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
2022-03-24刘馨媛
穆 雷 李 雯 刘馨媛
引言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语言问题,这促使学界开始重视语言在疫情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从早期的“严重缺位”到现今的“百家争鸣”,从侧面凸显了语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价值。现有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宏观规划、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资源、服务分类、服务群体、国内外应急语言服务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等。这些研究要求研究者对应急语言术语有清晰的认识,尤其要重视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任何由概念混淆而产生的错误都可能会给应急语言服务造成损失。因此,“语言服务领域的术语称名和使用都必须遵循术语规范和语言服务发展现实”(王立非、孙疆卫,2020:15)。统一、科学的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各界就处理应急事件的经验开展学习和交流,更能促进各类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语言支援工作。
一、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研究现状
任何对术语信息深思熟虑的加工都是术语管理。在语言服务实践中,术语管理是指“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对术语资源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通常包括术语的收集、描述、处理、存储、编辑、呈现、搜索、维护和分享等”(王华树、张政,2014:64)。因此,我们可以将应急语言术语管理理解为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时出现的任何对突发事件相关术语信息的加工,而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则是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的过程中,利用项目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出现的相关术语进行检索、描述、翻译、整理、分类、维护和分享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目前,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对应急语言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表述各有不同,对应急语言术语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内外术语翻译与管理的研究进行梳理,探究学界对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准确界定应急语言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术语翻译与管理研究
国外对术语翻译和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现存术语资源(如Roche et al.,2019)和术语提取(如Hanoulle et al.,2015;Vàzquez et al.,2019)等问题的介绍;②翻译教学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中的术语管理策略(如Mellinger,2017)和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如Rodríguez-Castro,2018);③专业领域职员、学生译员、职业译员的术语能力培养,如Albir et al.(2020)认为,掌握术语数据管理软件是职业译员工具使用能力的一部分;④术语管理与语言政策等(如Costa-Carreras,2018;Ramuedzisi et al.,2019)。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①检索时间为2020 年7 月4 日。,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文献来源类别,设置“术语”“翻译”“管理”为并列主题词,随后再重新设置“术语翻译”和“术语管理”为主题词分别进行检索,共得到296篇文章。由人工逐篇进行阅读筛选,在剔除书评、访谈录、研究综述、会议综述及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256 篇文章。这些文章呈现出多样的研究主题及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国内术语翻译与管理研究
我国术语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科技(如樊才云、钟含春,2003;耿文学,2009;刘颖、高硕,2019)、医药(如周开林,2012;孙凤兰,2016)、法律(如肖云枢,2001;屈文生,2012;程乐、Graig Hoffman,2017)、军事(如范武邱、胡健,2015)等专业领域的术语翻译策略、原则或规范问题;②古代科技典籍、西方文论等文论典籍和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传统译论、中国政治话语、中国学术话语和中医药国际化中的术语翻译问题(如辜正坤,1998;魏向清、张柏然,2008;朱安博,2009;苗菊、牛军,2020;严世芸等,2020);③术语翻译的标准、规范原则、理论建构、术语翻译史等本体探究问题(如林予婷、张政,2013;余静,2016);④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问题(如王少爽,2011/2013;周杰,2017)。术语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如何在项目管理中通过术语管理控制翻译质量、提高翻译效率,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问题(如徐彬,2010;王华树,2018;刘润泽等,2019);②本地化服务中的术语管理(如崔启亮,2013);③翻译教学中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管理能力培养及相关课程设置(如黄海瑛、刘军平,2015)。
虽然术语翻译和管理研究涉及的领域逐渐丰富,但截至2019 年年底,国内对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的研究仍较为罕见,只有对非典型性肺炎等严重疾病术语称名的零散讨论(如柯平、吴志杰,2003;李定钧、陈维益,200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立非、孙疆卫(2020)在国内首次专门探讨了应急语言服务视域下的术语称名及英译问题,结合术语称名的原则以及在国内外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得到的结果,对有关概念进行了初步的辨析,提出了统一规范应急语言术语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究国内外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界定应急语言术语的研究范围。
2.应急语言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中的话语体系不同,应急语言术语的内涵和研究范围因而也各具特色。我们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SSCI 学术期刊论文引文索引数据库中以“language services”和“emergency”为并列主题词进行检索①检索Web of Scierce 和CNKI 数据库的时间均为2020 年12 月31 日。,共得到652 篇文献。同样,在 CNKI 数据库(选择中文核心期刊、CSSCI 为文献来源)中,以“应急语言”“紧急语言”为主题词,并将“应急语言”“紧急语言”和“应急”作为全文检索词,补充收集与国家语言能力、语言政策规划相关的文章,共得到112 篇文献。随后,统计应急语言术语出现的频次(1 篇文章的标题、摘要中出现1 种应急语言术语表述,记1 次),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中英文文献中出现的应急语言术语分别进行排序(见表1)。为了与其他概念表述进行区分,本文在阐释时一律使用“应急语言+X”的表述,如“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能力”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研究整体的语言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如王立非等,2020;殷志平,2020)和研究规划(如滕廷江,2020),以及介绍国外应急语言服务的案例经验,如滕延江(2018)介绍了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中的国家语言服务团和紧急医疗语言服务项目的情况,包联群(2020)、陈林俊(2020)对日本震灾应急语言服务进行了评述。相较而言,国外学者更强调语言主题性,涉及的语言服务对象更加具体、多元,特别关注语言能力有限的人员(如移民、难民、残障人士等)如何克服医患之间的语言障碍问题,如由口译员协助病人进行语言沟通(如Weiss et al.,2015; Cox et al.,2019;Kozo et al.,2020;Taira et al.,2020)等。
表1 国内外应急语言术语对比
续表
国内现有的应急语言研究中所使用的术语多有不同,例如,到底应该是“语言应急”还是“应急语言”?对这些形似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其研究范围是否一致,有利于对相关术语进行规范与管理以及今后的学术交流。2020 年3月以前,大多数学术论文只提到了应急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李宇明,2011;文秋芳,2016;李宇明、王海兰,2020),但并未明确具体定义和研究范围。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如方寅,2018/2019)明确提出了应急语言的概念,并试图指明研究范围,但都仅局限于报纸文章和笔谈。2020 年3 月以后,与应急语言相关的期刊论文和报纸文章的数量均出现了大幅增长,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厘清基本概念与术语问题(穆雷、刘馨媛,2020;王立非等,2020)。
学者们在阐释应急语言及能力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认为应急语言能力属于国家语言能力的子能力,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是“国家进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的语言能力”,涵盖“国家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资源能力和国家突发事件话语应急能力两大方面”(方寅,2019:106);②将应急语言视为一种行为和过程:“突发事件语言应急主要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语言(包括文字)以及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语言相关衍生品来参与应急处置的行为与过程,目的是避免局势恶化和事态扩大”(方寅,2018);③认为应急语言服务是“在境内外突发紧急情境下(如自然灾害、战争、医疗救助、意外事故及冲突等突发的、涉及国家或者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境),为了克服语言障碍造成的交际不畅而提供的语言服务工作”(滕延江,2018);④将应急语言与应急语言能力分开阐释,从语言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应急语言能力,认为应急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对应急语言资源储备的激活和利用,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语言援助”(王辉,2020b:1);⑤从应急语言能力的子能力研究入手,认为“应急语言能力可包括应急外语能力,尤其是非通用语能力、应急方言能力、行业或领域应急语言能力、网络应急语言能力、应急话语传播能力、应急手语能力等”(王辉,2020a)。尽管阐释角度多样,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探讨应急语言能力及服务问题时,都是站在国家的层面,将应急语言能力纳入国家语言能力的范畴之内。
在有关应急语言服务的中文文献中,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由“应急语言”延伸出的术语比“语言应急”延伸出的术语出现的频次更多(118 39)。此外,在目前的线上大型学术讲座中,大多数学者使用的都是“应急语言服务”这一术语,将之译为“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或“language emergency service”,即“紧急语言服务”或“语言紧急服务”。例如,滕延江(2018)在介绍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紧急语言服务”的概念,英文术语为“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不过,我们认为这样的术语缺少了“应对”“管理”的含义。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李宇明、王海兰(2020:11)对“语言应急”(language issu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多语言应急能力”(multilingual ability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的译法。然而,由于应急语言涵盖了更大范围的术语集(如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能力、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团队应急语言能力等),且国外应急语言研究中更普遍采用的术语是“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相较之下,“language service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这一表述显然不够简洁。此外,应急语言术语的重要落脚点是服务,因此我们建议将“应急语言”译为“emergency language”,“应急语言服务”译为“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应急语言术语”译为“terminology of emergency language”。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应急语言术语”指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战争或非战争冲突、恐怖袭击、犯罪活动等突发紧急事件时开展的一系列语言服务救援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则是利用项目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突发紧急事件语言服务救援工作中出现的相关术语进行检索、描述、翻译、整理、分类、维护和分享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二、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实践
面对应急语言服务中出现的术语,研究者需要及时建立应急语言术语库,进行科学、统一的术语翻译与管理。应急语言术语库应主要包括灾害名称、灾害溯源、灾害确认、涉及学科、应急活动、应急人员、应急操作等方面的内容。下文将梳理国内外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与管理实践,总结有关经验,并对我国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提出建议。
1.灾害/疾病等术语翻译问题
“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对于传播与交流科学知识、开拓新学科、创建新理论、交流最新信息、推广运用科技成果、编辑出版书刊、存储和检索文献和共享人类资源都是十分重要的。”(赵世举、李军,2011:34)对重大应急事件术语的统一和标准化需要由专门的组织和专家共同商定,避免灾害或疾病名称“冒犯任何社会、文化、国家、地区、职业或民族团体”(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在灾害命名方面比较成熟的是台风命名系统。1997 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统一台风命名规则,依照该规则制订的命名表从2000 年起投入使用。若某次台风对社会经济、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则将从命名表中删除其名称,不再使用,而其他名称可循环使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海底自然灾害的术语翻译与管理,目前,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 物理海洋学》(标准号:GB/T 15920—2010)中包含的与海底自然灾害相关的术语十分有限,许多术语无法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译名,加大了术语翻译的困难性,容易导致术语翻译的不一致(秦薇,2015)。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的命名设有专门的命名系统,确保疾病名不会污名化某个国家、地区或动植物。在对疾病命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厘清疾病的由来及其原因,命名须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冯志伟,2020);其次,在平衡术语的经济性原则与明晰性原则(刘丹青,2020)的同时,还需要促成相关学科的医学专家与语言学家的合作,使疾病术语命名更具“科学性、社会性、统一性和及时性”(陶源、赵浩,2020);最后,要从根本上重视疾病术语的规范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损失。与此同时,有学者认为,疾病相关术语的翻译应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例如,2003 年4 月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发布并实施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3)和《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03)等一系列国家标准,杜夏葵、佘启元(2003)指出,“口罩”一词在上述两个标准中均翻译为“face mask”,而在英语中“face mask”多指将口、鼻、眼全部遮盖的面罩,因而翻译为“filtering face mask”更为准确,且与国际通行的术语保持一致。陈晓辉等(2006)也指出,随着国内外医学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术语统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目前翻译的术语虽然意义相同,但所用的具体词语存在差异,如有人将“hazard”译为“致灾因子”,也有人将之译为“威胁因素”或“危害”,这样显然不利于标准化的统计。
总体而言,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应遵循一致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基本原则,但国内外重大应急事件术语的翻译和管理还存在翻译不统一、准确性和恰当性欠缺、术语缺失等问题。我国虽然设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但在应急语言术语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有关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
2.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术语管理产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积极调动学术界和社会的力量,研发各类术语翻译和术语管理产品。这些产品的种类和演变方式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产品的演变?针对国内疫情防控初期在信息沟通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内防控经验的国际传播力度不足等情况,我国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表2 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的产品,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产品的种类逐渐丰富,使用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研发目的也从最初解决沟通中的“燃眉之急”到加强我国的国家话语能力:疫情初、中期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和《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编撰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为了服务异地赴鄂医疗队和在华外籍人士,解决医患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日趋好转,《疫情防控外语通》不断更新,包含的语种持续增加;面对部分国家及政客的无端污蔑和指责,2020 年6 月16 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抗击疫情系列外译传播产品《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包含英、法、西、日、韩5 个语种的版本,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历程、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
表2 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产品样例
续表
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及人员在研制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术语管理产品时,不仅反应迅速,而且还考虑到了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各个层次语言群体的需求。研制过程既有研究机构和专家组成的语言服务团队的参与,也有社区联合高校成立的语言服务志愿队的助力;既接纳乡镇社区的语言志愿组织(如北京市丰台区团委多语种语言翻译志愿服务队),也吸收各公益基金会自发组建的青年翻译志愿团队等民间组织(如由银杏基金会发起的“武汉银杏在行动”)。这些不同形式的语言志愿团队或组织一方面为国内抗疫人员和外籍来华人士提供了疫情防护方面的语言沟通服务,另一方面也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将我国的抗疫资料翻译成各国语言,向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专业组织、研究人员和普通民众传递中国的抗疫经验,在抗疫的不同阶段为应急语言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本次应急语言服务的术语翻译和术语管理工作组织迅速,成果丰富,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①缺少成熟的应急语言人才管理机制。在本次抗疫行动初期,赶赴湖北的异地援助医疗队在当地实际开展抗疫活动后,才意识到医患在语言沟通中可能存在语言障碍,有医疗队不得不在落地后临时编写湖北方言手册,才部分解决了医患沟通的问题。倘若有专门的应急语言人才管理机制,在医疗队前往救助时,就可以立即派出应急语言服务人员辅助,使医患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医务人员可以更快地投入救助工作。②缺乏成熟的多语种、多地区方言的应急语言术语库建设机制。虽然在本次抗疫过程中,教育部指导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人员成立了40 余人的“战疫语言服务团”,在短时间内制作了一系列应急语言产品,但这也暴露出我们在疫情发生之前对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研究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语言术语库建设机制。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国内抗疫初期的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工作稍显滞后。在满足国内应急语言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应尽快汇集各方资源,加快开展面向国际社会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实践,尽量避免因不规范的术语使用而被境外别有用心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利用的情况出现,提升我国的话语能力。
三、对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术语管理的建议
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我国在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提出以下3 点建议。
1.建立应急语言人才资源库
可以参考美国紧急语言服务志愿团选拔应急语言人才的方式:制定完整的语言能力测试入库机制、定期进行能力资格审查、根据不同专业知识分组、定期提供语言知识培训等。面对国家或地区出现的突发紧急状况,通过应急语言人才资源库,迅速调动有关语言人才,提供及时、优质的应急语言服务,开展术语翻译,组织牵头术语管理实践等。
2.规划应急语言术语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线蓝图
2020 年以前,关于应急语言术语的文献主要是报纸类文章(如方寅,2018),仅有的少量学术期刊文章探讨的也多是应急事件中医药术语的命名问题(如郑伯承,2003;叶其松,2009)。2020 年之后,学者们开始重视诸如“应急语言”和“语言应急”的区分(屈哨兵,2020)、对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阐释(郑泽芝、徐铂,2020)等问题。总体而言,我们对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大规模暴发,其波及范围和社会影响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激增。尽管语言服务技术发展迅速,但由于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在面对重大紧急事件时,语言服务响应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充分解决突发的语言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的立项工作,尽快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尽快明确应急语言术语库的范围,成立以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术语管理人才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并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领导术语库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将应急语言术语管理及术语库建设列入相关工作计划,并指派专人负责,确定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以先从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入手,逐步增加相关语种或方言。术语库建成后,应由专家组进行评估,然后予以正式发布。后期还需要对术语库进行不断的补充和维护,持续摸索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统一的流程制度。
3.规范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流程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流程可按照相应的级别制定具体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召集翻译、审校和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招募志愿者,建立完善的术语翻译和评审机制等,以此来提高术语翻译和管理的效率,确保术语翻译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实现术语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术语输出是术语本土化的逆过程,是国家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表现之一,也是输出术语的民族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李宇明,2007:9)。在重大应急事件中,科学、统一的应急语言术语翻译与管理有助于提升术语输出的质量和效率。加强我国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研究,尽快建设应急语言术语库平台,对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讯作者为李雯。致谢: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王立非教授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谨此致谢!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及责任编辑对本文提出的细致而又全面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