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欧茨小说《他们》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2014-08-26肖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肖颖

内容摘要:《他们》是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本文阐述了《他们》这部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并详细地分析了《他们》处理小说人物心理的方式。

关键词:欧茨 《他们》 心理现实主义

《他们》是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这本书在从现代主义的视角表现人物心理方面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再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如欧茨本人在作者序里所言,是“一部小说体裁的历史”。因此,用“心理现实主义”来总结本书的艺术风格,是合适的。

一、什么是心理现实主义

心理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欧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现实主义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偏好源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可以追溯到以斯泰因、理查生和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感伤文学。19世纪末,亨利·詹姆斯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和自觉创作实践,这一流派便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的阶段,亨利·詹姆斯本人被视为心理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创者。到20世纪中、后期,经过欧茨、塞林格、厄普代克等一代欧美作家的不屑努力,心理现实主义被发展到新的高度。

心理现实主义的特色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结合。它与现代主义的连接点就是对小说人物心理的特殊处理。现代主义文学不强调用作品去再现生活的理念,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一部艺术作品的最大成功永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体现。”现代主义近一个世纪的创作实验创造了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也现出艰深晦涩的毛病来,原因就在过分强调主观内心世界。20世纪中、后期,世界文坛开始回归现实主义,但是此时的现实主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文学发展阶段之后的新思潮,即“新现实主义”或“后现代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他们》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二、《他们》处理小说人物心理的方式

同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家如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等人一样,这部小说注重刻画人物孤独、绝望的心理,探索心理的无意识活动,剖析精神病性的心理。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时长达数页,例如对莫琳丢失了会议笔记本的那段。有时又只用寥寥数语就让我们感到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物。

《他们》中大量探索人物的无意识活动,非理性活动。在表现人对暴力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天真向往时,作者都非常地直接。小说中的人物的脑海里总是会不自觉地浮现暴力恐怖的场景,事实上这正是人的日常心理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作家里对此少有涉及。小说中的“他们”——美国社会底层——对于美好的生活有着天真的向往,他们渴望侪身社会上流,过着更加富足的生活,摆脱贫穷的尴尬。例如在朱尔斯成为伯纳德的司机后,伯纳德数次因为多种原因给他开支票:一百元,二百元,一万元。朱尔斯对这些钱来得如此轻而易举感到惊奇,当伯纳德开给他一张二百元的支票让他换一身衣裳时,他密切地关注支票上的数字是否拼写错误,当发现它没有拼写错误时,就松了一口气。他将支票兑现后去服装店买衣服,售货员告诉他这件衣服需要修改,不能马上穿上,朱尔斯因此而感到沮丧和遗憾。这些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直接。

《他们》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善于抓住细节。美国评论家查·吉尔曼说她“对日常事物的细节具有极佳的、几乎是摄影机般的眼睛和耳朵。”例如在洛雷塔发现伯尼被自己的哥哥杀死时,她慌张地跑了出去,当时的想法是要搞一把枪。她走下楼梯,来到通道时,注意到地上有人掉了一分钱,她把它捡了起来,还想到:真走运!这个细节似乎与当时发生的血腥事件毫无关系,但是它告诉我们:此刻洛雷塔的心理不单单是恐惧而已,她已经完全地着了慌,心里乱成一团糟。莫琳在图书馆看书,她说她天天都来,但是那个图书馆管理员“装作不认识我”。这个细节对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状态颇有揭示,同时她也让我们了解了莫琳的心理:她是多么地渴望与人交流和接触,她的内心极度地敏感。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使用文字的特殊排版来突出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她采用黑体字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一掠而过的感受。这是纯粹的形式上的手法,这样的表现效果别具一格,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将个体的心理活动同广泛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他们》于出版后次年即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它令人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动乱的美国社会的图景和迷惘的一代人。作者选取了底特律作为整个美国的缩影,它是工业城市,是“世界汽车之都”。它是奢侈品的源头,但是它自身却是一座贫穷和暴乱的城市,贫富差异悬殊、种族冲突严重、暴力事件频发,是光鲜的美国外表下一切不堪之处的集中体现。

《他们》作为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成功地将个体的心理活动同广泛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这是这本书的突出成就。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做到这一点的。作者选取的人物非常典型,介绍人物时总不忘点明他们的阶级身份,他们如何谋生,哪怕是非常次要的人物也是如此。而且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总不会忘了反复提及他们对底特律和整个美国社会的评价。如同小说里的朱尔斯在一家家具店门外感受到的那样:桌子不会移动,就像社会不会改变。然而,最后底特律还是发生了大骚乱,有人在这场骚乱中死亡和受伤,财产损失多达一亿多美元。小说的人物心理对这场骚乱的反应也得到了丰富的刻画,特别是朱尔斯的心理,他因这场街头暴动从长期的精神崩溃中醒来。他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反而看到了希望。从大规模的群体暴力事件中体验到兴奋和狂热,从破坏当中看到变革、发展和进步,这正是底层的特征。

在仔细研究《他们》中的人物心理对底特律社会的反应时,正如前文所述,底特律的底层如朱尔斯、莫琳、洛雷塔对社会上层和中产阶级并没有什么排斥心理,更谈不上仇恨,这种心理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洛雷塔在房子被炸毁后同其他难民一起被安排住在一个大砖房里。房主很明显非常富有,“她的手指上戴着一只大钻石戒指”。洛雷塔衷心地爱慕这位优雅的太太,称赞她“举止文雅”、“不失身份”,认为她同她的牙科医生丈夫是“一对极妙的夫妻”。朱尔斯也非常地喜欢富有的伯纳德,因为他与自己过去见过的人都不同。他并没因为他操纵货币、不务实业就觉得他是万恶之源。他们怀着天真的希望艳羡着、爱慕着这些人,希望能过上他们那样的生活,这是在分析《他们》的社会历史层面时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

几位上流社会角色伯纳德、娜旦、费伊被处理成哥特式的人物。同其他人物相反,对这几个人物,作者并没有详细交代他们的出身、他们如何谋生、父亲母亲是什么样,他们被彻底地神秘化,我们所看到的只有郊外别墅、黑人女仆,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哥特式细节。这不仅是出于风格的需要,也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小说中的人物确实这样看待上流社会。人是这样的脆弱而美好,人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以至于宁愿忘了原罪的存在,这不只是革命理论所说的不革命性,而是令人感动的本真人性。因了这一面,这部小说在人物心理方面的着力就不只是为了反映特定社会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普遍人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