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研究

2022-03-24任爱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黄 静,孙 昱,任爱珍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学工处;b.信息工程学院;c.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际上有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理念不断更新、方式不断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日本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形成资金来源、发放和回收的有效机制。美国政府为贫困生构建了“资助包”管理模式,组合并精准分配各种资助项目,及时追踪学生的财务变动情况。英国高等教育采用收费加贷款的联合助学模式,缩小无偿资助的比例,加大学生贷款的比重。在我国,有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研究集中于资助政策制度体系变化和资助模式转变[1]。虽然各国资助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从过去单一的无偿资助向多元化的有偿资助转变,而对于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从临时的、局部的研究向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特征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发展型资助将经济资助、精神援助、能力帮扶相融合,通过资金扶持给予学生基本保障资助,以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在教学、就业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扶,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让每个成才的学生都能改变家庭面貌,从教育角度切断贫困,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相较于现行的“保障救济型”资助,发展型资助是一种变“输血”为“造血”、变“授鱼”为“授渔”的资助模式。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学生资助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

(二)发展型资助的特征

1.更加凸显受助者的主体地位

受助者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需求满足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发展型资助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在资助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性。

2.资助内容更具多样性

与过去单一、无偿的经济资助不同,发展型资助主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资助项目,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供经济援助、品格塑造、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等全方位的帮扶,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脱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资助过程更具实践性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受助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资助,同时注重资助育人内容的多样性,通过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育人效果更全面长效

发展型资助将资助育人贯穿“受助前—受助中—受助后”全过程,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去终身发展的机会,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努力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2],不断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潜能,促进其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帮扶,轻精神引领

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外界帮助在短期内予以解决,但由家庭贫困造成的精神上的困难会影响学生终生。目前,诸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仍停留于经济资助层面,在实际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导致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经济帮扶的无偿资助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就学压力,但忽视了由家庭贫困引发的其他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想引领。此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培训等普遍滞后。

(二)后续教育管理缺失

当前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忽视受助学生后续能力的培养,后续的教育管理环节缺失。学生资助中心没有专人负责追踪受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业情况、监督资助资金的流向和学生实际消费情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非但不努力学习,还铺张浪费,甚至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无法实现资助的预期效果。

(三)权利与义务失衡

我国资助体系中的无偿资助没有对受助学生应履行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受助学生往往把这些无偿资助看作是免费的午餐,认为是自己应得的、不用承担义务,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贷款违约率持续攀升,在无偿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下,受助学生会对有偿资助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故意拖欠贷款等现象。种种失信行为的背后,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中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三、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途径

(一)创新多元化资助方式

精准围绕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形式三个维度设计资助项目,优化资助方式。第一,学校制订资助计划和考核标准,精准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生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向学生发放资助报告,其中包括经济资助内容、学生家庭预期贡献、学生承担的义务等信息。在全面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学生的经济需求做出合理配置。第二,降低无偿资助的比例,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能力帮扶、心理辅导、学业提升等项目优化整合成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包”,为每个受助学生制订独特的个人援助计划。第三,资助期内,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资助计划,最大限度地保证资助的公平和优化,同时实行“一生一策”,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高校资助部门与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做好受助学生后续的跟踪管理工作。一是建立有效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动态掌握贫困生的消费情况、学业状态等,对学生的个人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和量化分析。二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资料库,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核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包含学习成绩、心理状况、奖惩情况等。三是借助民意测评和调查问卷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回访工作,并对其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四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全程化指导,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五是及时调整资助方式。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期间出现违纪、旷课、严重挂科等现象,可降低其资助比例或取消其资助资格。

(三)构建义工制管理模式

以无偿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无法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价值理念,因此,有必要在受资助学生后续管理中引入义工制管理模式。一是制订《受资助学生义务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受资助学生义务服务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时长、考核办法以及质量评价标准,向受助学生颁发义工证,用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受助学生的义务服务活动。二是开辟校内外义工基地。校内主要以劳作和志愿服务岗位为主,定期安排受助学生美化校园环境,参加校园服务活动。校外对接社会公益组织和社区,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协议,保证义工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三是实现义工项目化管理。学校可根据受助学生的特长和专业特点,挖掘常态化合作基地,设计品牌化公益项目,定期组织项目调研,掌握项目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完善义工培训制度。依托服务单位和校内资源,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受助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针对学生在义工志愿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保证志愿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提供就业援助

第一,深挖社会资源,构建“资助—就业”促进模式。开发多元化资助资源,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吸纳校友和社会企业的资助,开拓资助渠道,既能缓解受助学生的经济压力,又能为企业储备合适的人才。第二,以资助方式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设立企业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企业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培训,并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在毕业后被优先录用,逐步偿还企业前期提供的助学金。第三,建立就业援助与帮扶一体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规划,鼓励并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五)开拓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应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开拓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一是开拓校内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成立创业团队,申请入驻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为项目配备创业指导教师。二是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展校企合作助学模式。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创业就业,对接企业或政府的外包项目,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由企业或政府提供技术、设备等支持,形成“创业—资助—就业”互动发展模式[3]。三是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技能培训。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创业培训集中营”计划,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四是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一方面,学校聘请专家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降低学生创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学校根据评估考核情况分阶段投入创业资助资金,最大程度地提高创业资助的有效性。同时,对于一些发展稳定、盈利良好的创业项目,可以将一部分收益投入学校的创业基金,用于资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良性发展。

(六)建立反哺回馈机制

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哺教育,着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担当、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第一,设立学校爱心助学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企业、校友的捐助,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基金使用。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变故时,可以向爱心助学基金会申请借款,并与学校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方式偿还借款,且毕业后,在自身经济状况稳定的情况下主动向学校爱心助学基金捐赠款物,从而实现资助资金的循环使用[4]。第二,鼓励受助学生致力于爱心公益活动,引导受助学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从“受助”走向“自助”,再走向“助人”。第三,鼓励受助学生毕业后赴基层、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就业,用自身所学回馈社会。在反哺回馈机制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从单纯接受别人帮助的“弱者”,成长为有能力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助人者”,有助于将爱心善举薪火相传,实现助困与育人并重。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