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的效果观察
2022-03-24徐世新班东杰柳松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300042
徐世新,班东杰,柳松(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
腋臭属于整形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会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对社交活动的影响程度明显,从而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大汗腺切除术是既往临床上传统的治疗腋臭手段,虽然该治疗方式较为彻底,有利于患者相关症状的缓解,但其恢复周期较长,且术后极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难以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2-3]。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创理念的不断普及,多种微创手术开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包括大汗腺搔刮术以及修剪术等,上述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临床治疗效果较佳,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4-5]。由此可见,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复发性腋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亦是目前临床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医院接受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的38例复发性腋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作研究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20-39岁,平均(30.01±2.34)岁;体质量指数19-32kg/m2,平均(23.15±2.53)kg/m2;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9.42±1.26)年。另取从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医院接受传统梭形切除术治疗的41例复发性腋臭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21-42岁,平均(30.12±2.26)岁;体质量指数19-32kg/m2,平均(23.24±2.56)kg/m2;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9.51±1.28)年。各组上述资料差异较小(P>0.05)。入组标准[6]:①所有受试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复发性腋臭;②均为成年人;③均拟行外科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②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③意识障碍或合并精神疾病者;④正参与其他研究者。纳入患者均于同意书上签名,医院伦理委员会获悉并核准。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开展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首先顺着腋毛外5mm进行大汗腺分布区域的标记。随后以0.5%利多卡因以及1∶10万肾上腺素实施局部麻醉处理。选择术区作2个平形切口,切口长度以2-3cm为宜,切口间隔以3-5cm为宜。于前筋膜层进行皮瓣的分离,分离范围直至手术标记线为宜。翻转皮瓣,暴露脂肪层或筋膜瘢痕层,之后对脂肪层以及筋膜瘢痕层修剪至全厚皮片。此刻,可见暴露的残留大汗腺呈粉红色或乳白色,有明显的疣状或颗粒状突起,并镶嵌在真皮深层,直径以1-2mm多见。采用电刀选择电凝模式对大汗腺进行电灼,直至其呈焦黄色,且有明显臭味散出,将皮肤正面无水疱以及碳化作为治疗的重点。术毕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随后再实施原位分层缝合皮瓣,术区予以合适的加压包扎,术后12d左右拆线。对照组则开展传统梭形切除术治疗:术前常规刮除腋毛,协助患者取平卧双上肢外展位,保证腋窝充分暴露。以龙胆紫于腋毛区边缘进行术区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标记区域皮下注射0.5%利多卡因以及1∶10万肾上腺素实施局部麻醉处理。作一条和腋毛区域长轴平行的4cm作用直线,将腋窝皮肤和皮下组织、汗腺作梭形切除,于切口两侧皮下稍作分离,降低皮肤张力,之后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处理和研究组一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自尊水平以及病耻感变化情况。其中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如下[7]:①痊愈:臭味消失,腋汗显著减少,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②显效:臭味明显减轻,腋汗明显减少,对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影响轻微;③好转:臭味有所减轻,腋汗减少,对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仍有影响,但较术前有所改善;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涵盖瘢痕挛缩、切口裂开以及皮瓣坏死。自尊水平采用Rpsenberg自尊量表(RSES)进行评估[8],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nbach's α系数为0.853。病耻感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9]实现,包括外在及内在病耻感2个维度,共有24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5分,总分24-120分,得分越高预示病耻感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工具选择SPSS22.0软件,以(±s)完成计量数据的表示,开展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n(%)],开展χ2检验。以P<0.05为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价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见表1、图1。
表1 两组疗效评价[n(%)]
图1 34岁女性,双侧腋臭搔刮术后5年复发。图1a:术前腋部,划线区域为原搔刮术切口。图1b:大汗腺电灼后即可。图1c:术后5d。图1d:术后1年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中,瘢痕挛缩1例,对照组瘢痕挛缩3例,切口裂开2例,皮瓣坏死2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是2.63%(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7%(7/41)(χ2=4.519;P=0.034)。
2.3 两组手术前后RSES评分对比 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RSES评分分别为(35.31±3.24)分、(30.24±3.03)分,均高于术前的(25.46±3.42)分、(25.44±3.46)分,且研究组术后R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RSE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RSES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 t P研究组 38 25.46±3.42 35.31±3.24#* 12.889 0.000对照组 41 25.44±3.46 30.24±3.03# 6.683 0.000 t- 0.026 7.187 - -P- 0.980 0.000 - -
2.4 两组病耻感水平对比 研究组术后内在病耻感以及外在病耻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耻感水平对比(±s,分)
表3 两组病耻感水平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内在病耻感 外在病耻感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38 41.21±5.15 26.38±2.23* 38.34±4.83 20.11±2.03*对照组 41 41.17±5.13 31.01±3.45 38.25±5.04 25.47±3.16 t - 0.035 7.023 0.081 8.891 P - 0.973 0.000 0.936 0.000
3 讨论
腋臭俗称“狐臭”,主要是指腋窝大汗腺的分泌物排出至皮肤表面,随后被表皮葡萄球菌分解后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从而散发出类似狐狸的特殊臭味[10-12]。由于顶泌汗腺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受性激素的影响,因此多发生于青春期,且女性多于男性,运动以及天热引起汗腺过度分泌时表现得更为明显[13-14]。形成腋臭的大汗腺是外分泌型管状腺,导管开口在毛囊,部分开口在表皮,应用外用药物或表浅治疗均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采用电离子、硬化剂以及激光治疗往往因无法彻底破坏大汗腺,继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病情易复发[15]。外科手术作为腋臭的有效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腋窝局部大汗腺以及腺管进行破坏、去除,继而达到根治腋臭的目的,亦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
本文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的效果显著。考虑原因为,该术式主要是采用平行切口可实现对皮瓣的充分分离以及皮瓣大汗腺的充分翻转、暴露,从而为电刀电灼残留大汗腺提供有利条件,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此外,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反映了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的安全性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该术式所作切口和腋窝横纹平行,切口相对隐蔽,美容效果较佳,且不会引起腋部活动的纵向牵拉,有利于预防瘢痕形成。同时,该术式使用电凝模式进行残留大汗腺的电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皮瓣上大汗腺的修剪,有助于皮瓣血供的保护,避免皮瓣因缺血发生坏死,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其中朱华锋[16]等人的研究报道显示,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的总有效率为100%,且无切口裂开、瘢痕以及皮瓣挛缩等并发症,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然而,本研究在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自尊水平以及病耻感的分析,并和传统手术进行对比,可为临床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亦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RS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RSES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研究组术后内在病耻感以及外在病耻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了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治疗复发性腋臭,可改善患者的自尊水平以及病耻感。分析原因为,该治疗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缓解了疾病或(和)并发症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腋臭对其日常工作以及生活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翻转皮瓣电灼大汗腺法应用于复发性腋臭的治疗中效果较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自尊水平以及病耻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