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自发性骨再生与Bio-Oss 移植骨再生效果比较
2022-03-24王李娜王恩群
王李娜,王恩群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安徽 安庆 246000)
牙源性颌骨囊肿(odontogenic jaw cyst)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1]。该病治疗方法多样,对于体积较大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临床上常选择先开窗减压待囊肿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摘除;对于体积较大且多次复发的角化囊肿,常行颌骨组织切除后立即植骨;对于较小的根端囊肿(直径≤5 mm)常采用较为保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小型牙源性颌骨囊肿,常通过完整的摘除囊肿,去除囊壁,终止病变的进展,术后遗留的骨缺损,常采用血块充填法愈合。口腔内一定范围内的骨缺损可以实现完全性地骨再生[2]。在不使用任何填充材料时,直径≤20 mm 的颌骨囊肿摘除后的骨腔可以实现完全性的骨再生[3]。但血凝块充填法修复骨缺损速度较慢,目前认为骨替代材料可能更适合骨缺损的修复[4]。Bio-Oss 骨粉是一种骨修复材料,临床上关于颌骨囊肿(牙源性)术后Bio-Oss 骨粉移植骨愈合的效果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比较直径≤20 mm 的颌骨囊肿摘除术后Bio-Oss 骨粉移植骨再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3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5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 例;年龄18~40 岁,平均年龄(28.48±6.40)岁;15 例颌骨囊肿位于下颌,10 例颌骨囊肿位于上颌;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18~40 岁,平均年龄(29.64±5.43)岁;20 例下颌骨囊肿,5 例上颌骨囊肿。两组性别、年龄及囊肿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关于医疗协议的宣言,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术前已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已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CBCT 显示颌骨囊肿影像;②囊肿最大直径≤20 mm,且需要手术摘除的颌骨囊肿;③单一的颌骨囊肿;④年龄≥18 岁;⑤无药物过敏史,能耐受手术;⑥有较好的口腔卫生状态;⑦所有患者术后均为单侧骨皮质缺损。排除标准:①多发或复发性颌骨囊肿;②手术部位有严重的感染或炎症;③头颈部有放射治疗史的患者;④患有系统性疾病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⑤囊肿累及上颌窦或下牙槽神经的患者;⑥中、重度牙周炎患者;⑦双侧骨板均被破坏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完成。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铺巾,口内外消毒,待局部麻醉成功后,病损区域行梯形切口,掀开粘骨膜瓣,显露病损区域,骨壁完整者,用磨钻磨除,骨壁缺损者,磨除周围病损骨,暴露囊腔,完整分开囊壁,摘除囊肿,送术后病理(术后病理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用磨钻磨除暴露在囊腔中的部分根尖,磨除骨腔的锐利边缘,后骨腔用碘酊烧灼后再用75%乙醇脱碘,随后用大量的碘伏加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面,对照组术后不填充任何骨移植物。观察组术后骨腔内填充Bio-Oss(Geistlich Pharma AG 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83461771,规格:松质骨大颗粒,直径1~2 mm,0.5 g/盒)并表面使用Bio-Gide(Geistlich Pharma AG 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73466317,规格:13 mm×25 mm),之后闭合软组织瓣。两组患者术后均予抗感染治疗3 d,康复新液漱口3 次/d,7 d。
1.4 观察指标
1.4.1 伤口一般情况 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下唇麻木的发生情况。
1.4.2 骨再生情况 骨再生率=(囊腔术前体积-囊腔术后体积)/囊腔术前体积,可用CBCT 计算囊腔三个维度半径a、b、c,囊腔体积可通过公式V=4/3πR3(当a=b=c 时)或V=4/3πabc 计算[5]。
1.4.3 骨愈合指数 骨密度用CT 值即X 线衰减单位HU 表示,术后1、3、6 个月测量并记录患侧遗留骨腔内新生骨以及对侧健康骨相同区域的HU 值,骨愈合指数=新生骨CT 值/对侧相同区域健康骨CT值。
1.4.4 颌骨外形恢复情况 比较两组有无软组织塌陷以及牙槽骨的外形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伤口一般情况比较 仅观察组出现1 例(4.00%)伤口感染。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下唇麻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骨缺损体积比较 术后1、3、6 个月,观察组骨缺损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缺损体积比较(,ml)
表1 两组骨缺损体积比较(,ml)
2.3 两组骨再生情况比较 术后1、3、6 个月,观察组骨再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再生情况比较(,%)
表2 两组骨再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骨CT 值比较 术后1、3、6 个月,观察组骨CT 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CT 值比较(,HU)
表3 两组骨CT 值比较(,HU)
2.5 两组囊肿摘除后骨愈合指数比较 术后1、3、6个月,观察组骨愈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囊肿摘除后骨愈合指数比较(,%)
表4 两组囊肿摘除后骨愈合指数比较(,%)
2.6 两组颌骨外形比较 术后6 个月,观察组外形恢复较好,未见明显的软组织塌陷,累及患牙均得到很好的保存,无明显松动、脱落;对照组5 例外形恢复欠佳,出现软组织塌陷,均为牙源性上颌骨囊肿。
3 讨论
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愈合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缺损区的自发性骨再生是颌骨囊肿最好的愈合方式[6]。目前,囊肿摘除术是临床上小型颌骨囊肿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遗留空腔可以充填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其他的骨替代材料,也可以通过血凝块填充机化,达到止血和消除无效腔的目的[7]。自体骨是骨植入的金标准[8-10],其可防止周围软组织的塌陷,保留缺损体积,还可提供正常骨再生所需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自体骨虽是最佳的修复物,但其通过诱导人体骨的爬行替代来完成骨修复时间较长[6]。另外自体骨取材有限,且易造成取材区的骨破坏。新鲜的同种异体骨存在诱导免疫反应或传播疾病的风险[11],冷冻干燥的同种异体骨的免疫原性虽较小,但这些移植物失去了骨诱导特性[12]。故近年来,有研究通过寻找骨替代材料来修复颌骨缺损,其中以Bio-Oss 为代表的骨替代材料修复效果较好。从牛骨中提取的Bio-Oss 骨替代材料骨引导结构与人类松质骨相似,这可以促进填充区骨组织的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将改变其部分结构,Bio-Oss 会逐渐被新形成的骨组织所替代[13]。临床上,Bio-Oss 对骨缺损区骨再生有良好效应[14]。Bio-Oss 可以很好的引导植骨区的骨再生。小型颌骨囊肿术后多采用血块充填法修复骨缺损,其术后缺损区(直径≤20 mm)的骨组织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平均愈合时间为1 年[15]。不过,这也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有关,患者的年龄也影响着骨质愈合速度,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骨愈合情况好。本研究中观察组骨缺损区颌骨外形恢复较好,而对照组有5 例患者外形恢复不佳,且均在上颌。这可能与上下颌骨的结构差异有关,上颌骨血运丰富,骨质较疏松,对缺损区的软组织支撑作用相对较差;另外Bio-Oss 和Bio-Gide 可以很好的维持骨腔形态并防止软组织长入,为骨组织的再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1、3、6 个月骨缺损体积存在差异,且两组相对骨密度也存在差异。同时,观察组在囊肿摘除后6 个月骨再生率及骨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囊肿摘除后使用Bio-Oss 在前6个月对骨质愈合具有明显的效果,与血凝块充填自发性骨再生相比,Bio-Oss 的植入很好的促进了骨再生,加速了骨形成。
综上所述,对于直径≤20 mm 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使用Bio-Oss 骨粉移植后的骨再生效果优于自身血凝块充填的自发性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