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事件与文学事件
——论欧茨小说创作中的现实关怀

2022-03-2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说

李 伟

引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Сarol Oates,1938— )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有小说、诗歌和剧本等,其中小说成就最高。欧茨现已发表长篇小说61 部、中篇小说13 部、短篇小说集46 部,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英国奥兰治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福克纳笔会奖、公共财富杰出贡献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等多个奖项,被誉为“哥特小说女王”“出 色女文人”和“女福克纳”。欧茨把自己定位为“美国经验的编年史家”(Johnson,2006:199)。自1963 年步入文坛以来,她持续关注美国的历史与现实,聚焦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种族、性别、生态等问题,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暴力、女性实现自我等主题”(杨建玫,2014:56)。欧茨是一位有着强烈现实关怀的作家,她的多部小说直接取材于美国社会重大事件,如政坛丑闻、暴力犯罪、生态危机、娱乐事件等。欧茨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充沛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重新演绎了这些社会事件,使它们呈现出批判力量、悲剧品格和普遍意义。正如美国学者格雷格·约翰逊(Greg Johnson)所言,“欧茨的天才在于她能极其忠实地传达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并将人物的个人经历与美国生活中的重大现实联系起来”(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3:ii)。本文将聚焦欧茨直接取材于美国重大社会事件的《黑水》(1992)、《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2000)、《僵尸》(1995)、《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2008)、《大瀑布》(2004)等小说,考察欧茨对20 世纪美国社会的强烈现实关怀,分析她对人性的复杂性、黑暗面和可能性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

一、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与《黑水》

欧茨1992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黑 水》(Black Water)直接取材于被称为20 世纪美国政坛三大丑闻之一的肯尼 迪—查帕奎迪克丑闻。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Moore Kennedy,1932—2009)是美国律师、民主党参议员,美国第35 任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弟弟。爱德华1962 年当选为美国国会参议院参议员,1969 年当选为民主党副领袖。1969 年7 月18 日,他在马萨诸塞州查帕奎迪克镇参加一个酒会。会后,他驱车载着金发女郎玛丽·乔·科佩奇尼(Mary Jo Kopechne)回旅馆,途中车子冲入一条河里,他成功逃生,科佩奇尼则死在车中。因为他在车祸发生9 个小时后才报案,所以被警方判处两个月监禁。许多人怀疑这起车祸另有隐情,这件事损害了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的声誉,爱德华被迫放弃参加1972 年总统竞选的计划。

小说《黑水》获得1992 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提名,入选1992 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并获得1993 年普利策奖提名。关于《黑水》的创作动机,欧茨曾坦言,1969 年肯尼迪—帕奎迪克丑闻发生后,她对受害者科佩奇尼有着一种源于恐惧的着迷和同情,并开始为一部未来的小说做笔记,但她并未立即写作《黑 水》,而是直到1992 年才完成该小说。欧茨否认《黑水》写的是查帕奎迪克丑闻,不过这件事带给她强烈的刺激,使她产生了许多遐想。

在欧茨笔下,《黑水》的女主角名为凯莉·凯莱赫,然而参议员的姓名始终未出现,仅以“Senator”的称谓指代,暗示现实中像爱德华这样的政客比比皆是。故事发生在1969 年7 月4 日格雷林岛的一个酒会上,凯莉去格雷林岛会见朋友,偶遇这位她崇拜已久的参议员。他对她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年轻的凯莉非常兴奋,以为这是上天对她的眷顾。酒会结束后,参议员驱车载着凯莉回宾馆,因为饮酒而神志不清,汽车冲进了一条河里,参议员踩着凯莉的身体逃出了汽车,凯莉则被困在车中。汽车在河中越陷越深,她在痛苦、恐惧中窒息而亡。《黑水》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当黑水充塞了她的肺部,她死去了”(Oates,1992:103/109/138)。这一遍遍的哀诉,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词,在读者的情感上产生了心灵“净化”(catharsis)效果。小说的悲剧内涵耐人寻味,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摹仿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1996:63)。年轻知识女性凯莉在溺水时刻回忆起她短暂一生中与男性交往的痛苦经历。她的遭遇是当代美国知识女性生活的缩影,是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宰的美国社会中竭力突破性别歧视与社会壁垒而艰难奋斗,却被利用、受挫败、被摧残的悲怆历史。这部小说以冷静的笔触呈现了当代知识女性美国梦破灭的严酷现实,引发人们深刻思考美国梦的可能性、现实性等问题。诚然,美国梦是美利坚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曾为美国民众带来了奋斗目标和精神力量。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由于事实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家庭阶层背景差异、财富状况差异等因素的制约,美国梦可能会演变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梦幻,或者一种噩梦。这已成为不少民众、政治家和社会学者的共识。

小说《黑水》所呈现的政客性丑闻在美国政坛不断上演。1962 年,肯尼迪总统与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绯闻曝光,梦露神秘死亡。1998 年,克林顿(Bill Сlinton)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莫妮卡·莱温斯基(Monica Samille Lewinsky)的性丑闻被披露,克林顿因在国会作伪证而遭到国会弹劾。2018 年8 月,特朗普集团的长期财务主管艾伦·韦塞尔伯格(Allen Weisselberg)向检方交代了有关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 mp)性丑闻封口费的信息,美国媒体挖出了特朗普与前成人电影女星斯托米·丹尼尔斯(Stormy Daniels)的桃色丑闻。美国媒体称,特朗普前律师迈克尔·科恩(Michael Сohen)自掏腰包付给丹尼尔斯13 万美元的封口费,特朗普随后给科恩报销,这笔钱非法影响了2016 年美国大选的结果。由此可见,欧茨小说体现出了敏锐的预见警示功能和强大的现实批判力量。

二、玛丽莲·梦露的悲怆人生与《浮生如梦》

《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Blonde,以下简称《浮生如梦》)是欧茨 以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短暂的一生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小说或 “虚构性回忆录”(f ictional memoir)。玛丽莲·梦露(1926—1962)原名为诺玛·珍妮·贝克(Norma Jeane Baker),1926 年6 月1 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拉迪斯·巴克尔是一位电影剪辑员和精神病患者,父亲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好莱坞演员。出生后,她被寄养在博朗代夫妇家;7 岁时她被母亲接回身边,9 岁时被送进孤儿院。22 岁后,她在飞机无线电设备制造厂当过工人,做过封面杂志模特,后来成为电影演员。她的3 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第一任丈夫是工人詹姆斯·爱泽尔·多尔蒂,婚姻维持了4 年;第二任丈夫是退役的棒球明星乔·迪马吉奥,婚姻维持了3 年;第三任丈夫是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婚姻维持了4 年。1962 年8 月5 日,梦露在洛杉矶布莱登木寓所的卧室内去世,终年36 岁。梦露从影15 年,先后拍摄了《热情似火》《七年之痒》《尼亚加拉》等10 多部电影。1999 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排名第6 位。

2000 年,美国埃科出版社出版了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作者在小说正文之前作了一段文字说明:“《浮生如梦》是一部小说。书中描绘的很多角色在玛丽莲·梦露的生命历程中和她所生活的时代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人物,但是,书中的人物刻画和事件则完全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因此,《浮生如梦》应该只作为小说来阅读,而不能当作玛丽莲·梦露的传记”(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3:v)。该小说荣列2000 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先后获得2001 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1 年普利策奖文学奖提名和2002 年IMPAС 都柏林文学奖提名。在这部小说中,欧茨以卓越的叙事艺术、冷静超然的视角呈现了梦露的家庭梦、电影梦和爱情梦,呈现了其成功、落寞与神秘死亡,“刻画了一个在命运、社会、家庭、事业、男权、舆论、宗教、欲望、爱情等共同组成的漩涡中挣扎奋斗的女性形象”(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3:ii)。

梦露是一个集性感、脆弱、坚毅、善良于一身的风华绝代的悲情人物。在由摄影师、经纪人、导演、制片人、电影公司老板、广大观众构成的男性世界里,梦露是“要饭女”“婊子”“妓女”“金发骚货”和“性感女神”,是他们赚钱的机器、欲望的对象,欣赏、消费的对象。梦露敏锐地意识到:“不管这实际上是事实还是对事实的滑稽模仿,我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是:有男人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安全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3:202)。好莱坞梦工厂把梦露塑造成一个赚钱机器、“金发女郎”和“性感女神”,以刺激大众的欲望,收获可观的电影票房。1962 年,她在接受美国《生活》(Life)周刊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它,这个性感的象征。我一直认为符号是与你冲突的东西!这就是麻烦,性的象征变成了一个东西。我讨厌成为一个东西。”(Сhurchwell,2004:33)

《浮生如梦》 生动地呈现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娱乐业的真实图景,刻画了梦露等众多女性演员在男权、资本和政治等力量裹挟下的悲怆人生,展示了她们对世俗成功、自我身份、爱情婚姻、幸福家庭的追求,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而付出的挣扎与奋斗,以及梦碎时分的精神痛苦、孤寂灵魂的无所归依。小说揭示了一种残酷的真相:好莱坞既是梦工厂,吸引着大量女演员前赴后继,又是陷阱和炼狱,让不少人身心俱疲、备受挫折并付出沉重的代价。美国电影史上风姿绰约的梦露形象与《浮生如梦》中善良脆弱的梦露形象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启发人们思考电影等娱乐产业的运行规则是否合理、是否人性化,启发人们思考女性“第二性”和“他者”地位的社会文化历史成因以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启发人们思考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个人与社会 之间的复杂关系等。

三、密尔沃基食人魔杰夫里·达默案与《僵尸》

《僵尸》(Zombie)是欧茨以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杰夫里·达 默(Jeff ery Dahmer)真实案件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被评为1995 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1996 年布拉姆·史托克杰出贡献奖和《波士顿书评》费斯克小说奖,并入围普利策文学奖。杰夫里·达默来自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是一名同性恋者、种族主义者和冷酷的连环杀手。他在1988 年至1991 年间残忍地杀害了16 名男子,受害者大多是年轻的非洲裔黑人、拉丁美洲人和墨西哥人。他杀死无辜的受害者、肢解尸体、强奸尸体并以尸体为食,被媒体称为“密尔沃基食 人魔”。他被法庭判处15 个无期徒刑,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共计957年。在服刑期间,因为发生争执,他被一黑人囚犯杀死在监狱中,时年34 岁。

杰夫里·达默案并非个例,在美国犯罪史上出现了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杀手,如链锯杀手罗伯特·克里森、绿河杀手加里·里奇韦、同性恋食人王杰夫瑞·莱昂、校园杀手泰德·邦迪、杀人小丑约翰·维恩·加西、夜间狙击者理查德·拉米雷斯,以及内尔·达莫、亨利·李·卢卡斯、 查理·曼森、爱德华·西奥多·盖恩等。《纽约书评》曾经邀请欧茨撰写一篇关于连环杀手的文章,为此,她阅读了30 多本有关连环杀手的文艺作品,如安妮·儒勒(Ann Rule)描写泰德·邦迪(Ted Bundy)的经典小说《我身边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Beside Me)等。杰夫里·达默和其他连环杀手的众多真实案件为欧茨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于是,探索连环杀手深层心理的犯罪小说《僵尸》应运而生。

小说《僵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连环杀手Quentin P 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他对祖母、父母、姐姐的态度,他理智与疯狂交织的心理活动,以及他搜寻“猎物”、制造“僵尸”的冒险历程和恐怖过程。Quentin P 确信他能够通过前脑白质切除手术把正常人变成一个没有任何自由意志、任由他控制、折磨、摧残的“僵尸”或玩物,以满足他的控制欲,排遣孤寂的心情。他善于“伪装成一张别人所不认识的脸庞……能像另外一个人那样在世界上行动,能用这样一张脸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信任、惊奇和敬畏”(Oates,1995:60)。他极端残忍,毫无悔悟之心,认为“用‘过失’‘错误’‘负罪感’这样的词汇来思考问题显得迷信而且陈腐”(Oates,1995:93)。

在这部犯罪小说中,欧茨精准地呈现了一个精神扭曲的犯罪分子的心理肖像,并警示普通民众:像Quentin P 这样的危险分子其貌不扬、善于伪装、心理变态,在暗处伺机而动,构成了对人们安定生活的巨大威胁。通过欧茨塑造的Quentin P 形象,读者可以一粒沙中见世界,颇具警示意义。暴力犯罪是当代不少国家存在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一直竭力解决的问题。由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信仰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经济状况差异等原因,美国的暴力犯罪现象相当严重。在这部小说发表20 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美国发生的暴力犯罪案件达到1 197 704起,比2014 年增长了3.9%;暴力犯罪包括4 类罪行:谋杀及非过失杀人、强奸、抢劫、暴力攻击。2015 年,每10 万美国人发生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为372起,4 类暴力罪行的比例分别为1.3%、7.5%、27.3%和63.8%。联邦调查局曾公布过美国犯罪率最高的25 个城市每10 万人暴力犯罪数、谋杀案数、贫困率和失业率,这些数据表明不同城市犯罪的比例相差很大,这与社会福利、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情况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对美国社会而言,关注暴力犯罪问题刻不容缓,铲除滋生暴力犯罪的温床刻不容缓。唯有如此,美国才可能为民众提供一种安全、安定、自由、舒适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四、“美国小皇后”琼贝妮特·拉姆齐被杀悬案与《我的妹妹,我的爱》

《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My Sister,My Love:The Intimate Story of Skyler Rampike,以下简称《我的妹妹,我的爱》)是欧茨2008年推出的新作,以1996 年“美国小皇后” 琼贝妮特·拉姆齐(JonBenét Patricia Ramsey)被杀悬案为素材,讽刺和批评了当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追逐名利、虐待儿童的现象,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家庭危机问题。该作品入围2009年IMPAС 都柏林文学奖, 并获得2011 年《费加罗夫人》杂志“女主人公奖”。1996 年,参加选美大赛的6 岁童星拉姆齐在家中的地下室被杀害,由于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她的家人深陷猜疑。2008 年,触摸DNA 鉴定技术为他们洗清了不白之冤,美国波德市的地区检察官玛丽·莱西为拉姆齐的父亲约翰·拉姆齐、母亲帕齐和哥哥伯克平反昭雪。同年,恋童癖者约翰·马克·卡尔公开认罪,宣称自己对拉姆齐案负责,后来他被法院证实为妄想狂,拉姆齐谋杀案至今悬而未决。

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的受害者是一个年仅6 岁的滑冰神童、“泽西冰雪小公主”布丽斯,小说通过她的哥哥史盖乐之 口讲述了一个关于野心、贪婪和灾难的故事。布丽斯的父亲毕克斯为企业高管,与别的女人有婚外情,她的母亲贝茜出于 嫉妒和愤怒,把女儿捆绑起来并藏在锅炉房里,谎称她被绑匪劫走了,以使丈夫回归家庭。然而,贝茜饮酒过度,女儿不愿意配合她的计划,母女争执中,她把女儿的头撞向硬邦邦的墙壁,导致女儿意外死亡。此后,贝茜宣称是有精神问题的9 岁儿子史盖乐在和布丽斯玩“绑人”、捉迷藏游戏导致了这场悲剧,她则以滑冰神童之死为噱头频频参加电视访谈、出版畅销书、创建化妆品公司赚钱。多家小报怀疑毕克斯、史盖乐为谋害布丽斯的凶手,毕克斯和史盖乐一直生活在媒体的质疑和诽谤之中。直到10 年后,贝茜临死前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道出了事件真相,并向被冤枉的儿子和死去的女儿道歉。史盖乐感到解脱和落寞:“我不能再被人欺骗,夺走我的幸福……尽管在过去10多年里遭受苦难,但我毕竟还活着,而布丽斯已经死了……在对 生存的满腔仇恨中,失望愿意独立,愿意根据生存的痛苦程度独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12:494-495)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杰克·莱文(Jack Levin)所言,八卦小报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关于邻居、亲属和朋友的流言蜚语通常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化机制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Levin et al.,1988:514)。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时代,报纸、网络等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信息传递、舆论监督、民意反映等;然而,诸多八卦小报为了商业利益,采取捕风捉影、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手法,为了吸引民众眼球而中伤当事人、误导民众,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难能可贵的是,《我的妹妹,我的爱》“揭露了隐藏于两个孩子的创伤心灵后面那个扭曲的家庭和婚姻中罪恶的争斗,同时还对当代社会充斥着的杂乱媒体和垃圾网络予以讽刺”(熊腾芳,2009:29)。它以激烈的语言和冷静的睿智刻画了拉姆齐案所反映出来的美国社会危机:20 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追逐财富和名气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家庭的畸形,成年人生活混乱、贪婪、狡诈、虚荣、空虚,虐待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以其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引发美国民众和各国读者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进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体现了文学批评社会、介入社会的重要功能。

五、纽约州“爱的运河”污染案与《大瀑布》

欧茨小说《大瀑布》(The Falls)被评为2004 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2005 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并获2005 年英国奥兰治文学奖提名、2006年IMPAС 都柏林文学奖提名。《大瀑布》的故事背景为著名的观光胜地——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小说取材于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爱的运河”(Love Сanal)污染案。“爱的运河”位于纽约州北部,原为一处化学物质填埋场,1953 年被改建成居民区。由于受到有毒垃圾的侵害,当地居民的癌症、出生缺陷和流产发生率很高。很多人向当局投诉,但未能引起重视。直至1978 年,一份关于“爱的运河”会导致公共健康危害的报告证实了这一切,美国政府宣布“爱的运河”居民区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大多数居民最终得到了妥善安置。

欧茨在《大瀑布》小说正文前的“鸣谢”中写道:“在这本小说创作的前期准备中,曾参考了罗伊斯·玛利·吉卜斯的两部书:《爱的运河:我的故事》(1982)与《爱的运河:后续故事》(1998)”(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6:iv)。罗伊斯·玛利·吉卜斯(Lois Marie Gibbs,1951— )是美国著名的环保活动家,也是“爱的运河”业主协会的主要组织者。她的行动引起了公众对该地区环境危机的关注,最终,833 个家庭顺利撤离,该地区得以清理整顿。她的努力还促成了美国环境保护署颁布《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С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С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该法用于在美国各地寻找和清理有毒废物场。1981 年,她创立了非营利性的“公民危险废物信息交换中心”(the Сitizens’ Сlearinghouse for Hazardous Waste),以帮助培训和支持当地的环保工作者。她持续与该组织开展合作,并将该中心更名为“健康、环境和正义中心”(The Сenter for Health, Environment, and Justice)。由于在环保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罗伊斯·玛利·吉卜斯于1999 年获得第五届海因茨环境奖,并获得2003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小说《大瀑布》的主人公是“大瀑布的寡妇新娘”阿莉娅。她在第一任丈夫吉尔伯特自杀后,与年轻富有、潇洒英俊的律师德克·波纳比相恋、结婚并养育了3 个孩子,但最后仍摆脱不了第二任丈夫被人迫害致死的命运。作为一名诉讼律师,德克接手了同行再三推辞的“爱的运河”案件,成为黑衣女人妮娜·奥谢克的辩护律师,并出资帮助大瀑布地区科文庄园业主起诉教育委员会和斯万化学公司。德克因调查“爱的运河”污染案而“被一个由化学公司的金钱、政治、司法腐败以及人们早年的‘生态无知’结成的邪恶联盟残忍迫害、追杀致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2006:382),直至16 年后才最终得以正名和平反昭雪。德克是一位智力超群、精神高尚的律师,一位超前于时代的悲剧人物和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正义、真理和公众利益义无反顾、在所不惜,是一位基督耶稣式的人物。从德克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勇敢、真诚、无私、善良等美德,看到了人性向善的无限可能性。

在“爱的运河”这一历史事件中,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人与人、人与现实、人与自然相抗争所产生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无奈与痛苦。欧茨在《大瀑布》中融入了哥特小说的神秘氛围,运用自然的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示了非凡的心理洞察力和尖锐的社会批评。环境破 坏、生态危机是美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成因错综复杂,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意识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某些政治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某些利欲熏心的公司高管、企业家只注重追求高额利润,不惜践踏有关环保法案,不惜牺牲公共健康;一部分民众环保意识淡漠,无形中纵容或参与了环境破坏,等等。《大瀑布》中的生态描写引发了广大读者严肃地思考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背后的金钱崇拜、道德沦丧、底线丧失、人性危机等问题。

六、欧茨的文学观:介入现实、完善人性

纵观上文论及的欧茨的5 部小说,现实关怀和人性探索是它们共有的显著特征。《黑水》关注臭名昭著的政坛丑闻,其中的男性“参议员”是权势的化身,展现了人性中的欺骗、操纵等邪恶品质,受害者妙龄女子凯莉则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典型人物。《浮生如梦》呈现了好莱坞梦工厂中的梦想与龌龊,揭示了女性身上的 脆弱和坚强,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消费和摧残。《僵尸》中的变态连环杀手Quentin P 身上集中呈现了人性中的伪善、疯狂、暴虐和冷酷。《我的妹 妹,我的爱》聚焦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危机、精神危机,剖析了人性中的贪婪、虚荣和狡诈。在取材于“爱的运河”污染案的小说《大瀑布》中,德克和阿莉娅身上体现出了正直、勇气、善良、坚忍等可贵的品质,也批判了人性中的贪欲、腐败等缺点,警示读者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人性中的邪恶。

欧茨曾说:“现实——真 实的生活——报纸、新闻刊物,还有街头巷尾的传闻——这些都是伟大艺术的素材……世界上充满了启示,充满了悲剧”(狄克森、司麦斯,1998:4-5)。欧茨之所以直接从美国社会重大事件取材,并不是为了利用昔日的报纸头条新闻来制造轰动效应、赚取眼球,而是为了深刻发掘这些事件的社会意义,呼吁人们正视和应对美国社会中亟待解决的诸多严重现实问题,发挥文学介入生活、改造社会、完善人性的重要功能。正如虞建华先生在《〈当代美国小说:1970 年以来的美国小说介绍〉导言》中所说:“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它‘使用’了某一时期的史料,也不在于它表达了某一主题思想,更不局限于它为政治、思想史作诠释,具有文献的价值,而是如文学史家弗雷德里克·霍夫曼所说:‘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最高概括,是通向认识某一时代重大事件的真正途径。’”(Millard,2006:v)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知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 略萨(Mario Vargas Llosa)2010 年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赞颂阅读与虚构》也印证了文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文学不仅令人对美与幸福产生向往期待,同时也警示我们应与一切压迫的暴行进行斗争……文学代表着一种虚构的生活,但是文学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我们从生到死的人生迷宫中指引着我们……文学教导我们去理解存在的意义、个体和集体的命运、 灵魂、历史的意义与虚妄、理性认识的方方面面……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不仅仅是一种脑力练习,它还能够唤醒良知,培养批判的精神。”(姚云青,2011:80-81)

欧茨是美国文坛的常青树,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辍,新作、杰作层出不穷,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审视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探索人性的奥秘。她认同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的观点——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对优雅和善意的追求;她赞赏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Сonnor)的写作观,即写小说是一种乐观的姿态,写作并非逃避社会,而是介入现实,它能撼动现存的体制。欧茨认为,“文学应当超越个人经验和地方经验”(Johnson,2006:180),文学应当关注人类的普遍经验。她曾在访谈中说:“写作意味着追求和保护人类的同情心和人们之间的交流。写作意味着甘愿冒着被拒绝、被嘲笑和被误解的危险。写作意味着试图沟通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神秘的,也许最终是不可知的。”(Johnson,2006:193)

欧茨曾于1970 年撰文阐释自己的艺术观:“展现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常常会给人一种混混沌沌、可怕无聊的感觉;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赋予这样的世界一个较为连贯、较为简约的形式。怎样来处理这种常年的、日常的或者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暴风骤雨呢?世界没有单一的意义,我很伤心地承认了这么一个事实。但是,世界有多重的意义,有许多独特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可把握的意义。人生在世的历险就在于发掘出这些意义。我们想尽可能地勾勒出生活的模样……我们写作是为了从时间或者从我们自己 生活的混混沌沌中理出各种意义。”(狄克森、司麦斯,1998:2)“艺术家也是传教士、魔术师,甚至是科学家,同样被隐 藏在世界表面下的意义迷住了心窍。发掘出这些意义是一件高尚的使命……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肩负着高尚的使命:廓清各种秘密,或者指出我们因为麻木不仁和不求甚解而认为很简单的那些事实的奥秘。我们写作,是要忠实于某些事实,忠实于某些感情,是为了‘解释’那些表面上古里古怪的行为。”(狄克森、司麦斯,1998:6-7)

结语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精 神家园岌岌可危的时代,欧茨以自己半个 多世纪的不辍笔耕、无限勇气和充沛才情,秉承“美国经验的编年史家”“传教士”“魔术师”和“科学家”的责任,坚持以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世界为创作目标,描写社会发展变迁,刻画芸芸众生百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洞察人们的深层心理,探索人性的奥秘,发出冷静的声音、愤怒的控诉,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文学的微薄而绵延不绝的力量,直面惨淡人生,直指世道人心。她的卓绝努力、坚忍与热忱值得我们深思和激赏。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