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吸引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机制的研究
2022-03-24韩旭顾岱泉
韩旭,顾岱泉
(1.辽宁师范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辽宁大连 116000;2.辽宁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保证[1]。高等院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是传输人才的基地,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责任。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组建一批具有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崛起,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就业,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东北工业基地创新。使得东北工业结构在新常态发展形势下,取得巨大进展,在促进就业的同时推进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1 新常态就业特点和机遇
1.1 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总量保障就业
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变缓。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扩招趋势明显。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与我国当前人才需求存在的缺口不对称,导致人才供大于求。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量大,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量大,这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坚实后盾。我国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存在缺口,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形式趋向多样化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完善和优化,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比如,我国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与新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创业成为新的就业需求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另外,信息技术与商业互联网平台降低了创业门槛,利于学生创业。互联网商业平台催生的自由职业模式,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1.3 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指导更加注重实践
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省级,人才素质愈发重要。为了促进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状况、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对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实施人才创新,完善教育方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应用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型人才。依照企业需求,制定适用性课程,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滞后性。
2 新常态下辽宁高校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2.1 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
为了切实保障用人,提高人员就业率,我国许多行业开放就业门槛,放宽准入限制,需要入职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取得就业资格予以上岗。辽宁省部分企业实施的就业准入制度较差,一些企业为了降低单位成本,对一些求职者有较高职业要求的岗位放宽了用工限制,对无证人员进行聘用,导致市场用工秩序混乱[3]。另外,辽宁省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吸纳了更多人员就业。然而,辽宁省的服务业发展态势缓慢,创造的就业岗位少,就业职位单一,有些行业的入职门槛较高,例如通讯、民航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入职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入职者具备相关行业的知识,具备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些高新行业就业岗位少,就业门槛高,导致了岗位需求和供应存在矛盾与错位。
2.2 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以来,各省市纷纷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分解过剩产能,从而导致就业压力的产生。我国各个地区进入经济新常态化发展形势之后,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采取不同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例如,江苏和浙江正在蓬勃发展新产业来吸纳就业,京津冀地区依靠优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样,辽宁在面临经济新常态化发展形势,也面临产业过剩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在缓解压力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免费培训[4]。
2.3 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
纵观辽宁省的网上就业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的整个年度中,辽宁省人才招聘数量为61.87 万,仅仅只有62.78 万人求职,求职倍率为0.99,同比2016年上涨0.12,因此,辽宁人才供需形势稳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新常态下,辽宁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多种改革措施,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职场环境磨合期短,经济复苏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过,辽宁省当地的就业趋势越来越好,就业岗位增多,当地的经济发展出现回暖趋势[5]。尽管辽宁省的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产业,给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但是新兴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而部分高校毕业生不符合岗位要求。
2.4 灵活就业政策不完善
“灵活就业”是指在就业选择时可以依据求职者自身优势、 职位报酬和劳动关系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方式与传统的就业制度不同。辽宁省的灵活就业规模在2015年达到68.9 万,灵活就业的规模扩大,灵活就业已成为人们就业的选择,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关注和完善。虽然辽宁省制定的一些就业政策具有灵活性,但是关于灵活就业的界定还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到位,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规模小,岗位设置有限,就业吸纳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人员失业,使他们面临再就业的选择,有效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构性失业率,给经济发展带来更高价值。
2.5 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存在
从辽宁省第三产业结构的性质来看,辽宁省的就业结构伴随着辽宁省产业发展。国有企业人员比重下降,部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增加,个体工商户吸纳劳动力就业率提高,辽宁省整体产业结构提高了人员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多样化。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下,辽宁省毕业生的就业保持稳定化趋势,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2016年,辽宁省的就业率达到88%,只是这些就业人员的素质明显不高,就业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辽宁许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常常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择基层、小型单位的学生较少,受到这样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问题,由于各行各业人员流动不平衡,许多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的情况,从而导致用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并存[6]。
3 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的对策建议
3.1 在经济平稳发展中,夯实就业基础
GDP 增速比潜在GDP 增速快2%,就业率大约上升1%,而GDP 增速比潜在GDP 增速慢2%,失业率将上升1%,这条定律被称为奥肯定律。从其特点来看,经济发展形势越好,岗位就越多,就业率就越高,失业率会降低;反之,就业率就会减少。由此可知,经济发展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当下,为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需认真研究当前经济发展规律,借助现代科技、科学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创新,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实现从工业发展向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高效集约化生产的转型。
3.2 加强宏观性调控,健全相应预警机制
辽宁省政府应当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企业的人员需求,加强对企业的指导管理,采取积极的考核制度,制定积极的人才就业发展战略。与用人单位展开合作,对用人单位加强思想指导,深入大学生实际,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并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教育部门要做好就业趋势分析,确保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高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及时调整高校发展中的落后专业。政府应通过大数据建立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指导,使辽宁省的就业工作更加科学、准确。
3.3 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就业环境
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受传统产业体系的影响比较严重。通过产业结构改革调整,促进就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的调整是所有产业调整的基础。辽宁省目前的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良好,产业基础雄厚,尽管如此,辽宁省仍需实现农产品进一步精细化生产。第二产业是整个产业调整的关键,它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全省要以改革第二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拓展领先产业。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辽宁省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人才、区位优势,实现产业现代化。
3.4 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就业能力
辽宁省的许多大学培养人才的中心在于大企业,未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导致定位不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工业结构的转变是必要的,因此第三产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产业应被视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学生应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引导。高校课程应由促进人才培养向厚实基础和复合型转变。另外,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协调好超前与滞后的矛盾。招生前要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加快改革人才培训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知识,并使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协调。
4 结语
我国的新常态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毕业生具备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能力,以辽宁省产业发展和人才就业为例,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受就业观念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他们的专业能力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现代高校的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难度加大。为此,政府、高校、毕业生都要提高关注度,采取措施应对,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趋势,促使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