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建设的创新路径与方法

2022-03-24肖玮

江苏高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学科

肖玮

(阜阳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特色方向创新路径建设

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和艺术类专业院校艺术类学科偏向培育兼具“艺术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人才,使得“精专”与“广博”有机结合,同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艺术类学术体系,引导未来中国文化艺术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也不尽相同,其在专业院校的理论引导之下开展实践教学,进一步通过广泛的艺术类学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艺术素质,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凝练学科特色。

1.形成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创新的开放式艺术类学科建设新方向

M·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零散的集合。这在实践中就要求进行学科融汇与学科交叉[1]。跨学科、专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是提升学科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着力点。艺术类学科专业丰富多样,研究范围极为广阔。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建设不仅要具有学科内部各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应关注与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融,形成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成果。应用型高校的艺术类学科之间相互整合可实现新的增长点。随着学科外延拓展带来学术空间的扩容,艺术知识谱系和研究对象的完善、丰富,学科边际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更加凸显。交叉学科如艺术经济学、艺术人类学、艺术与科技等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2]。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汇聚了美学、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其中的艺术学者更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设计等各个艺术门类的研究者。丰富的学科背景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又如,艺术类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极其鲜明地表现在“设计学”门类。设计学科中的特设专业“艺术与科技”,兼具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和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的专业方向[3]。而设计者需从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科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设计产品。21世纪,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必经之路。应用型高校应在传统单一学科、专业课程为支撑的艺术教育模式基础之上,逐步发展为开放式、跨学科、持续拓展文化艺术思维的创新教育模式。跨学科模式已成为艺术类学科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驱动力。但融合资源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应在兼容并蓄、循序渐进的基础之上保持文化艺术的感性之道、形式法则和技术规范,实现创新发展。

2.凝练学科特色,培育应用型艺术类创新人才

艺术类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科内部各学科方向之间的跨度也很明显,专业研究方向纷繁多样,这就对凝练学科特色、系统地分配仅有的学科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根据现有的师资、科研等基础积累,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特色,才能在较长的学科建设周期中减少盲目性,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区别于同类别大学的特色学科形象[4]。应用型高校艺术类学科建设首先应突出艺术特色,再凸显应用特色。和学术型人才相比,虽然应用型人才注重技术实践,但也需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宽泛视野,掌握行业领域的技术性专门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技术实践,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的综合能力[5]。艺术类要比其他学科教学更重视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6],艺术人才培养需要经历艺术创造过程,积累艺术创造经验。基于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背景,要求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体现出更广博的科学与艺术知识;关注形式背后的观念因素,把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多维度探讨文化基础、风格共性、美学个性等内容;同时促进学生良好创意思维的养成,理性分析创作过程、明确创作定位,提高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用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联外延艺术类学科自身的专业范畴,体现专业间的横向联系,加厚加宽专业基础。开设多学科研讨课和多学科选修课。培育专业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7]。避免单一知识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文艺理论与批评、影视与戏剧创编、文化产业管理等跨学科课程。二是加强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课题设计与当前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相结合;与社会接轨,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促进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8]。将高校所在城市文化特色、产业、行业特色融入特色项目之中,结合课程课题设计,分解为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落实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上,并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科学评估、教学互动和资源共享。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师资队伍创新路径建设

1.建设结构优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和艺术类专业院校往往拥有一流的艺术类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师资团队具备优质的专业、职称、学缘结构。在教师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不间断开展学术研讨会,实现校与校之间的教学、科研相互提升。注重学脉传承、独树一帜的学术和创作。而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队伍大多缺乏竞争力。不仅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匮乏已成为明显的短板,而且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占比不高。少量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因为学校类型和科研水平的限制,学科间学术交流不足,各学科专业师资壁垒明显,学科交融促进项目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校艺术类师资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学历学位是显性特征,而实践项目能力往往难以量化考核[9]。必须基于学科长远发展、围绕地方社会与行业需求,构建一支产学研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转化、提升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提升自身教师团队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指标基础之上,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实践项目能力培养。持续抽调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进修,以开展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培育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进一步了解区域特色产业链发展现状、行业市场需求、行业法规、创作流程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吸收合作企业工程师、创意人员、政府相关产业部门的科技人员以及区域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艺术从业者来充实教师队伍。双方团队在校企合作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团队教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高效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2.培育教师的教研交互提升及技术转化能力,形成丰硕学科建设成果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教师多擅长应用技术,梳理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对把艺术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清晰。艺术类教师应该建立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强化科研思维,准确把握学科建设方向,聚焦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提升理论素养水平的同时研究市场、重视实践,形成创作技术服务能力。艺术科技的转化是服务地方的关键,教师通过转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作成果能为高校赢得资金和学科发展的有效保障。教研交互水平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艺术类教师应在一个明确的文化艺术科学领域,通过调研、分析以及理论学习形成更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艺术审美和批判精神。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理性思维能力,可以使感性的艺术类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更生动、简洁、明晰。教师教研能力的交互融合提升,能够有效促使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持续推动学科建设。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科研平台创新路径建设

1.培育服务地方、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学科科研平台和学科带头人

一是艺术类学科科研平台培育。学术型高校艺术类科研平台会在特定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精耕细作,重视实验和学术,纵深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前沿,辐射带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而应用型高校的艺术类科研平台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其科学研究应根据区域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企业的需要不断转换社会服务方向与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应重视跨校、跨学科协作,集聚学科优势和区域资源,强强联合,建立交流联动研创平台。结合各高校特色研究领域、区域优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等提供有效保障。如一些高校根据城市老工业区特色,结合设计学、建筑学、文学等学科合力形成工业遗产升级改造的科研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科研平台应加强对区域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传承与创新发展。如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区位优势以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族舞蹈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科研方向,融合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元学科资源开展研究,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对建构中国艺术话语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引导挖掘地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核心精神、形式特征,进行艺术创作、设计转化、展览、演出和学术交流等,把传统文化艺术转化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当代艺术形式,提高了艺术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二是艺术类学科科研带头人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可引领一个学科团队、创建若干学科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创造大量研发成果,进而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艺术类学科明显缺少具有跨学科视野、创新思想及优秀实践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引进和留住创新人才,发现和培育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艺术领军人才,以前瞻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牢牢把握科研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应用型高校艺术类学科带头人需要围绕学科建设和地方发展面临的关键课题,聚集研究重心,分目标、分步骤规划形成系列项目,产生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及各学科科研要素,建立实施跨学科、一体化科研协作机制,集体协同攻关。

2.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目前许多应用型地方高校持续推进与本地政府、企业的合作建设,加强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共赢。政府、企业的资金越来越多地投入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以加强企业人才储备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实现可观经济效益,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往往会催生工作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行业学院、产业学院等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合作各方的优质资源,并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艺术类产教融合平台的校企合作形式包括文化、艺术或工艺等企业实体入驻校园,企业创意部或研发部入驻校园,企业仅以设计项目合作或举办竞赛的方式参与合作。合作内容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积极承担政府、行业、企业横向设计项目;与企业联合参加国内外博览会、专业竞赛、申请专利技术等;高校以文化艺术技术能力推动新的文化企业品牌形象初建,促进其孵化和成长,同时也联合成熟企业申请技术转化、创新团队及省级奖励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艺术类产教融合平台在服务地方和企业的同时也促进应用型设计人才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持续实现人才互通、设备公用、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应用型高校的艺术类产学研平台建设应务实,求实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地方企业结合得更紧密。应用型高校应该放下身段,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挖掘,主动对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发挥艺术类学科优势,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艺术服务社会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