标准,更能提高其对音乐的归属感;同时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全面人才的培育在紧抓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还应当通过音乐美育不断引领学生发现自我、发展个性,使其个体意识得到充分表达[5]。

3 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实践

3.1 情感渗透式特色化教学情境创设

情感渗透式特色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快速引领学生走入课堂,感受主题思想。分为课前引入、课堂带领与课下感受三大部分,在课前引入中,通过音乐剧环境设置、 音乐记录电影播放或者教师弹唱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走入音乐曲目之中,在课堂带领部分结合课程主题,进行一系列创新设置。以地方民族戏曲音乐为例,可以与当地民族乐器传承者进行合作,从引入多种专兼职教师入手,实现教师、学生的双重情感融入。情感渗透既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认真、专注精神,也是根据课程主题所选曲目的思想感情的呈现。只有将所选代表曲目的历史背景、内涵意义以及作曲者情绪变化等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美育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精神内核的塑造作用。音乐以及音乐环境的感染力是极具张力的,在脱离课堂环境的情况下,师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分享、MOOC 平台课程、影片深度学习或者是校园内部社团等,进行情感渗透式特色化教学情境的链条式创设。

3.2 民俗结合式特色化教学主题创新

民俗结合式特色化教学主题的创新,要立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与分区域特色音乐传承,让音乐创作走民族化、特色化道路。高校教师既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者,也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创造未来的引领者。创新主题如果立足社会发展现状、 社会热点等内容,那么创作范围较为广泛,创作手法不限,创作成果也会呈现多样化。但对于美育来说,不能很好地把控课程中每位学生审美的提升程度以及学生对美的感悟水平。结合传统文化、民俗进行主题创新,即保留传统民俗音乐的精髓进行再创作,提升学生主动挖掘传统音乐节奏及思想情感表现方式等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由于创新主题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可推动民俗文化走向现代生活,促使学生在科技进步的当下,不断提升对民俗文化的认知。黎明辉倡导在美育中鉴赏民族音乐,以岭南音乐传统元素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创作与改编,以实现对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鉴赏课缺位的补充[6]。

3.3 审美激发式特色化教学成果创造

美育是推动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7]。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民俗特色主题的创新,教学成果在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造力。开放成果呈现渠道,不拘束学生音乐创作的具体方式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学科交叉、科技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立足音乐教育教学这一具体科目,无论是专业教学课程还是通识课教学课程,都能实现对创作领域的开拓。非专业学生在音乐教育等通识课中,汲取民俗传统音乐的特征元素,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场景视频制作、音乐剪切拼合、人物故事音乐传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不仅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达到美育的教育目标。通过这种开放式、个性化的成果呈现方式,可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

4 结语

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形式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生活之中。面向对综合性人才培育的要求以及倡导推进美育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强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推动高校美育的有效落实,可采取如下措施:将美育与具备民族特色的主题内容相结合,促进教师团队形成音乐教育的特色化教学观念,结合民俗文化与时代发展进行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型探索。创设链条式情感渗透的特色化教学情境,不断创新民俗结合式特色化教学主题,开放成果呈现渠道,不断进行审美激发式特色化教学成果创造。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的专业素养,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全面培育。

猜你喜欢

特色化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