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与话语权培育理路
2022-03-24宋溧俊
宋溧俊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 21002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概念体系和多维厘定
自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以来,话语权建设成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旋律,话语权研究成为学术理论界的聚焦点,这也自然延伸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领域。而作为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和广泛使用的学术用语,其内涵与外延亟待完善。
话语权的要素是话语,核心是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作为人类交往的基本途径和常用方式,在语言学上,话语既是作为动词的言说活动,又是作为名词的一次言语或一定长度的谈话,也是作为介词的表征一个特定事物或议题的方法,还是作为对象的与社会诸因素相互联系和不断博弈而建构的理论范式,福柯则拓展视野探析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提出“话语即权力”这一重要命题,通过“制造和再制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而成为“既是施展权力的工具,又是掌握权力的关键”[1]。也就是说,话语生产关于特定事物的知识并通过指引社会实践而具有现实影响力[2],即“由于掌握了话语的创建和维护而获得的一种他人陈述的特殊权力”[3],特别是权力参与运作时,被选择的话语看上去就成为“真理”并被普遍当成“真理”,因而话语就转化为话语权。
广泛作用于各领域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在教育教学领域具象化为教学话语,以特殊的“言教”方式成为联系教材内容与授课对象、理论“文本”与理论“生活世界”的中介,因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主体双方互信和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统一。虽然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和目的等许多因素共同影响话语的范式、风格和表现形式,但课程话语体系的共性则是追求有效性,即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媒介。
在本文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任教师在现行话语和话语体系选择、改造、重组和确立主导教学话语进而完成自身功能和价值目标,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主要成果和科学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话语权。比照其他话语和话语权,高校思政课的话语有源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一元性、强制性、排他性,基于指导思想的理论性、文本性、规定性和循于教学规律的针对性、转化性、动态性、多层性、选择性、冲突性,因而必须在多元语境的碰撞、冲突和竞争中凸显特定话语的主体地位,即树立话语权,而决定性和根本性是高校思想课话语权的最大特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运用中的两大问题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改革为主旋律和总动力,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发挥主流思想引领力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话语权,但比照应然,话语权培育存在的诸多不足根源还在于课堂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因为话语权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教学活动成效的目标和显现,因而,必须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运用话语的全流程分析当下思政课话语权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处理失当导致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解释力和针对性不足
以高规格的统编教材、高准度的教辅资料、高频度的沙龙论坛和高质量的教学视频为代表的课程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了课程的真理性和内容的科学性,但课程体系的完整和观点的正确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话语优势,也不会自然提升话语权,因为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认同、信仰和行动系于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特别是把握教材基础上的内容处理能力。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容处理失当:内容分析解读不精准导致思政课话语体系时代性、生动性、解释力、回应度和针对性不足。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必须注重整体性,在体系中理解观点、以观点来把握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因未能处理好思想体系和具体观点的深度融合而出现两种错误偏向,即在课堂上只注重宏观讲授而忽视知识点讲解和只强调具体知识点而忽视知识内在逻辑。其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强调理论的延展性,有必要通过学术研究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活动助推科学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因未能处理好理论深度和课堂容量而出现两种错误偏向,即在课堂上片面拓展教学内容而脱离教材和过于重视教学技巧而脱离研究。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因未能处理好社会热点和理论重点而出现两种错误偏向,即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观照国际国内现实而逻辑不足和过分拘泥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而疏离生活。
(二)课堂实践中教学语言使用不当导致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渗透力和应用度不够
教学话语过于机械呆板与学生日常用语脱节而导致思政课话语权弱化。高校思政课教材是依据经典著作、重要文献和中央文件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梳理编写而来,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党治国理政的规律性理论和规范性政策,主题的严肃、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严整是必然的,因此更需要依赖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却大量使用惯性政治话语、千篇一律的官样话语、高高在上的独白话语和不容置辩的绝对话语,且以权威性、学理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为借口,严重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从表象上看是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实质是教师学术素养和理论水平不足,无法通过深入研究把握知识,只能照本宣科而无力做到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导致理论的不彻底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三、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和话语权培育理路
(一)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的原则
1.话语创新必须满足思想说服的内在需要。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引学生成长成才,因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但“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因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5],作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必须采用符合民主原则的思想沟通话语。
2.话语创新必须符合实践逻辑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而话语则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特征和接受旨趣的教学方式和话语创新更有助于思想传播,因为“个人越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就越显得得心应手”[6]。贴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教学方式和话语创新更有助于政治认同,因为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7],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话语传播必须与大学生独特的生活世界结合并成为主体存在意义的一部分。
3.话语创新必须贴合于语言实用基础上语义逻辑的内在机理。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场域是意义的情境,主体是场域的灵魂,因之,场域转变实质是主体变化,主体变化必然要求话语转化。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理论学习,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和标准是统一而恒定的,即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政策为基准内容;在场域上涉及会议场所、电台网络媒体、办公室、研究所、课堂、图书馆、自习室等;在形式上包括经典文献、代表著作、重要文件、方针政策、新闻报道、统编教材、教学设计等;在主体上包括经典作家、领导人物、专家学者、教材编写人员、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等。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实现经典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学生话语、生活话语等的转化。
(二)借力网络语言,赋能思政课语言体系
1.网络语言充实新时代思政课话语内容。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8],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比例则近乎百分之百。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时代话语、网络用语融入课堂以消除表达隔阂、推动师生互动、实现信息思想转变,进而解决新媒体语境下教师主体话语权与话语主体泛化的矛盾。“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库建设既不是纯技术性的工具选择,也不是纯人为安排的主观设计,而是针对现实思想的主旨任务,因此“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话语决不可随意弃用,流行的西方主导性话语不可盲目套用”[9]。思政课话语并不是单一而封闭的而是动态和开放的,更应该不断吸收新鲜生活话语特别是反映时代趋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因为“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10]。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教学核心内容有效对接大学生对时代特点的认知和把握,网络语言必然成为语言库时代化的鲜明亮色。
2.网络语言助力新时代思政课话语风格更新。语言的分类不仅体现在内容属性上,更反映在表达形式上,话语呈现出不同风格。作为“课程中的课程”,高校思政课的话语风格是复合而独特的。作为语言库的主体部分和注重内容叙述的书面语言,教材话语奠定了思政课话语的主色调,即系统性、完整性、严谨性、严肃性、规范性、理论性;作为过程实施和转化中介的课堂语言,教学话语描绘了思政课话语的全景图,即通俗性、多样化、生动性、形象性。网络语言纳入话语库,必将以新潮、幽默、简洁、形象等特点赋能思政课,在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认可度和接受度的同时增添时尚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的风格。
3.网络语言助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转型呈现加速度和多模式的良好态势,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主动迎接网络时代和积极对接信息技术,但仅仅将课堂平移到网络的“搬家式阵地变换”和完全将课堂交给网络的“依赖式角色轮换”等负面倾向客观上消解了改革的效果。规避“两张皮”和“技术流”的关键在于确立新课型——强调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学习与生活的交流互动的对话型课堂,而网络语言则是对话型课堂确立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抓手。巧用网络语言能够助推教师角色的变化,使其从传统的独语者转变为引导者,同时,在此过程中能够推动学生角色的提升,使其从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进而联结和调动所有因素真正实现信息话语到知识信念素质的转化。作为即时话语、动态语言和双主体语言,网络话语助推对话型课堂的设计与施行,包括以其生活化特征营造师生平等、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以其参与性特质塑造交流、思考、体悟的学习流程,以动态性特点达到知识思维行为共同提升的学习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