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2022-03-24冯雅晴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思政

冯雅晴

(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高校教学及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广。互联网为广大高校学子提供了形态不一的思想政治观以及价值观,其中有些不良信息或者负面消息观念便会诱导高校学生突破道德底线,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如不正确的引导,长期沉迷在互联网不良信息或者游戏中,便会让学生与世界脱轨,对世界的漠不关心,颓废一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务必借助互联网环境,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让高校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同时公民也可以不受限制的通过虚拟网络自由表达观点,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言论,影响学生思想健康,再加上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较强,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网络生活。而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干预学生意识,教师可以提取网络中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丰富了思想教育内容,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校教师可以适时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学生分享主流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1.2 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智慧教育的特征之一,它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生产力,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则通过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出来。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教育与时俱进的良性创新发展也就意味着我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教育的发展变革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活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将有助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有助于我国教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1.3 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

“互联网+教育”逐步融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知识型社会趋势更加明显,只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学生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鼓励。“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和流行,为学生的信息获取、知识跨界、兴趣探究、个性培养等提供了新契机。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将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助于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1.4 为社会发展提供条件

社会建设急需具备“双创”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于一体的优秀人才,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要立足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处于转型期,为关注客观事物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具备四个自信等,使学生人生追求能与社会发展步调统一,继而为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实践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平台,也没有增设鼓励当代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通道。即便有些学校在校网中设置了思政教育模块,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整个模块功能较为单一且缺乏趣味性,这就让网站的点击率无法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为了省事,直接把社会重要新闻粘贴到网站中来博得同学们的眼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就让他们更加轻视思政教育,加上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实践平台的缺乏,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展开。

2.2 监管不到位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学校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对这方面的监管工作也不到位,使得很多“腐朽”“拜金”等思想和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中,这与枯燥的思政教育内容相比,同学们更愿意去接受这些东西,并沉迷于网络之中。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更好的监管网络和筛选有用信息,那么就很难改变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这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对“互联网+”教育体制的监管,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

3.1 技术升级

“互联网+思政教育”典型特征是用新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取代传统口传心授式教育手段,用电子交互白板、幻灯机、液晶电视等设备作为载体输出思政知识,搭建“云-网-端”思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针对“大思政”环境下的思政教改进行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测,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精准配置与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高校在互联网+视域下投入使用更多高新设备及技术手段,做好顶层设计,追加教改预算,为云讲堂、慕课平台、多媒体教室、虚拟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能顺利展开。

3.2 信息融合

“互联网+思政教育”从全视域共同参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立足高校创建协同教育机制,打通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流通壁垒,形成政府、高校、家庭、企业、社区等领域思政教育无缝衔接、资源共享、互相配合新局面,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高效互动,共创思政教育新生态,支持思政教育体系改革。这就需要高校重视信息融合,能在多领域、多主体交互进程中整合之于思政教育有益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契合实际、关注民生、来自生活、实时有效。

3.3 系统强化

“互联网+”教育发展经历起步、运用、融合、创新四个时期,在信息技术逐步普及过程中互联网+思政教育得到深刻变革,还需经历漫长过程走向成熟,提高数字资源调配效率,为课程开发、教法创新等育人活动科学发展助力。这就需要高校将互联网+思政教育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将高新科技、电子设备、网络系统、应用软件更新迭代转化为互联网+思政教育发展动能,使高校思政教育朝着智慧化方向稳健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4.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教育,需要专业的教育团队才能更有效地传授思政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思政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对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组件一支属于自己院校的思政教育团队。高校领导团队应针对思政教育团队开设专业的培训渠道,以学生作为队伍课程教育改革建设的中心,鼓励帮助他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改革教育方法,从而使其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政治觉悟及先进性。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教育本质工作的同时利用平台资源,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与整合思政党建思想。另外,高校还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定期考核,纠正错误、发扬优势。在评定中,高校应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反之,对表现较差、成绩不佳的思想政治团队或者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培训频次与考核,让其意识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长此以往,必将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4.2 把握网络文化趋势,打破思想价值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互联网思想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去了一定影响,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多元化,而高校学生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太少,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同时思想价值观念还处于形成阶段,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价值取向动摇,甚至出现思想和行为问题,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其中一些虚假舆论、暴力、丑闻等,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导致学生思想动摇。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学生价值观扭曲,受西方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出现了盲目攀比,爱炫耀等不良作风。一些道德意识弱的学生甚至出现与当代价值观违背的恶劣行为。对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全面优化教育内容,从当前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做好指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网络文化流向,其实不难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对网络依赖度非常高,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而这一情况,意味着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以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把控网络文化流向,将其作为一个方向,指引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借助互联网,掌握当前社会热点新闻、信息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而后适当的引入课堂中,借助当下新闻引发学生思考,并做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如在“新冠疫情”中,有些人勇于战斗于一线,而个别人则与社会唱反调,一位回国躲避国外疫情的某女士就因为违反我国抗击疫情规定,依据我国法律条款强令离开,其恶劣行为遭到社会各界的不认同。教师可以借此事件,让学生讨论,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指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做好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

4.3 创新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让课堂延伸在互联网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将网络实时热点与教材相结合,为学生举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来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教师应当更加注重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影响,提高自身对互联网的认识,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4.4 净化网络,加强监管

“互联网+”是虚拟且自由的存在,很多言论、行为在网络中都不会被约束,这就不乏出现一些素质较低的媒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博得大众的眼球,将隐藏在真实下的丑陋人心、人性暴露出来,比如在网络中造谣、诈骗、辱骂、人肉攻击等,让网络环境变得鱼龙混杂。因此,政府就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推进实名制,对网络中以讹传讹的不良行为视情节严重高低给予相应的惩罚。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网民传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并规范网络道德,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继而在提高国民道德水平的同时,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4.5 加强课程开发,优化配置“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

课程是网络资源调配与输出载体,教师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课程开发,为思政教育活动顺利推进给予支持,这就需要互联网+思政课程开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大思政”时代育才要求,践行信息化教改党政方针,贯彻立德树人,符合高校专业人才全面培养要求,重视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第二,思政课程要严谨,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容量适中,思路清晰,结构稳定,能深入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保证思政教学设计合理,教案规范完整,教学重点明确,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规律一致;第三,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如育人为本、多元智能理论等,旨在因材施教,有序展开思政教育活动,创设良好育人情境,思政教育反馈及时,教学互动方式多样且流畅;第四,在思政课程开发中要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投入使用铺平道路,增强师生信息素养;第五,高校思政课程要方法独特、思想先进、值得推广,有艺术性、人文性、学术性,能支持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发展。

总结:“互联网+”的概念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壁垒,利用多元化的科技资源为学生创造了时刻交流、时刻学习的互动平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也能够通过互联网中的实时信息获取符合时事热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出更加具有时代性、人性化的教育环境,达到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