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发言,促进高效课堂

2022-03-24刘娟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笔筒错误

刘娟

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方式的过程。从数学课堂教学说,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道德价值取向等,知道学生的个体、阶段差异,据此确定目标,整合资源,精选内容,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读懂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对问题或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更好地把控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

新课程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积极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形成思维的交融、碰撞,到达新的知识彼岸。在交流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形成这种和谐对话的前提是教师要用心倾听,读懂学生稚嫩的表达,协助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或词不达意,或把自己语文中的理解用到数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表达,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会使其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过早地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答案。为了寻求最佳答案,他们抢夺学生的发言权,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无法抓住数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应对学生的发言。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无暇思考学生的发言,不能抓住学生的生成问题进行深度教学。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言语、行为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其思想与情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发言,就是教师能认识到学生言语表象背后的信息,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从学生无意或单个的词汇中领会其中包含的特殊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读懂学生有效而准确的发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我们的课堂中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能很快地理解教师的问题并默契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带动性,可是教师只有“你真棒”“你说得很好”“把掌声送给他”等指向性不明的表扬语言,这样的鼓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其他学生也不知道这个学生“棒”在哪儿。因此,教师的表扬语言要明确,如“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透彻”“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你读题很认真而且会做标记”等;也可使用延时表扬和生生互动式表扬的方法,如“谁听懂了?再来学着他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发言好吗?好在哪里”。相信这样独特的、个性化的表扬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二、读懂学生的错误发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问卷调查显示,所有的教师都能持有包容的态度,但教师找准学生错误的类型并有效地协助学生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学生不能认真读题并理解题意、知识点掌握不好、知识提取错误或负迁移的影响。针对这些错误类型,我们研究了相应的对策。

对于第一种错误类型,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画出信息和问题,必要时学会借助直观图示理解题意。例如,一本书,小明读完需要6天,小丽读完需要8天,小明与小丽看书的效率比是(∶)。很多学生都写成3∶4,出错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读题,分不清是效率比还是时间比。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讨论出错的原因并研究解决问题的辦法,如画关键词、做标记读题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第二种错误类型,教师先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听课不专心还是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妥当,并及时调整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一次公开课“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单,先引导学生理解红萝卜是黄萝卜的几倍,接着通过三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比较量里有3个标准量就是它的3倍”。可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学生在表述每组题目时都遇到了相同的困难:无法建立两个变量包含的表述模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出错的原因是自己在例题的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学生只有通过多次表述才能感悟、理清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于是教师立即调整思路,借助练习中的第一小题弥补这一缺憾,后来的教学才相得益彰。好的课堂不是完美无缺的课堂,而是因缺憾而美丽的课堂。教师在课前要积极备课,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尝试解决、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第三种错误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便于学生正确提取。数学知识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螺旋上升的,同一时期的知识之间有很多交叉点,很容易混淆。例如,学生解决形如25×2×8×25的题时经常出错,很容易把这道题写成25×(8+2)=25×10=250,出错的原因是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混淆而引起知识提取错误,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特点(符号特点和数字特点),然后在练习中逐步区分,真正厘清两个规律的用法。

当然,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错误发言的类型还有很多,不管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差错,并能有效地利用差错让课堂更精彩。

曾经听过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华老师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测量,有一名学生直接用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测量,这种方法是错的,测不出角的大小。华老师的处理方式让我们赞叹。他说:“我们先把掌声送给这位学生,因为他敢于尝试。”接着华老师又说,“这位学生能非常好地想到用零刻度线这一步,想得真好。再一次把掌声送给这位学生。”华老师接着说,“你想得非常不简单,你发现了大多数老师都不知道的,量角就是用角对着角。”然后华老师再回到学生的错误中,拿出学生的量角器问:“这是角吗?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下面请你画出90°的角。”学生很容易用量角器画出90°的角。接着华老师引导学生画出60°的角、120°的角。最后华老师说:“抛开画的角,再拿着你的量角器,你还能看到什么呢?”让学生体会到量角器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角,为后面的量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华老师的评价和激励来源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发言中读懂学生思维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化错、容错。课堂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巧妙引导,既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不能让学生因出错而羞愧,又能找到出错的价值和作用,在纠错中得到成长。

三、读懂学生的质疑性发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中的质疑让平静的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学生质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情况是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第二种情况是质疑学生的发言;第三种情况是质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认知冲突。教师要以疑激趣,以疑引思,演绎精彩的课堂。

在教学“抽屉原理”时,当学生研究完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铅笔比笔筒多1的情况后,有学生提出如果铅笔比笔筒多2或多3,并举例5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个笔筒里至少放几支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了分的经验,立刻都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觉得还是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李鑫说道。“大家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我没有急着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我认为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3支.”我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对还是错都是最棒的.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想的,我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2支,不管再放进哪个笔筒里,都至少有3支。”他边说教师边演示,最后教师拿着剩下的2支问:“谁和他的想法不同,要和他辩一辩?”学生高举着小手。郑东豪说:“你为什么把余下的2支放在同一个笔筒里呢?干吗不分开放?”王博文看了看余下的2支说:“我觉得既可以放在同一个笔筒里,也可以分开放。”“我认为分开放才对,题目中说要找到‘至少数’,要想让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就要分开放。”学生在辩论中一致认为,要把余下的数接着分才能找到“至少数”,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试想,当学生出现正确答案后,我就一味地让他们讲正确的思路,貌似课堂很顺,貌似学生掌握得很好,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得到锻炼了吗?因此,居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资源,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课堂在“思疑”“解疑”“辨疑”中张扬个性,展示真理的魅力。

当然,教师还要及时判断这些生成的问题对这节课有无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存到“问题银行”,课下学生自己解决或者小组内解决;如果对知识有引申作用,教师要及时把握生成的问题,特别是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迅速找到学生困惑的原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把这些生成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生长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实、闪亮。

四、读懂学生的独特发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我计划用故事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鸡兔同笼”后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用列表法,再用假设法。可当我刚说到鸡兔同笼的故事时,就被我们班的李柏毅同学打断了,他大声地说:“老师,让我来给大家讲吧,我讲的是《孙子算经》里的鸡兔同笼故事。”这时全班学生有的看向老师,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捂嘴笑。“故事就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十个头,下有三十二只足,問鸡兔各几何?来考考大家,有谁知道?”瞿柏源同学大声地说:“你讲的什么故事呀,还考别人,自己就不会,故意的。”李柏毅说:“这里讲的是: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有10个头,32只脚,这里面有几只鸡、几只兔子?我当然会了,就是专门考你们的。”瞿柏源说:“鸡和兔又不一样,到笼子里面数一数就知道了,又在卖弄。”李柏毅说:“让鸡和兔子都先抬1只脚,还剩下32-10=22(只)脚(每只鸡只有1只脚了,每只兔有3只脚),然后让它们抬1只脚,还剩……”这时王梓翔却说:“我可以让它们一次抬2只脚,这样鸡就没有脚了,10个头共抬10×2= 20(只)脚,剩下的脚都是兔子的脚,1只兔子还有2只脚,现在还剩下32-20=12(只)脚,每2只脚就是1只兔子,12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只兔子,12÷2=6,就有6只兔子,再用10-6=4,就有4只鸡。”我问大家听明白了吗,仅有个别学生回应,于是就找两个能听懂的学生又把王梓翔说的方法重复说一遍,接着举手的就多了。于是我趁机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让学生尝试列式解答。当我下去检查时,只有刚刚那几名学生会做,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答案,却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想法。

从教后反馈可看出,有学生不理解那些精彩的发言,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算式背后的含义,如果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入常规的列表推测法,在推测中体会鸡与兔的只数和脚数的变化规律,再回到“抬脚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其共通之处,他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提前预判,并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不能让学生独特的发言“高处不胜寒”,形成不会的学生依然不懂的尴尬局面。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解法、独特观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的课堂。

现在的课堂教育更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的发言。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产生共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让学生的价值得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启蒙和发掘,整体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笔筒错误
“鸡兔同笼”问题解法探析及思考
在错误中成长
“鼠来宝”笔筒
鸡兔同笼
从“鸡兔同笼”谈数学的核心素养
“怒”与“努”
“浮”字等
我可以运用公式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可爱的错误等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