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观念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善治

2022-03-24张骏

江苏高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观念特色世界

张骏

(南京理工大学 党办,南京 21009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1]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现代化大学治理。大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复杂巨系统,在实现其善治过程中有必要强化系统观念,以促进治理效能提升,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系统观念及其对一流大学治理的功效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核之一,也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之一。系统观念普遍认为,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特定关系而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并在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念,一方面强调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即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3],把事物看作是由各种要素基于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分析事物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处理矛盾并推动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制约,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从而实现“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可以说,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法论之一。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实践中善于掌握和运用系统观点,以系统观念指引一流大学实现善治。

1.有助于把握一流大学治理的系统特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前提需要精准掌握其系统特征,为实施体系化和制度化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从系统观念来看,一是一流大学治理体现出使命的融贯性。实现一流大学善治是建成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方面与建成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同时也需要将善治目标和要求融贯于一流大学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而使作为能动实践的一流大学治理成为一个在善治理念指引下的紧密治理共同体。二是一流大学治理体现出时空的连续性。建成一流大学是一项较长时段的攻坚任务,不能脱离所在国家的具体历史传统和当代国情进行盲目建设。这必然要求将一流大学治理实践作为一个连续且有机的过程,兼顾其文化底色、历史积淀、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促进其在总体把握一流大学“过去、当前与未来”的系统化演进中水到渠成地实现善治目标。三是一流大学治理体现出过程的螺旋性。在当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不能对其他国家的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简单“拿来”。当代中国的一流大学治理,必然是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处理好总结成就经验与补齐短板弱项的关系、弘扬优良传统与推进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在循环往复与螺旋式上升的不断迭代优化中提升治理水平。

2.有助于促进一流大学治理的要素耦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的中国大学发展实践,涉及一流大学治理的各个要素,而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流大学治理的成效。坚持系统观念,是增强一流大学各治理要素之间耦合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一是能促进一流大学治理中各主体要素的耦合,提高各主体要素的系统思维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从整体和长远角度谋划推进一流大学治理的观念,加强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高度协同,在破除“原子式”单干倾向、“信息孤岛”现象等过程中凝聚治理共识并形成治理合力,从而实现一流大学治理实践在动态发展中的不断优化升级。二是能促进一流大学治理中各职能要素的耦合,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宏观办学职能得到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流大学的“四梁八柱”。同时,系统观念能促进每一个领域的具体任务得到体系化推进,特别是有助于体系化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能促进一流大学治理中各资源要素的耦合,助力高校通过优化有限资源、增加优质资源、打通内外资源、盘活整体资源的思路提升办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避免陷入片面追求投入和“重投入、轻治理”的低水平状态。

3.有助于提升一流大学治理的整体效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其显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培养一批杰出人才、打造一批国之重器,而其隐性成效主要是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者共同作用从而使一流大学成为人才的高地、创新的源头和思想文化的摇篮。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从整体上谋划设定一流大学治理的目标以及从整体上把握治理实践的推进过程和治理目标达成效能。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能促进一流大学治理的各主体对照高位标准来确立治理规格,按照善治目标谋划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具体而言,就是要把一流大学的治理实践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格局中,在发展着的时势中保持强大定力,以一流大学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贡献度来检验一流大学治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能促进一流大学治理实践在坚持底线的前提下追求善治目标,避免因出现关键性的短板弱项而影响一流大学治理成效,从而真正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迈向更高境界。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规范运行要求与指标突破要求有机融合,以总体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衡量一流大学治理的效能,避免出现“唯指标”“唯排名”等片面化倾向,进而实现一流大学治理的战略性和能动性目标。

二、一流大学治理中坚持系统观念的内涵

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需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发展眼光,根据一流大学治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分阶推进、统筹实施,切实提高一流大学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一流大学治理中坚持系统观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树立大系统观,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全域化地辩证分析一流大学治理问题,在一流大学治理实践中抓住本质和根源,从纷繁的一流大学治理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在统筹长远性和现实性的探索中提升一流大学建设成效。

1.夯实一流大学治理的办学根基以形成“木桶效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是融合“中国特色”特性与“世界一流”标准的一流大学治理实践,必须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两者相统一。这就要求其各项治理活动均能在较高起点上进行,以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筑牢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盘,避免因为构成治理体系的“某一块短板”而影响整个治理实践的现代化进程。在办学定力方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国之大者”的内在要求,也是一流大学治理的方向和标尺,在一流大学治理体系中承担着定向定标的作用。因此,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一流大学系统化治理中处于首要地位,这应当成为一流大学治理必须把牢的“基准线”。在日常运行方面,健全、规范、高效的日常运行制度和体系是一流大学治理的基本保障,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干部和师生员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规范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各项制度、流程之间实现无缝衔接,构成科学匹配和高度协同的日常运行体系。在事务保障方面,增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对自身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厘清其在支撑一流大学目标实现中的职能定位与达成标准,激励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按照一流大学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阶段性任务等进行分工落实,通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来共同推动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高效能运行。

2.强化一流大学治理的改革举措以形成“机制效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既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同时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有助于新时代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体系、管理机制和文化环境。一方面,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继续学习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做法,在甄别和选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其本土转化,以“拿来”而非“全盘接受”的态度将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在治校理念、运行制度、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术繁荣、成效评价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的经验有机融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治理实践,通过集成创新进一步丰富治理体系的内涵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独特性,没有现成的做法、模式、经验等可以直接照搬照抄,必须在立足国情、校情、教情、学情等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治理机制。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秉持人民至上的追求,承担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任务,迫切需要一流大学治理跳出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窠臼与我国传统的大学办学程式,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以强有力的改革举措探索出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新机制,为世界顶尖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注重一流大学治理的优势牵引以形成“竹竿效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的部分子系统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牵引地位,其治理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着一流大学治理的整体成效。只有重视和处理好事关一流大学治理效能的决定因素,才能凸显其在治理全局中的“竹竿效应”。一方面,应当精准分析制约一流大学治理的关键要素,掌握这些关键要素在一流大学治理中地位与作用机理,研判其存在的短板弱项,通过有效统筹有限资源,集聚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进而为整体一流大学建设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尤其需要在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顶尖成果方面取得代表一流大学治理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高原”之上形成“高峰”,从而整体提升一流大学建设的实力。另一方面,在聚焦引领性目标汇聚资源并形成优势的同时,探索形成有利于若干发展“高峰”的治理体系,促进一流大学治理中的制度、规范、文化等转型升级,更好将制度、规范、文化等优势转化为推进一流大学善治中的贡献力和竞争力,在高水平的治理迭代中实现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此外,还有必要加强办学声誉管理,向社会和世界传播一流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探索成效以及师生投身一流大学建设的奋斗姿态和卓越贡献,不断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逐步形成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办学软实力。

4.拓展一流大学治理的发展格局以形成“围棋效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是一项强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其内核之一是宏大发展战略的精准化确定以及分步分阶式的递进达成,最终实现建成一流大学的目标。对于具体治理实践而言,就是要抓好布局性工作,深刻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科学谋划和统筹施策,形成一流大学建设的“围棋效应”。在顶层设计方面注重前瞻性,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形势、科技革命态势、人才需求趋势等客观实际,立足当下布局长远,不断拓展一流大学建设新的领域并持续打造新的生长点和培育新的特色优势,确保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规格、实施、评价等与时代同步,为整体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做好系统性谋划。在组织实施方面注重长效性,将远时段、中时段、近时段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改革创新等有序衔接,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各治理领域的主体、对象、任务等变化,把“管一时”与“成规范”“利长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一流大学治理的完备体系与综合效能。在担当作为方面注重接续性,大力倡导各类治理主体将个人发展融入所在高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全局,自觉确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宏大格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履行岗位职责与推动一流大学事业整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谋得远、落得实。

三、以系统观念推进一流大学善治的路径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善治,本质是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统领一流大学治理实践,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一流大学善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根本工作方法,锚定一流大学蓝图进行系统化治理,以高水平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助力一流大学建设攻坚突破、行稳致远。

1.注重目标的高阶激励,引领一流大学善治的规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新发展阶段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富内涵的发展诉求以及更高效能的运行体系,对于一流大学治理而言要求整个治理系统以及相应子系统都具有高阶目标作为激励,以确保整个系统以及相应子系统的响应处于高位态势。总体而言,必须按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规格探索治理之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前沿进行治理现代化实践。具体而言,一流大学治理必须在“四个服务”中成为众多高校的标杆,成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一流大学的科技治理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的排头兵。对于一流大学治理的不同主体而言,更加离不开发展目标或职业规格的高阶激励以胜任高水平治理体系运行需要。其中,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必须把提升政治能力作为首要职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牢治校理政的政治方向,在此前提下提升“科学决策、创新思维、统筹协调、调查研究、信息沟通、心理调适”等能力[4],真正成为具有战略发展意识、精通高等教育规律和勇于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家里手。而广大教师必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学生必须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准则求学历练,共同成为一流大学先进治理理念和治理文化的倡导者、践行者。

2.注重发展的时势演进,把握一流大学善治的条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回到历史本身,处于现实性活动中,社会性地关照意识形态的存在。”[5]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实现高效能治理,就应当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从主观臆想出发来推进治理实践。当然,这里的“客观实际”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现状,而是时时处处都可能变化发展的动态变量。这要求一流大学治理的各个主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解放思想中实事求是地推动治理实践,不断研判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全面把握一流大学善治的内外部条件。一方面,一流大学治理系统及其每一个子系统都要围绕所在高校迈向一流目标进程中各个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及其面临的条件,摸清这一时期改革发展的基础、优势与短板,明确工作的重点、难点与可能的突破点,从而使阶段性工作的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发展内涵更加清晰,促进相应的治理活动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成效。其中,高校管理骨干应当具备高站位以及多视角的大格局思维方式,对一流大学治理实践所处的客观现实秉持科学态度,善于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关键点并精准发力、提高实效、形成亮点。另一方面,一流大学各治理主体在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代境遇中必须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看得准、抓得住、谋得实,在顺应发展时势中掌握发展先机,趁势而上赢得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其中,高校管理干部应当在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演进中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勇立时代潮头,深刻认识和把握一流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纷繁复杂的暂时性困难面前寻求突破的机遇,在具体的攻坚行动中危中求机、化危为机,从而实现阶跃式发展。

3.注重改革的创新驱动,激发一流大学善治的活力。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主流的境遇下,作为以高水平治理为追求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实践,其生发和演进的系统动力学内因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主体基于对自身思维、行为、效能等的批判和改造,进而萌生并形成新动能的主观能动过程。一方面,一流大学建设的投入方式、运行要求、评价导向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和规模效应的相对粗放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和质量优先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这就要求一流大学治理的各主体摒弃“走量”倾向和“堆砌”思维,进一步聚焦基于一流大学总体发展愿景进行高品质资源集聚、高效能组织动员,通过跳出传统发展思维定式和更加有效地统筹施策来推动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实现整体提升。为此,高校师生特别是管理骨干应当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和更大魄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培养精准的整合能力、敏捷高效的执行能力以及对相关领域专业化知识、方法与技能的感悟内化能力,进而开辟一流大学治理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实现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其治理实践围绕体系、机制、效能等进行根本性变革,以此有效释放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着力破解爬坡过坎中的难点与痛点,构建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格局。为此,高校管理骨干应当不断增强改革的定力和创新力,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善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局限,通过治理理念的迭代、制度规范的优化、运行流程的再造等推动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实现整体提升。

4.注重主体的高效协同,增强一流大学善治的动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善治是一个广泛有效的组织体系和动员过程,需要构成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各主体之间紧密协同,同时也需要一流大学与外部因素之间联动协同,共同激发治理实践的动能。一方面,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服务保障等人员共同构成紧密的一流大学治理共同体,不同主体在明确各岗位职能、严格对标履职以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高度自觉地共同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大核心任务、“摧城拔寨”类任务以及阶段性重点任务落细落准落实,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以人才培养子系统为例,不同主体按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及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来明确所在部门、岗位的目标达成清单和履行职能清单,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协同构建实现培养杰出人才的高水平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治理系统,一流大学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人员、物质、信息、能量等交互,而频繁、紧密、高效的交互关系是一流大学治理迈上高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发展阶段,作为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的各主体应当善于同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进行有效交互,双方在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协同中为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对于高校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贯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环节,把“一切为了师生、紧紧依靠师生”落到实处,与广大师生一起扎根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不断提高组织动员师生和服务保障师生的能力,真正把广大师生凝聚成建设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

5.注重过程的久久为功,彰显一流大学善治的韧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善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止于某一阶段目标的达成,而是一个能动递进的接续发展过程。为此,作为一流大学治理的各主体必须把战略思维、长线意识转化为投身治理活动的实际行动,久久为功地推进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注重过程的连续性,各治理主体应当深刻意识到一流大学善治必须经由水滴石穿的“量变”积累直至逐个突破的“质变”飞跃过程,做好治理任务的阶段性谋划和治理成效的阶段性评估,在确保治理理念、政策导向、文化氛围等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治理目标、任务、举措与保障,确保一流大学治理始终处于高位态势和良性状态。二是明确任务的艰巨性,各治理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光明前途”的过程中道路的曲折,勇于直面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的艰难险阻,在破解难题、化解风险中提升治理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尤其需要保持忧患状态,具备充分的“风险研判沟通意识、风险化解担当意识、风险防控协同意识与风险演化阻断意识”[6],蹄疾步稳地建设一流大学。三是彰显奋斗的持久性,各治理主体应当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个人价值与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紧密融合,以昂扬斗志和奉献精神不断推动一流大学善治实践。高校管理干部应当带头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强化身为奋斗者、思想者和实践者等多重角色的深层心理认知、情感累积与行动自觉,以持之以恒的奋斗姿态营造一流大学建设的优良文化氛围,团结带领师生在接续奋斗中提升治理效能,扎扎实实地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观念特色世界
维生素的新观念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中医的特色
健康观念治疗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