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著,熟读经典
——关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24陈志骁
陈志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白云实验中学 广东 广州 51045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如下:“九年课外阅读量应超过400万字”。在语言课程标准制定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读至少三本课外书,这对于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地贯彻并探索指导名著阅读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涵养
语文课程不仅应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而且应该让学生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课内的文本研讨,而且包括课外的延伸与拓展,名著经典的学习就是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可以获得语言的积累,从而培养语感。经典的名著中波荡的情节、深刻的主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接触大量的文字信息,从而洞察人生百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红星照耀中国》中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身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洗涤,从而学习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名著作品中作家所投入的真挚情感,所塑造人物具有的理想情怀、人格魅力,无一不令学生佩服。例如,学生在读完《朝花夕拾》后这样感叹道:“对以往亲友的怀念之情,师长的敬慕之情,无一不令我动容。”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涵养学生的情怀,令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思考,启迪前行的道路。
(二)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做铺垫
名著,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强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文教材中,节选名著的一个片段或章节,学生会觉得没有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有继续阅读的兴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名著。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文字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经典名著作品一般篇目较长,不管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都是极其细致的,这对于气质类型为多血型和胆汁型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其考验他们的耐心的。可见,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静心读书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名著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课时安排过紧,与外界接触有限,并不能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很多写作的素材还是来源于课内外阅读。名著中优美的语言,工整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思想都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老舍的《骆驼样子》中对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使得学生的作文变得更具有社会价值。
(三)传承经典文化
阅读是作者通过文本描写现实、表达情感,读者通过文本感知历史,体会情感,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名著阅读就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体会文本的含义,感知作品中的社会形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从阅读中逐渐获得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提升审美情趣,拓展思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获得情感的熏陶。经典名著是人类经历了几千年沉淀出的精华,再现了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阅读名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西游记》主要通过浪漫主义的笔法来反映封建社会时期人民的反抗斗争,通过想象的方式,虚构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大闹天宫”的故事就是以现实中农民起义的故事为基础,展开想象的,反映了人民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展现了人民迫切想摧毁恶势力和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期许。如《傅雷家书》主要以书信体的形式来反映父母对于儿女深沉的爱,刻画了傅雷伟岸的父亲形象,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每一本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我们可以从中经历没有过的人生体验,到达自己未曾到达的地方。
二、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一)学生阅读兴趣和动机不足
从学生对教材中名著书目的感兴趣程度来看,学生喜欢名著阅读的学生不到一半,而学生在平时喜欢阅读文字性报刊和科普类的书籍。初中生对外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在自己选择书籍时会选择浅显易懂,具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还缺少动机。大部分学生阅读名著是因为教师要求,应付考试和家长督促,都来源于外在因素,而自发想要阅读名著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二)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良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容易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在名著阅读中会选择节选版本,简缩版本和影视版本,并没有耐心去阅读原著。还有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会选择只读部分章节、只读课文节选部分,而偶尔读完一两本的都很少,部分学生在对名著进行阅读时存在畏惧心理。
(三)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不足
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并不会在周末,睡前、课间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对学生每年阅读量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37.17%的学生每年阅读量为1-2本,32.74%的学生每年阅读量为3-5本,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所规定的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挺大的,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是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支配着,而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想在空闲的时间娱乐放松下,不想再去看书,这导致学生的阅读数量不足,阅读能力提高不了。
三、学生存在名著导读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认为与名著存在距离感
名著是不受时空和距离的限制,一直传承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阅读名著就是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由于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一定能透过作品读懂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内涵。学生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恐怕难以来了解作品深刻的主旨。很多学生会去看简缩版本的名著书籍,可见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是存在畏惧心理的。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放弃,如果教师没法做到指导,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障碍,学生可能就会失去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鉴赏和审美能力不足
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更感兴趣,在阅读时选择读部分章节,而忽视对文章优美语言、人物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的学习。在阅读名著中,很少有学生能通过反复阅读去揣摩作品的语言,作者的思想,文本的主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浅表化和片面化,经典的文学名著作品并没有给学生带来长久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过于少,达不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因此,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没有提高。
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升教学水平
1.重塑观念,提高个人素养
名著导读课程开展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摆脱教学过程中的功利性、教学态度的随意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学目标,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以此为基础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讨,同时努力提升个人素养,在名著教学时腹有诗书,对名著导读课程充满信心。教师要想摆脱当前语文名著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端正对名著导读教学的态度,打破唯分数重要的认识,冲破考前对考试重点圈画的束缚,将名著阅读与考试分数区分。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手段之一,并不能代表学生从阅读名著中所获得的全部情感体验。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妥善处理好分数与名著阅读之间的矛盾。在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应具有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并以此为导向,在备课阶段制定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2.研读文本,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作为指导,而且要从自身做起,认真研读文本,掌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内涵,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教师要想学生阅读名著,自己先要点燃阅读兴趣,不能只读课本中的节选部分或章节部分,要沉下心来钻研文本。教师阅读中对文本进行选择时,尽量不要选择简缩版本,要遵循对原著的学习和解读,解读文本时要避免照本宣科,应查阅前人的经典评价和相关的文献资料,扩充自己的眼界,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处理教学中的变化,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水浒传》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施耐庵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官逼民反”的时代主题。
教师需要多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时俱进,多学习理论知识,对名著导读教学深有把握。教师要将名著阅读列入每学期的计划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随着教学经历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教师每次进行名著阅读时都会有不同情感体验,教师要养成动笔的习惯,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在名著教师时恺恺而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容易被有魅力的教师吸引,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给名著导读课注入新的活力。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名著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语文名著的品读者,鉴赏者。
(二)教学因势利导,激发阅读兴趣
1.设计悬念
设悬即运用疑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悬念法在作文中经常被用到,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作品中的某一事件即将结尾时戛然而止,不向学生揭晓结局,学生心中好奇以及迫切想知道谜底,就会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兴趣。例如,在《水浒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入手,展示武松英勇打虎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教师利用“鲁达为何要打镇关西”“鲁达几次打镇关西”“结局如何”等问题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观看改编电影
由于与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学生对于名著阅读不仅有心理上的距离感,而且有文化差异的隔膜,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吸收作品的精华,作者的情感所在,逐渐失去阅读名著的兴趣。如今,很多名著作品已经登上荧幕,被拍成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知。因此,教师在名著教学时,可播放视频,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骆驼样子》的名著导读时,可以播放其中的一个影视片段: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独立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经历三年的省吃俭用,终于买上了车,但是在兵荒马乱中却被逃兵抢了去。祥子并没有因此灰心,不久后又买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长,又被侦探抢了去。不久之后,祥子遇到了虎妞,又买了一辆车。那么,这次样子的车是否能够守住呢?学生肯定对事情的继续发展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三)赏析名著,教会阅读方法
1.精读法与跳读法
精读是反复推敲与研读,品析作品中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情感;跳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阅读效率,主动放弃,有意忽视。所谓精读就是熟读,精思和鉴赏式的读,不仅读得细,而且读得深,能游刃有余地剖析整本作品;跳读就是忽略自己不感兴趣的情节,给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留出更多时间的阅读。
如《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的精彩片段“三打白骨精”,教师可以以这部分内容作为精读法和跳读法的教学。如:(1)选段部分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孙悟空几次打白骨精?白骨精分别变成了什么?(3)你可以从中看出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4)通过阅读此片段,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主要内容和情节的概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跳读的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文章,进行总结,对于第三个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的,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仔细研读文中的语言,用第四个问题激发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应对时间进行把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跳过与问题不相关的内容。
(四)深入阅读,体悟作品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经验,学生通过阅读将自己带入到文本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阅读中,学生将在文学作品中所带来的感悟与自己生活实际中所经历的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可以写读书笔记来加深感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与作者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自己能领悟到很多知识。
如在深入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先利用一周的时间,简略地阅读各个篇目,在此过程中能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接受信息,了解各篇大意,不细究每个字、词、句背后的含义。在快速阅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篇目或者比较重要的篇目进行精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传达的感情。在阅读中追问,在文章旁边做上批注。
(五)优化阅读评价
1.评价内容全面化
注重知识与能力评价。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通过学生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精彩情节、思想主题的了解程度来评判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如在评价对《西游记》的阅读情况时,会提问“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等精彩章节内容。如《儒林外史》中,要求学生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如续写《格列佛游记》,想象格列佛还会去哪些国家,经历什么样的事情?这样,对学生基本知识到能力的考查和评价是更受学生欢迎的。
除此之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通过课堂中学生动作行为的表现,来判断其三观是很片面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平时的为人处世,思想态度,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对课本中人物的态度的认识,对思想主题的把握,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如《骆驼样子》的思想主题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回答,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引导和评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结束语
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名著阅读方法的创新,对培养学生文学素质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深入分析引导式名著阅读开展情况,在学生阅读意识形成并向着成熟发展期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作出创新和调整,有效开展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