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与赛训学融合的模式思考
2022-03-24栾广宇原冬伟张旭
栾广宇,原冬伟,张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9)
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1],确实落实以及全面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通过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将赛、训、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第二课堂”的含义是指组织大学生进行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外活动[2,3],“第二课堂” 是从实际锻炼和学术兴趣方向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技能相结合,以生产、学习、 专研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从基础技能至专业综合技能,逐级递进提高素质训练,对人才素质教育[4,5]和培养目标的完成具有推动作用。高校应多维度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大学生主动提升自身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从五方面对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与改革思路。
1 树立“第二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提升“第二课堂”的平台建设
高校“第二课堂”仍普遍采用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高于实践的知识构架并未发生改变,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课堂师生互动少、 交流沟通少,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化,这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很多高校依然存在忽视“第二课堂”的现象,对“第二课堂”的平台建设投入少,如人员配备、新设备购置、场所提供等等。高校应做好“第一课堂”[6]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协调,摒弃旧理念和旧方式,从改变教学方法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教学新理念。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实践训练的开展,最终以“学”为核心,可以采取多种授课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如设置问题、安排任务、小组辩论、问题探究、竞赛排名等,以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逐步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和进取性,形成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新思路。同时,可依托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和构建网络化的“第二课堂”平台,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开展虚拟实训活动,并以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也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视和投入,使学生主动参与比赛,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完成创新实训,以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既使“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也提升了“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意义和高度。
2 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利用多维化“第二课堂”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教学存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严重失衡的问题,学生重视“第一课堂”授课内容,往往学期末都能考出满意的分数。而学生对“第二课堂”却停留在补充学分的思想上,以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平时出勤,上课低头,期末通宵。并且在“第二课堂”还是被动接受所学内容,缺乏目标性和主动性。“第二课堂”具有理论的连贯性、能力的实践性和思维的创新性优势,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而创新意识的体现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可能会让学生认为没有参与的必要,从而缺乏主动性。同时学生在选择“第二课堂”之前没有学习目标,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少,理论与实践结合意识差等都导致“第二课堂”的开展存在难度。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寻,在实践中剖析问题,从兴趣的角度启发创新意识的形成。在“第二课堂”平台中引入小组研讨、学术前沿讲座、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等环节,丰富和完善多维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3 利用“第二课堂”平台优势,提高学生实训能力
“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要重视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执着、质疑的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平台。在“第二课堂”内容的设定上,我们可以制定多层次的实训内容,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结合,逐级递进,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逐步提高,既激发学生动手的意识也避免出现知难而退的现象,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组成的多级性,可在实训中让高带低、强带弱,既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又促进竞争意识的形成。结合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制定“第二课堂”竞赛规则并开展比赛,形成小组赛→班级赛→学院赛→省赛→国家赛的逐级赛制,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进取心,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取意愿的形成,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以达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也让学生由不情愿接受知识向自愿参与的转变,成为具有进取和创新意识的实践者。
4 采用校企结合,加强“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课堂”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教师组成,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仍延续旧的课堂思维方式,也很难接触和了解现下的行业发展状况。同时,这些教师本身肩负“第一课堂”的教学授课、毕业指导、学生工作等多项工作,这也造成了他们对“第二课堂”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很少,无法使“第二课堂”授课达到最佳效果。基于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定向与从事相关专业的企业对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专家担任“第二课堂”的导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较高业务水平和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企业项目实例传授这些校外专家的宝贵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如何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理想和目标。将实际生产和教学融合一体,使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企业运行环境可为学生提供不同于学校的实训场景,具有实践意义,从而实现两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切实地补充“第一课堂”的内容。校企合作共建教师队伍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卓越人才提供了必要保障,而“第二课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孵化体。企业人员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也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条件。
5 以行业需求为基点,优化“第二课堂”的考核体系
“第二课堂”的考核应不同于“第一课堂”,不能单一地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应以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为基点,根据课堂的实际开展状态和所获成果建立一种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考核标准可以根据各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以及本专业的服务面向对象特点,与企业、学生部门联动、进行“第二课堂”的评价,同时兼顾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锻炼情况和收获情况。具体实施方面,首先调研本专业的“第二课堂”实际现状,以及其他高校同专业的“第二课堂”情况。其次,借鉴和更新“第二课堂”的理念,制定符合现在产业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替换补充教学内容,探讨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最后,建立学生对“第二课堂”教育效果反馈机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和学生深入交流,发现“第二课堂”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有效解决途径,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索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符合行业需求的、自我更新的“第二课堂”考核体系。优化的评价体系也可纳入学生奖助学金、 先进优秀模范和入党等方面的评选机制,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第二课堂”各类活动。
6 结语
综上,高校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寻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第二课堂”新理念和新方法,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竞赛实训锻炼、企业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真正地促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深度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主观学习愿望,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第二课堂”创新理念、平台建设、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考评体系优化等多方面的工作,最终为达到培养符合新时代行业标准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标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