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数量结构”中“有”的句法制图分析

2022-03-24李富强司富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补语句法焦点

李富强 司富珍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有”可以表示领属和存在,如例(1),此时的“有”为实义动词,处于动词投射(VP)的中心语位置,是句子的必要成分,删除或省略后会导致句子的不合法①汉语中存在名词谓语句,句中的动词可以省略,但句子仍然合法,如“今天星期一”“祖国我的母亲”。关于这一点,Cann(1993:31)认为,英语中的系动词“be”具有使两个物体对等(equate two entities)的语义,此时的形式化表述是:S → NP1 BE NP2。采用相同的逻辑,我们认为,由于汉语本身的特殊性,汉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只有在主语和谓语处于对等(equative)的条件下,“是”才可以省略,且不影响语义解读,此时并不需要特殊的语境预设。另外,“我一本书”和“教室里一个人”中的“有”表示领属或存在,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之下才可以删除或省略,而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否则会存在歧义的解读,如:“列举——我,一本书,一个水杯,一台电脑……”;断句——“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一点温锁林(2012:30)也有所提及。他认为,在省去“有”后,句子表存在的句式义被大大削弱了,而且这种省略“语境依赖性强,使用范围受限,一般只用于剧本、电影脚本或小说的场景交代,即使在口语中也不太常用。这说明,表示‘存在’的‘有’在语义上实在而具体,一般不可省略”。,如例(2)。

例(1) a.我有一本书。

b.教室里有一个人。

例(2) a.*我一本书。

b.*教室里一个人。

同时,“有”还可以表示数量或程度,在句法上可以被删除或省略而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参见吕叔湘,1999;刘月华等,2001),这一点与例(1)中的“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例(3)。

例(3) a.他吃了(有)三大碗。

b.他走了(有)三天了。

通过对比例(1)和例(3),我们发现“有”字在“有三大碗”“有三天”这样的“有+数量结构”中并非句法的必要成分,而是“羡余成分”(方梅,1995),不仅可以省略,而且省略后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在句法生成的过程中,“有”不是论元基础摆放的必要成分,并非生成于词汇层(lexical layer)(Rizzi,1997:281)。那么,例(3)中“有+数量结构”的句法表现又该如何描述呢?

本文拟以句法制图理论(Rizzi,1997;Rizzi & Bocci,2017)为研究背景,采用句法分析、最小对比组、逻辑推导等方式,对上述疑问进行探讨,详细描述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有+数量结构”中“有”的特征或功能,确定其语类特征和句法位置,并为这类“有+数量结构”提供统一的句法描述。

文章第一节是文献回顾部分,对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有+数量结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并分析总结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细化引言中提出的疑问;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对“有”的语类范畴、句法生成以及“数量结构”的语类范畴进行讨论;第五节对“有+数量结构”进行句法分析;最后总结全文要点并提出后期的研究方向。

一、文献回顾

本文讨论的“有”不存在这样的歧义解释。

吕叔湘先生(1999:630)在论述“有”字时提出,“有”可以表示性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如例(4)。刘月华等(2001:691)在吕叔湘先生论述的基础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认为“有”属于非动作动词,可以表示达到义,如例(5)。熊仲儒(2016)对以形容词为动核的量度“有”字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与相关构件的句法特性及其句法行为作了讨论,如例(4a)和例(5b)。

例(4) a.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b.他走了有三天了。①例(4b)存在两种解读:a.他走掉后已经有三天了;b.他一直走,走了有三天了。我们认为,无论是哪种解读,本文所讨论的“有+数量结构”都是表示程度。其中a 表示“他”离开的日子已经达到了三天;b 表示“他”在路上行走的日子已经达到了三天。因此,两种解读并不影响“有+数量结构”的范畴,不会影响下文的句法分析。而且两种不同解读的来源是“走”,无论解读为“离开”还是“行走”,本文讨论的“有+数量结构”对这两种解读都无影响。

例(5) a.那条河有五百米(宽)。

b.我的小女儿有桌子高了。

温锁林(2012)从语用的角度对“有+数量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有”是标记自然焦点的动词,且成为焦点标记并不意味着完全失去动词性质,如例(6)。他认为这里的“有”在语义上空灵模糊;整个结构具有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也可参见方磊,2012),同时排斥“小”或“少”;在句法上删除后意思基本不变;可以出现在核心动词之后的补足语②原文用的表述是“核心动词之后的补足语位置”,但是并没有说明是宾语补足语还是主语补足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背景(生成语法),为了理解方便,下文统称补语(complement)。和谓语位置:当做补语时不能被“有没有”提问,如例(7);当做谓语时,可以被“有没有”提问,但是此时的焦点强调已经成为了疑问焦点,即“有没有”,如例(8—9)。

例(6)他足足吃了有三大碗。(补语)

例(7)*他足足吃了有没有三大碗?

例(8)小王身高有一米八。(谓语)

例(9)小王身高有没有一米八?(疑问焦点)

温锁林(2012)对“有+数量结构”中的“有”是一个自然焦点标记词的主要认识是:

①“有+数量结构”处在句子末尾部分,而且“有”后的数量成分为句子信息结构中新信息的核心所在。

②“有”后的数量成分处于句子语调的句尾重音位置,是语音上凸显的成分。

③“有”后的数量成分是以句子内部其他成分为背景而突出的信息,并无与小句外其他成分对比的功能。据此,这个被强调的数量信息当属句子的自然焦点。

④“有”本身不带重音,而且自身几乎不负载任何实在的意义,所以省去后句子依然可以成立。这说明它并非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符合焦点标记词确认的基本原则。

温锁林(2012)从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有”字本身以及焦点语用的角度对“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①“有+数量结构”中“有”的句法生成位置;②“有+数量结构”中的“有”是一个标记自然焦点的动词,“有”在语义上“显得比较空灵与模糊,并不像实义动词……,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动词给出对应的解释”,“即使省略也不会影响到句法与语义的完整性”。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有”,既不像实义动词,又被称作动词(刘月华等<2001>将其看作“非动作动词”),这种前后的差异又该如何解释?本文的讨论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

综合本文引言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文献中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本文从第二节开始将讨论以下3 个问题:

①例(3)中“有”的语类特征是什么?

②例(3)中“有”生成于什么句法位置?

③例(3)中“数量结构”的句法特征是什么?

根据上文的讨论,“有”在例(3)中自身的动词意义比较虚,主要作用是表示数量或程度,受语用驱动而生成。删除“有”后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因此,在温锁林(2012)等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假设“有+数量结构”中的“有”作为功能性成分——焦点标记,生成于焦点投射(FocP)的中心语位置;根据Belletti(2004)关于短语内部焦点的讨论,我们认为“有”字的焦点投射生成于TP 之下,VP 之上;“有”后的数量结构属于程度短语投射(DegP);由于汉语焦点投射的特殊性,焦点成分可能生成于焦点投射的补语位置。

二、“有”字为焦点标记

根据上文的回顾,本节将在生成语法的大背景下,采用句法制图理论“一个特征,一个中心语”(one feature,one head)(Rizzi,1997/2015;Rizzi &Bocci,2017)的思想,尝试解释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有+数量结构”中“有”的相关问题。句法制图理论指出,每个独立的特征,都有其自身的最大投射。那么,“有+数量结构”中的“有”是否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功能性成分?如果是,是否也应当有它自身的投射?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先来看“有”的语类特征。

方梅(1995:281)认为:“口语里对比焦点总是伴有强制性对比重音,因此标记词在口语里实际是羡余成分。但是对于落在纸上的句子而言,标记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她提出“标记词的确认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虽然方梅(1995)对标记词的判定是在对比焦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这些原则同样符合自然焦点标记词的确认”(温锁林,2012)。:

①作为标记成分,它自身不负载实在的意义,因此,不可能带对比重音。

②标记词的作用在于标示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所以焦点标记后的成分总是在语音上凸显。

③标记词不是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它被省略以后句子依然可以成立。

根据这3 个原则,我们首先来测试“他吃了有三大碗”中的“有”是否满足焦点标记词的标准。

原则一:测试“有”是否带对比重音。

例(10)a.他吃了有三大碗。(强调“他”,不是“我”)

b.他吃了有三大碗。(强调“吃”,不是“买”)

c.他吃了有三大碗。(强调“三”,不是“两”)

d.他吃了有三大碗。(强调“大”,不是“小”)

e.他吃了有三大碗。(强调“碗”,不是“锅”)

f.他吃了有三大碗。(无法强调“有”)

从例(10)可以看出,在“他吃了有三大碗”中,除了“有”和“了”不能被强调之外,其他成分都可以被强调。另外,方磊(2012:9)也提到:“‘有’……没有实在意义……也就没有可对比的内容,‘有’就不可能带对比重音。”由此可知,“有”满足第一条原则,即不带对比重音。

原则二:测试“有”字后的成分是否总是在语音上凸显。

“有+数量结构”中的数量结构一般出现在句尾,而句尾作为“句子语调的重音位置,是语音上凸显的成分”(温锁林,2012),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采用Praat 标注的方式来进行测试。对比“他吃了有三大碗”和“他吃了是三大碗”②焦点成分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是”是目前学界公认的焦点标记,通过对比“有”和“是”后的成分的音高(pitch),能够确定“有”字后的成分是否为语音凸显成分。这两个句子,测试“有”字后的成分是否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测试结果请参考图1。

在图1a 中,焦点标记“是”后的成分的音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同样,在图1b 中,“有”后的成分“三大碗”的音高也出现了提升。通过测试发现,“三大碗”的音高在“有”字后和在“是”字后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另外,采用问答的方式得到的音高图示与图1b一致①由于焦点成分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因此,我们的测试问题将“三大碗”作为新信息出现在回答中,然后测试其音高,再与图1b 进行对比。测试问答如下:A:他吃了有多少?B:他吃了有三大碗。。由此可见,“三大碗”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有”满足第二条原则。

图1a “他吃了是三大碗”Praat 标注

图1b “他吃了有三大碗”Praat 标注

现在来看第三条原则:删除“有”字后句子是否成立。

“他吃了有三大碗”删除“有”后得到“他吃了三大碗”,在语法上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②在特殊情况下,当表示“他吃了有三大碗(那么多)”时,如果省略“有”,语义会改变,但是句子的合法性仍然成立。,说明“有”并不是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温锁林(2012)也提到了这一点。由此可知,“有”满足焦点标记词的第三条原则。

现在再来看“他走了有三天了”中的“有”是否满足焦点标记词的标准。

原则一:测试“有”是否带对比重音。

例(11)a.他走了有三天了。(强调“他”,不是“我”)

b.他走了有三天了。(强调“走”,不是“回来”)

c.他走了有三天了。(强调“三”,不是“两”)

d.他走了有三天了。(强调“天”,不是“年”)

e.他走了有三天了。(无法强调“有”)从例(11)可以看出,在“他走了有三天了”中,除了“有”和“了”不能被强调之外,其他成分都可以被强调。因此,“有”满足第一条原则,即不带对比重音。

原则二:测试“有”字后的成分是否总是在语音上凸显。

我们还是采用Praat 标注的方式来测试“他走了有三天了”和“他走了是三天了”对比组中“有”字后的成分是否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测试结果请参考图2。

图2a “他走了是三天了”Praat 标注

通过对比测试发现,“三天了”的音高在“有”字后和“是”字后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三天了”明显具有语音凸显的特性①与上文同理,这里也采用了测试问答的方式:A:他走了有多久了?B:他走了有三天了。测试结果与图2b 一致。,“有”满足第二条原则。

图2b “他走了有三天了”Praat 标注

现在来看第三条原则:删除“有”字后句子是否成立。

“他走了有三天了”删除“有”字后得到“他走了三天了”,在语法上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说明“有”并不是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由此可知,“有”满足焦点标记词的第三条原则。

综上所述,根据方梅(1995)的焦点标记词判定标准,例(3)中“有+数量结构”中的“有”是一个焦点标记。由此可知,例(3)中的“有”的语类范畴是功能性成分,即焦点标记(focus marker)。根据句法制图的相关讨论,焦点标记是FocP 的中心语。

三、焦点标记“有”的句法位置

那么,作为焦点标记的“有”是不是就生成于TP 之上的CP 层呢?

Belletti(2004:17)认为:VP 之上、TP 之下的句法区域与左缘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the area immediately above VP displays a significant resemblance to the left periphery of the clause);在VP 之上存在一个短语内部的焦点投射(clause-internal focus)。Belletti(2004)在讨论法语中的文体性倒装(stylistic inversion)和意大利语中的自由倒装(free inversion)时提到,在意大利语的问答句中,出现在动词后的主语可以有新信息焦点的解读,如例(12b)。相反,主语出现在动词前时就没有新信息的解读,如例(12c)。除此之外,例(12b)在回答例(13)时同样具有新信息的特点。

例(12)a.Chi è partito/ha parlato?who has left/has spoken

b.E’ partito/ha parlato Gianni,has left/has spoken Gianni

c.#Gianni è partito/ha parlato.Gianni has left/has spoken

(Belletti,2004:21)

例(13)Che cosa è successo?What happened?

(Belletti,2004:22)

在Cinque(1999)关于副词层级的讨论以及Belletti(2001)的基础上,Belletti(2004:19)指出,主语出现在动词后时,其位置低于低层副词(low adverbs)(Cinque,1999),如例(14—15)。副词completamente(completely)只能出现在主语之前①Bobaljik & Jonas(1996)发现在冰岛语中动词后的主语只能出现在副词之前,如例(i)所示,详见Belletti(2004:20)或参见原文。例(i) Þaõ luku sennilega einhverjir studentar alveg verkefninuThere finished probably some students completely the assignment* Þaõ luku sennilega alveg einhverjir studentar verkefninuThere finished probably completely some students the assignment。

例(14)

a.? Capirà completamente Maria.will understand completely Maria

b.? Spiegherà completamente Maria al direttore.will explain completely Maria to the director

c.? Capirà/spiegherà bene Maria (al direttore).will understand/explain well Maria (to the director)

d.Capirà/spiegherà tutto Maria (al direttore).will understand/explain everything Maria (to the director)

例(15)a.* Capirà/spiegherà Maria completamente (al direttore).will understand/explain Maria completely (to the director)

b.* Capirà/spiegherà Maria bene (al direttore).will understand/explain Maria well (to the director)

c.* Capirà/spiegherà Maria tutto (al direttore).will understand Maria everything

考虑到动词后的主语只能出现在低层副词之后,而且还带有新信息焦点,动词后的主语只能出现在低层焦点位置,即VP 之上、TP 之下的位置。除此之外,Belletti(2004:24)从左缘结构中焦点的特征出发,发现动词后的主语不可能存在于CP 中,因为意大利语左缘结构中的焦点与对比/纠正(contrastive/corrective)解读相关联,并且带有特殊的重音,而动词后主语不具备这样的特性。由此可见,动词后主语不可能是左缘结构中的焦点,而是短语内部的焦点,如例(16)。

例(16)TP > TopP* > FocP > TopP* >vP/VP①Belletti(2004)所给的结构没有标注“TP”,本文根据讨论添加了“TP”。另外,原文中讨论的动词内部焦点区域是vP 与TP 之间,本文暂不讨论vP 与VP 之间的差异。

在Belletti(2004)对意大利语短语内部焦点讨论的基础之上,Paul(2005)、张志恒(2013)对汉语短语内部焦点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的屈折内域,即本文提到的短语内部也同样存在焦点,这为我们下文的句法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数量结构”为程度短语

Abney(1987:303)在论证DP 时提到,副词和量词可以作为形容词一种归属程度(Degree)的功能范畴,即[DegP[Deg{ as, enough, less, more, so, too }][AP[A[tired]]]]。如果单独分析“三大碗”,那么一般会将其理解为“Number+ Adjective + Classifier(+ Noun)”。在本文中,我们不打算对“数量结构”的内部结构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因此,“三大碗”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出现,即“数量结构”,标记为NumP。

温锁林(2012:32)提到,“有+数量结构”中“有”的出现能够“凸显其后的成分数量上‘大而多’的特点,表达说话者对数量信息强烈的关注和移情”。这里所说的“大而多”正是程度的一种表示,而且“三大碗”本身在主观上带有“大量”的语义倾向(方磊,2012),吕叔湘(1999)就“有”对“数量结构”表示数量达到某种程度的意义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那么,根据句法制图理论“一个特征,一个中心语”的思想,表示程度的数量结构 “三大碗”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投射,即程度短语投射(DegP)。

根据以上考量,我们将“三大碗”归于程度短语。但是“三大碗”表示程度只有在焦点标记“有”的允准(license)下才成立。换句话说,焦点标记“有”和标记程度的“数量结构”之间存在允准关系,如例(17);如果没有焦点标记存在,“数量结构”并不表示程度,而是表示数量,作为名词的修饰语出现在词汇层,暂用DP 表示①按照Abney(1987)的DP分裂假说,每个NP之上都有一个功能性投射DP,因此我们暂将修饰NP 的数量短语看作是广义DP。。

例(17)[FocP[Foc’[Foc有]……[DegP数量结构]…… ]]

这样的分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有”是焦点标记,一般认为焦点成分都处在焦点投射的指示语位置(Rizzi,1997),为什么汉语中“数量结构”是在FocP 的补语(complement)位置?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从“数量结构”本身的性质和汉语焦点标记的特殊性来看。首先来看“数量结构”本身的性质。以上的证据显示,数量结构属于程度短语,而程度属于功能性成分,根据句法制图“一个特征,一个中心语”的原则,功能性成分在句法树上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投射,而不是作为某个最大投射的指示语。这与Cinque(1999)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每种(具有某种特征的)副词都有与其语义相关的功能性投射(FP)。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数量结构”所在的程度投射并不在焦点投射的指示语位置。

Rizzi(1997)提出,在罗曼语言(Romance languages)中焦点成分出现在焦点标记的指示语位置,且焦点标记为隐性(covert),也就是说,在焦点标记吸引焦点成分移位到其指示语位置后,其语序为[…[FocP焦点成分[Foc’[Foc[]]]]…]。但是在汉语中,由于汉语焦点的特殊性,当焦点标记将焦点成分吸引到其指示语位置之后,其语序为[…[FocP焦点成分[Foc’[Foc[是①由于“是”的焦点标记地位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因此,我们用“是”来解释。]]]]…],如强调“他”得到的却是“他是吃了三大碗”,此时的表层语序并非“是他吃了三大碗”。由于语言类型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焦点标记词为隐性的罗曼语言中。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中的焦点成分处于焦点投射的补语位置②Durrleman-Tame(2008)曾提出,在Creole语言中焦点投射的上层还存在一个ExhaustiveP吸引焦点中心语移位,以此来解释Creole语言中显性焦点标记和焦点成分在表层语序上存在的问题。。

回到本文讨论的问题上,由于焦点标记“有”的显性出现,此时的焦点成分作为程度短语投射出现在焦点投射的补语位置,而且焦点标记“有”和“数量结构”之间存在允准关系,这样在解释了“数量结构”作为程度短语投射的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数量结构”中的焦点成分生成于焦点投射的补语而非指示语位置。

五、“有+数量结构”的句法生成

在讨论“有+数量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例(18)中两个句子本身的结构。

例(18)a.他吃了有三大碗。

b.他走了有三天了。

根据温锁林(2012)的观点,例(18)中的“有+数量结构”是动词的补语③原文用的例子是:a.他足足吃了有三大碗。b.我回来有三天了。(温锁林,2012:30)。在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例(18a)和例(18b)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另外,在例(19)中,“有三大碗米饭”“有两个西瓜”的确是对动词“吃”的补充说明,其中“三大碗”“两个”作为动词补语修饰后面的名词“米饭”“西瓜”;相反,例(18b)中的“三天”却是作为事件补语修饰“他走了”这个事件(event)。由于二者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其生成过程也不尽相同。

例(19)a.他吃了有三大碗米饭。

b.许三观说:“我不吃西瓜了,四叔,我吃了有两个西瓜了吧?”

(《许三观卖血记》)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知道例(17)中的“有”是短语内部焦点投射的中心语,而且“数量结构”在焦点标记“有”的允准之下作为程度短语投射。本节将对“有”的句法生成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先来看例(20)。

例(20)他吃了有三大碗[e]。

例(21)

采用上文的论证,我们可以避免焦点成分出现在中心语左边的线性表层形式,从而满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现在再来看“他走了有三天了”。吕叔湘(1999:630-631)以及温锁林(2012)提到,现代汉语中 “有”除了可以表示“领属”和“存在”之外,还可以表示“性质、数量达到某种程度”。这种用法可能出现在两种句式中:一是“有+(那么)+形容词”结构③熊仲儒(2016)对此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如“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这孩子已经有我那么高了”;另一种则是本文讨论的“有+数量结构”,如“他走了有三天了/这块地估计有四十亩”。由此可知,“有三天了”也表示程度。

同理,从语境的角度来看“他走了有三天了”。

例(22)语境:张三从家到北京出差,A 询问B:

A:他走了几天了?怎么还没往家里打电话?

B:他走了(都)有三天了,想着应该也到北京了。

在例(22)中“有三天了”正是一种“数量”达到了某种程度,而且在添加“都”后,更加强调这种程度。因此,我们认为“三天”也属于程度短语。下面我们来看“他走了有三天了”的句法生成过程:例(23)

同理,词汇论元层基础生成VP“他走”,不同的是,“他走了有三天了”中的“有+数量结构”是整个事件(他走了)的补语,因此“三天”的基础生成位置高于动词短语VP,即VP 与程度短语“三天”合并生成DegP。同时,由于短语内部焦点的存在,“有”与DegP 合并生成FocP,最后根据成句的要求生成其表层结构,此处省略TP 以后与句尾“-了”的合并生成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解释了“他吃了有三大碗”和“他走了有三天了”的句法生成过程。以上的句法分析同样适用于例(24)中的“有+数量结构”。例(24)a.他一口气跑了有一千多米。

b.他在院子里坐了有两个多小时。①例(24)中“一千多米”和“两个多小时”的句法地位是complement还是adjunct,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或许能够揭示更多问题。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以上“有+数量结构”大致可以归入下面的句法模型之中:

[TP[T’T][FocP[Foc’有][DegP数量结构[Deg’Deg][VP[V’V ([DP])]]]]]

结语

本文从句法制图的角度对“他吃了有三大碗”和“他走了有三天了”中的“有+数量结构”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有”属于功能性成分,作为焦点标记基础生成于短语内部的焦点投射中心语位置;“数量结构”作为程度短语,生成于短语内部焦点投射的补语位置,受到焦点标记“有”的允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讨论了汉语和罗曼语言在焦点成分处理上的差异。目前,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有一米八”无法变成数量短语,只能是“有一米八高”,只有数,没有量,但本文讨论的“有+数量结构”中既有数也有量。只有数、没有量的情况是否也可以归入我们的句法模型中,汉语焦点成分的生成位置是否具有跨语言的可行性等问题,都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感谢评审专家和编辑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补语句法焦点
焦点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焦点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