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世界历史意义
2022-03-24董振华
董振华 张 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其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政治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系统认识和领悟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论逻辑,深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方位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诉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共同富裕还是解决现实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一)共同富裕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的则是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人首先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作为自然性的存在人首先就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这就离不开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时人也是社会性的存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属性的内涵,蕴含着使人能够在社会中享受平等和尊重、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的意义。人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共同富裕作为精神需要,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为此他们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追求一种人人能够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状态。近代以来,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农民运动的代表太平天国又一次提出了类似的理想,他们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说:“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后来,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孙中山也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目标,致力于让人人可以享有权利,人人可以平等地生活。
(二)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革命性实践中致力于实现美好社会的理想。共同富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5],“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6]。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意味着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的消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社会贫困的根源,解决好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最终达到人人可以发展、人人可以富足、社会公平正义,这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三)共同富裕是解决现实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8]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解决这些现实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落后地区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差距;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为新的发展确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激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结构,才能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二、资本逻辑文明形态是社会异化总根源
当今时代仍然是资本主导经济发展的时代,资本以其自身的逻辑,塑造着整个外部世界的形态和面貌。所谓资本的逻辑,就是资本增殖的逻辑。资本生产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9]资本在其追求增殖的内在动力驱使之下,一方面起到了革命性的历史作用,极大解放和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经济社会的腾飞;另一方面资本也不是万能的神话,资本逻辑有其致命的缺陷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资本逻辑内在蕴含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严重窒息社会活力。一句话,资本逻辑文明形态是社会异化的总根源。
(一)资本逻辑内在蕴含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0]所谓异化劳动,是原本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现在取得了独立性并成为控制人的力量。异化劳动主要有四重规定性:其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存在,是统治着工人的对象。其二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的劳动活动对工人来说也是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其三是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其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他人对自身来说也成为异己的存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1]在这种所有制条件下,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资本家只支付满足工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报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一经完成就不再属于工人,劳动不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异己的、统治性的外在强制力。而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表现,会服从于资本对逐利的驱使,也就必然要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因此,只要私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还存在,只要资本还在增殖的驱使之下,人的异化现象就必然会出现。
(二)资本逻辑必然导致贫富差距
资本逻辑运动的前提是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运动的逻辑使得社会财富向个别大资本聚集,必然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的时间越长,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财富差距也就日益悬殊。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2]资本的增殖只会造成财富在私人手里的聚集,社会的财富不断聚集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且两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毫无疑问,资产阶级由于在生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是占有财富的人群;而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谋求生存,是贫困和苦难的人群。
资本增殖还会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13]在现实中,大资本凭借其优势地位,得以排挤和吞并小资本,并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从而实现分散资本向个别资本的不断积聚,使得个别资本的资本总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垄断。垄断局面一旦形成,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利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只能被迫服务或服从于垄断资本,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三)资本逻辑严重窒息社会活力
劳动创造价值,但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劳动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支配人的力量,而不是人自由自觉本质力量的发挥,因此人们逃避劳动、厌恶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4]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劳动的越多,自身失去的也就越多。这无疑是一种不公平,会阻碍社会财富的产生,严重窒息着社会的活力。而且,资本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必将极力降低成本,寻找到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并将其重复化和标准化。每个人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劳动者也没有能力突破自身的活动范围,因而也就导致了社会活力的下降。
三、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现实历史运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5]资本逻辑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态绝不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共产主义正是扬弃异化的现实历史运动。共产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运动,本身就蕴含在资本逻辑的内在运动之中。共产主义还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现实历史运动,旨在实现真实共同体的自由王国。
(一)资本逻辑内在蕴含着自我革命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共产主义不是要消灭资本,而是要对资本进行改造和利用,是在扬弃异化的自我革命运动中实现对资本的范式转换。马克思说:“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的生成运动”[16];“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17]。共产主义其实就蕴含在资本逻辑的内在运动之中,共产主义是人的异化状态向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复归,是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共产主义正是资本逻辑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一必然结果,克服了资本逻辑的缺陷,也就是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扬弃,脱胎于资本逻辑的运动但又不同于资本逻辑的运动,是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与创新。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察的:一方面,马克思承认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私有财产的出现能够极大满足人的需要,这是私有财产肯定性的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了私有财产的否定性内容,私有财产造成的异化产生了对人的统治。异化劳动对人来说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这种主客颠倒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必须被超越和改变,必须通过扬弃异化而恢复劳动自由自觉的性质。而共产主义运动,正是这个扬弃异化的过程,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这一途径有效消解了私有财产的内部矛盾,消除了私有财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私有财产所带来的财富基础,从而起到了辩证否定的作用。
(二)共产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现实历史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8]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是同义语,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和属性,而是超越现存的实践运动。正如他们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9]任何现存的都是不完满的,只有实践才能超越和改造现存,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运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价值。
自然不会主动满足人,人只有不断在既有的历史条件基础上,不断否定和超越现存来实现对自身的肯定和满足。共产主义正是这样的历史运动,共产主义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不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创造着新的物质条件,不断满足着人的需求和愿望。历史是一个过程,实践也是一个过程,共产主义正是在生成性的实践运动中不断扬弃自身而创造历史。因此,在共产主义那里,实践性、历史性与过程性是相同的表达,共产主义正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现实历史运动。
(三)共产主义运动旨向真实共同体的自由王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的美好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共产主义正是这样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并且是一种真正的共同体,是真正的自由王国。在他们看来,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1]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羁绊而是相互发展的条件,人的联合是一种自觉的联合,这种自觉建立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基础之上,目的也在于实现和完善自身。“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2]
自由王国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不是靠思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在变革现存的革命性实践中逐步生成。“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23]真正的自由是属人的,人要想实现自由,就要从一切外在的强制性和必然性约束中解放出来。共产主义正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运动,共产主义将人从一切外在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充分认识和把握必然,不断向着自由王国前进。
四、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24]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我们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成功在中国大地上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其根本目的和本质属性正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是手段和措施。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正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5]
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少数人的改革,而是大多数人的改革,要想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6]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共同富裕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全体人民,要让全体人民通过共享发展,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使社会两极分化,不能使一方享受不到另一方带来的发展成果,要通过共享发展使先富带后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享发展也不是使人民变得普遍贫穷,不是简单的“杀富济贫”,而是要让各方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共享发展的目标,就在于使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平等地享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实现公平分配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条件和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27]要避免社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就要切实做好公平分配工作。公平分配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只有解决好公平分配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的发展也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唯物史观揭示,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以后,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生产方式赋予了广大劳动者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使他们获得了与前一种生产方式相比较更多的公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任何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首要的是提高效率,也就是做大“蛋糕”。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还要分好“蛋糕”。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的收入分配格局。生产有效率,“蛋糕”越做越大,分配才有更大空间;分配讲公平,“蛋糕”惠及百姓,生产才有更强动力。因此,我们要切实解决好公平分配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合理分配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8]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鲜明优势。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才能掌握生产资料,才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条件,才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就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富裕,只有少数人的富裕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29]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高评判标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更不是整齐划一的普遍贫穷。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而且更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其本质要求,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因此,社会主义是应该而且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也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失灵,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五、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历史实践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文中对辩证法做了经典的阐释:“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0]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辩证法的逻辑,都有一个生生灭灭的运动发展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也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坚持辩证法的条件性、历史性、实践性、主体性,不断在变革现存的实践运动中逐步将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
(一)坚持辩证法的条件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共同富裕要量力而行
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都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了特定的条件,真理就可能会转变为谬误,事物存在失去了现实性,也就必然转向消亡。因此,我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把握事物,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条件性,既不因循守旧也不急躁冒进。实现共同富裕同样如此,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31]我们推动共同富裕,既要尽力而为,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成熟条件,取得更为实质性的效果,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路,不能在时机成熟时还无动于衷;又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脱发展的阶段,在条件不成熟时不冒进,防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坚决不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
(二)坚持辩证法的历史性,做到久久为功,实现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过程,有过程就会有历史。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性告诉我们,事物是以运动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的,任何一种做事情想要一战功成、一蹴而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做到久久为功和循序渐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伟大而又长远的目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32]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凝聚而成的,我们既要做到久久为功,做好当前该做的事,同时又要循序渐进,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果。坚持辩证法的历史性,就要求我们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将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能干皆干、应干尽干,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三)坚持辩证法的实践性,发扬钉钉子精神,实现共同富裕要不懈奋斗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3]。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是呈现辩证法规律的方式。辩证法在实践中达成主客观的统一,人也正是借助实践掌握和运用辩证法的规律。实践的辩证法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在实践运动中超越现存的不足,在波浪式的发展和螺旋式的上升中,革命地批判地改造旧的现实,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辩证法是个过程,实践也无止境,坚持辩证法的实践性,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在永不停歇奋斗中实现美好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向前的过程,我们要时刻应对前进中出现的各种新挑战、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发扬奋斗精神,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迎接各种困难挑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发扬奋斗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运用好系统观念,做好统筹兼顾。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发扬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挑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同一切阻碍势力作坚决地斗争,反对一切错误倾向和错误行为,向着美好的目标不断前进。
(四)坚持辩证法的主体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共同富裕要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任何伟大的历史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正如马克思所指明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4]只有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当中来,才能使社会历史发展结果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需求,才能凝聚起变革现实的最磅礴和最现实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35]坚持辩证法的主体性,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愿望和目标要求,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中取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共享发展是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担当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深入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共享发展就成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担当,只有共享发展的基础、共享发展的成果,人类才能更好携手并进、共谋发展。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36]中国努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也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必将有力推进全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一)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做出了世界历史的预测,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7]如今,人类发展的趋势也在印证着这一科学预见。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人文交往越来越多,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之间的依存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另一方面,全球性危机也日益频发,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越来越超出一国的范围而上升为国际间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越来越需要系统化的全球性治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更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方面,离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谈。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就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必定会受到外部势力的牵连;没有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也会缺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缺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自身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世界第一,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始终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始终发挥自身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二)共享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坚持共建共享,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己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38]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也无权阻挡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共建共享,可以增加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坚持共建共享,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发展的基础不同、发展的条件不同、发展的程度也不同,通过共建共享,可以实现世界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共建共享,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人类已经长期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实现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通过共建共享,可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和平发展的环境。因此,共享发展是解决当今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可以有效消除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公平赤字,从而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发展进步、公平正义的世界。
(三)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中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在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这也将有力推动中国在全世界共享发展的成果,必将造福全人类。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同时也是乐于分享的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39]一方面,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国的GDP总量接近占世界GDP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不仅能够有力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增长,而且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往来、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中国长期以来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切实缩小了全球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国是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保持和平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反对一切强权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四)推动世界共享发展彰显我国的历史担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帮助全人类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正是当代中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必将肩负起这副历史重任,推动世界共享发展,开启人类文明新篇章。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40]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演讲时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41]
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任。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有效管控矛盾分歧,遵守国际规则;坚持共建共享,反对封闭孤立和与邻为壑;坚持合作共赢,让中国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坚持交流互鉴,既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也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明走进来;坚持绿色低碳,采取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担当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重任。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