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科研”距离我们有多远

2022-03-24王伟静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备课组科学研究

王伟静

学校日常教研,有的老师认为就是教学科研活动。其实,日常教研活动和“教学科研”之间还是有距离的。这不仅仅是中间少了一个“科学”。

那么,“教学科研”距离我们日常教研有多远?

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只是“教学科研”活动的雏形、基础。校园日常研究,并不等于“教学科研”。为什么?因为“教学科研”是要提出新思想、新理念,要形成基于时代或者未来的新认识、新通道!一般来说,“教学科研”的核心是出新、创新,强调专题研究中有创新出路、有创新方法提出、有创新设计呈现……

有的老师会问,平常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科学的教、智慧的教而进行的吗?我们的做法不算“教学科研”又算什么?其实这些只能算是教学的一部分!为什么?日常教学研讨,大多没有围绕明确的中心问题去探讨,也没有围绕长期主题去研究,基本上就是“听课+评课”,是“好的方面”+“改进的方面”的分析。这种“教学探讨”,只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日常教学研究蕴含科学的含量、正确的策略。但日常听课评课活动,既不是“教学科研”,更不是“教育科学研究”。一位专家说:如果不否认日常“评课说课”是科学研究的话,那么,为什么还在教学和研究之间缀上“科学”二字?从逻辑上来看,“教学的科学研究”或“科学的教学研究”,其重心在“科学研究”上。“科学”不仅是正确的、智慧的代名词,还是创新解决、创新达成的新旗帜。

一般而言,“教学科研”包含在“教学研究”中。“教学科研”是日常教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学科研”是在日常教学研究基础上渐渐形成的。至于日常教学研究,能不能上升到教育科学研究层面,还要看其中创新的因子和创新的含量。备课组如果日常是对老问题探讨,用的是老方式,结果还是老的解决办法,就谈不上“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讲究的是创新,强调不断创新!我校各学科备课组经常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比如思政课期终考试中“最后一道”综合题,分值最高,难度最大。每一届的思政课总复习都在这个题型上花了很多时间,教学质量并不好。毕业考试即将到来,思政组全组老师又开展了“最后一题”的研讨活动,他们要拿出综合题复习研讨的新方案。如果说此次“最后一期”研讨活动,没有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能汇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这样的研讨只能是教学研究活动,而上升不到“教学科研”层面。但是今年的“最后一题”研讨活动,却采用了这样一种科学探索流程:

1.全体老师自主收集类题、自主探索———不看参考书,提出个人见解;

2.调查全校范围内备课组的问题解决方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專题会议:专家指导———边听边改,形成“最后一题”突破思路;

4.备课组集体会商:呈现“最后一题”崭新的行动方案。

很显然,今年的“最后一题”研讨活动及组织形式,就有“科学研讨”的意味。这里,不仅仅是组织形式的创新,还有研究过程的创新。“最后一题”的研讨活动具有“三合一”的特点。既有教师的自主探索,又有其他备课组的经验借鉴,还有专家指导和集体会商。这种研究尽管也是日常教学问题研究,但它有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就可以称之为“教学科学研究”。上述大多数普通老师日常开展的听课评课活动,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大多数老师日常听课评课研究,只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期探索,多停留在教学观摩和借鉴的层面上。

在校园,随着问题探讨层次的不断提升和问题探讨智慧的不断丰富,不少学校备课组渐渐不再满足于对具体教学困难和问题的即时思考和课下求解,而会把问题解决放在更多更高的层面上来系统思考、全面审视。这样的日常研究,就有了创新的研究形态。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具有专题探索性质的教学研讨,自然带上了教育科研的意味。

教师要善于将日常的教学研讨活动、教育研究活动,上升到“教学科研”的地位。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备课组科学研究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小学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