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4例临床观察

2022-03-24梁谋旺何国敏郭洁仪蔡红旋朱妙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胃脘气滞萎缩性

梁谋旺 何国敏 郭洁仪 蔡红旋 朱妙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脾胃科,广东 佛山 52833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其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可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1]。其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如上腹疼痛、腹部胀满、餐后饱胀或早饱、嗳气、反酸等。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且病情缠绵反复[2]。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疗法,其临床疗效有限,停药后症状易反复,且长期服用西药难以避免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CNAG源远流长,方法多样,有其明显的优势[3]。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发现穴位敷贴等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少,深受患者喜爱[4]。我科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采用小郁子油穴位贴敷联合西药常规治疗CNA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86例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14例,女28 例;年龄23~65周岁,平均年龄(50.69±10.22)岁;病程范围1~60个月,平均病程(13.71±11.52)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31 例;年龄30~65周岁,平均年龄(48.36±8.57)岁;病程范围1~68个月,平均病程(14.18±11.8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参考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有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诊断为CNAG。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中的肝胃气滞证辨证标准。主症:①胃脘疼痛或胀满,②胁肋疼痛或胀满。次症:①嗳气频作;②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周岁,男女不限;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西医诊断符合CNAG的标准;③中医辨证符合肝胃气滞证;④入组前半月内未服用抑酸、助消化、促动力等有关药物;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意识清楚,依从性良好,生命体征平稳;⑥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经病理确诊为胃恶性病变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者;②各种特殊类型胃炎;③存在消化道溃疡、肿瘤或消化道出血者;④中医辨证为非肝胃气滞证者;⑤合并心、肺、脑、肝、肾等系统严重基础病及精神障碍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近期计划怀孕者;⑦过敏体质或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⑧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疗。

1.4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福州闽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65),40 mg/次,1次/d(晨起餐前服);铝碳酸镁片(重庆华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872),1 g/次,3次/d(餐后2 h嚼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5 mg/次,3次/d(餐前服),疗程为2周。②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疗程为2周。小郁子油:小茴香、莱菔子、郁李仁各30 g,由我院制剂室制成粉末,密封保存备用,治疗时取1 g,配以薄荷油0.5 mL,加生理盐水(广东怡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786)0.5 mL调成糊状(现用现配),放置于之前做好的敷贴上,每贴药量约1 cm×1 cm、药物厚度约0.5 cm。当天辰时(7:00~9:00), 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肚脐中央及脐周皮肤进行清洗消毒,毛发较重者剔除脐周汗毛备皮,待脐周皮肤晾干,脐中无水后,将小郁子油药贴敷贴于神阙穴,用消毒棉球覆盖,胶布固定,维持6 h后取下,用75%酒精清洁局部。注意观察肚脐及脐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1.5 观察指标 选取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胸胁胀痛、嗳气及嘈杂反酸等5个肝胃气滞型CNAG的主要症状作为观察指标,根据CNAG症状评分量化分级标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1.6 疗效评定 参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1],采用记分法对症状进行量化分级,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将所有症状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记0、2、4、6分,详见表1。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记录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及计算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2]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①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表1 肝胃气滞型CNAG中医证候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胸胁胀痛、嗳气、嘈杂反酸等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两个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分,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皮肤轻微过敏,表现为脐周局部皮肤潮红,伴轻微瘙痒,无需特殊处理,症状可自行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2/44)。对照组有2例出现便秘,1例患者出现口干口苦,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我国目前沿用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依据病因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3类,而在各型慢性胃炎当中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例最高(59.3%)[6]。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病情发展演变模式已被公认[7]。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病情演变早期阶段,对该阶段的积极干预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现代医学对CNAG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非甾体类等药物的使用、自身免疫等[6]。

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的活性来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制酸护胃药[8]。铝碳酸镁是一种抗酸抗胆汁的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中和胃酸及胆汁酸,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的损伤,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的作用[9]。莫沙必利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胃蠕动,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10]。抑酸、护胃、促动力是目前西医治疗CANG常用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西医治疗CANG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主要从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及改善胃黏炎性反应等方面着手,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常常会因停药、饮食生活改变、精神刺激等因素导致病情复发,无法达到根治效果,同时质子泵抑制等制酸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带来胃黏膜萎缩、肠道菌群逆生长、骨质疏松等副作用[11]。

中医无CNAG相关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中医认为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本病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化,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而发为本病,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亦有云:“木之性之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三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生理状态下,肝气疏泄正常,气机条达,有助于脾胃的升降运化,促进饮食的消化吸收。若因情志不畅、或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肝之疏泄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亢逆,克伐中土,破坏了肝胃相和的关系,则可出现胃脘痛相关症状。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有文献研究[12]表明,肝胃气滞是CNAG较为常见中医证候类型之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历史悠久,较西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穴位贴敷疗法已被广泛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为依据,将中药材研成细末,用姜汁、蜂蜜等调成糊状或软膏,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直接贴敷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13]。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穴位贴敷治疗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可以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且简便易行,备受患者青睐[13]。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结构特殊,定位最明确,是任脉腧穴,为生命之根蒂, 与十二经脉相联, 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 刺激神阙穴对全身可起调节作用[14]。神阙穴在内与脾、胃、大小肠相邻,关系尤为密切,常用于治疗脘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15]。子午流注是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依照不同的时辰,气血流注不同经穴的原则,讲究定时、择时取穴,因时制宜,被广泛应用于针灸、用药、养生等方面[16]。该理论认为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着人体的十二条经脉(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经脉中的气血随着时辰的变化而有盛有衰[16]。胃经在辰时(7:00~9:00)开穴,有气血流注,最为活跃,此时易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促进胃排空,故在此时取穴进行中药贴敷治疗胃腑相关疾病可以提高疗效。

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是本院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常用于防治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便秘、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胃气滞型CNAG患者经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联合小郁子油穴位贴敷治疗后两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胸胁胀痛、嗳气、嘈杂反酸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而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两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小郁子油主要成分为小茴香、莱服子、郁李仁及薄荷油。小茴香又名“怀香”,最早载于《唐本草》,其性温,味辛而甘,归肝、胃、脾、肾经,具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寒疝腹痛等病症。药理研究[16]证实小茴香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缓解疼痛、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肠胀气等作用[19]。《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性平,味辛甘,无毒,有消食除胀等功效。郁李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味辛、甘、苦,主归脾、大小肠经,其辛能行散,甘能滑,苦能降泄,本品善于行胃肠之结气[20]。《新修本草》中记载,薄荷性辛凉,归肺、肝经,有疏肝行气之功,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现代研究表明薄荷油有良好的促透作用,通常在中医外治中作引药,其芳香走窜, 使血管扩张, 有利于渗透至腹腔[21]。小郁子油穴位贴敷,运用了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俱厚之小茴香及芳香走窜之薄荷油为引导,率领群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使肝气得以畅达、胃气得以和降,中焦气机升降有常,诸症自除。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神阙穴联合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本研究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所采取的为单中心、单盲、空白对照研究,难免会受到一些主观评价的影响,使结果产生偏倚,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猜你喜欢

胃脘气滞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