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中学语文职初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022-03-24余昆仑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评价能力设计

余昆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提出,“要促进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工智能改进教育教学,帮助中小学教师认识和掌握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可见,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机融合等教学变革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之相应,一线教师尤其是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如何阶段性的专业成长,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学语文职初教师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统计数据等,实现与语文这个传统学科的融合?需要我们制定有效的路径和策略,来帮助和指导职初教师度过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断乳期”。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学语文职初教师该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一、自主高效备课能力

教师实现自主高效备课,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如果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研读不透,教学能力的提高很可能会失去根本。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课标意识淡薄,不能准确理解课标精神,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导致教学目标不当、教学内容失当等问题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职初教师必须引以为戒。

而且,职初教师备课要实现自主高效的备课,应注意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合宜的教学内容又包括对文本体式和学生认知的精准把握。合适的文本解读方式,即平常所说的“备教材”,这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准备工作。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独立文本解读能力非常关键,甚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对新入职的语文教师而言,“常态”的阅读取向是不把自己当作“语文老师”,而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普通读者,真切地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文本。最忌讳的做法是照搬教参等资料,其造成的后果就是“以讹传讹”,传播错误的观点或内容。这种做法对年轻教师的成长非常不利,需要警惕。

除了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来了解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外,还应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也就是学生的现实起点。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最大程度地缩短教师主观猜测与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课前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比如,有教师通过在课前发放网络问卷,从学生的作答情况了解学情。这是一种很便捷的前测方式,可以有效探测学情。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把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或者直接由老师发问来了解初读情况。总之,掌握学情这个环节不容或缺,因为学生初始的阅读感受就是其对该篇文章的认知起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进行教学。教师在明确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后,要根据两者之间的距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取舍或适当调整,科学设计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科学设计教学能力

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好?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科学的教学设计应依据文章体式和学情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学生“学的活动”组织和开展教学,同时预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及应对办法,并设计出反馈、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作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即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师应在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目标陈述的规范,从学生的角度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包括行为表现、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叙写简洁适切的目标,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设计除了要基于课程标准制订学习目标外,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还应注意如下三点:问题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巧妙;活动设计要着眼于对学生思维的锻造,充实有效;环节设置要合乎课堂学习的节奏,张弛有度。如有老师在教授《蒲柳人家》一课时,抓住学生很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切入教学:为什么爷爷要把何满子拴起来?这个故事中提到了三个人物,到底谁才是前两个章节的主人公?这两个问题切中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的要害,教师在课堂上以这两个问题为突破口,对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两个人物进行了细致赏析,使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在体会内容特色时,教师选取了文中两个小节的内容并把它改写,让学生在改写与原文的比较中体察民风人情,感受乡土气息;在体会结构特色时,教师用结尾处的“何满子望眼欲穿的救命星是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刘绍棠在结构布置上的独具匠心之处。两个学习活动都指向对学生思维的锻造,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既充实又有效。另外,在赏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了演示性朗读和默读批注。这两个环节的设置,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学生得以一步步地感受人物形象。

另外,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应有内在逻辑性,教学环节的展开应体现思维进階,教学环节应有问题或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中主问题与问题链设计等细节也应得到充分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各环节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各环节的展开是否科学、合理,而衡量其科学、合理与否的标准依然是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课堂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水到渠成”,其实就是教学设计流程的程序性。教学各环节的展开程序,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依据课堂的教学指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让学生借助原有的认知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依据课堂教学指向,要考虑按照现行的教学程序能否更自然、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一般来说,好的教学设计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级进阶、水到渠成的。教师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的每一个问题或每一个活动时,都应明确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资源只是辅助教学手段,网络上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异常丰富,这些资源的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直观可感等效果,但无需一味地求新求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取网络资源的基本原则在于其是否有用和有效,如果确实有用、用之有效,则用;否则,宁缺毋滥。而且,在课堂上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也需要任课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三、有效组织教学能力

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尤其是职初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是教学经验缺乏、课堂驾驭能力较弱、教学理念陈旧等。这种能力缺陷反映在课堂上往往是:知识堆砌得多,能力培养得少;直接给结论多,学生思考过程少;照搬杂糅资料多,教师自主思考少;无效空泛的评价多,机智正确的理答少等,这些状况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减弱,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是学习内容留存率最低的方式,教授给别人则是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的方式。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情况恰恰相反,教师普遍采用学习内容留存率最低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组织的“有效”包括活动开展、课堂生成、学习过程和情境任务的有效。教学内容解决的问题是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教学方法解决的是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問题。教学方法要基于教学内容达到合理和合适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要转换成学生“学”的活动。这一点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为本”理念在课堂上的真正落实。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组织教学需要教师做到:课前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这是教学的起点;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是贯穿其中的学的活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样本,这是教学的终点和归宿。课堂上教师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课堂上的倾听、沟通与对话,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课堂反馈方式等。总之,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当然,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设计好、组织好“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线上教学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更是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挑战,许多教师对线上教学很不适应,甚至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职初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更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准确把握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互联网+语文”的本质不在于技术更新,而在于深化对“学习”的理解,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创设解决语言文字问题的真实情境,利用可视化、多样化的资源,将学生的读书行为转化为“做事”,构建完整的情境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多样化的言语实践,贯通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扩展学习的空间;打破教室的空间界限,引入开放的阅读资源,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邓虹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药》的阅读教学时,就采取了线上线下“双课堂”模式。教师首先在班级网络平台上开辟“《药》自主研讨区”,通过网上阅读研讨奠定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研讨、点拨学生忽视的关键问题,释疑解惑;最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与鲁迅先生合写《药》”的创新写作。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自然切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出入于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之间。邓老师的“双课堂”能够成功,一方面在于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于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四、课堂精准评价能力

课堂评价要实现精准,一要及时,二要有效。教师及时的课堂评价,无论是口头评价还是书面检验,都可实现界定学生学习效果、把握课堂动态学情变化的功效,进而实现课堂上有效的持续性评价。而有效的课堂评价需要做到准确、深入、个性化,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反应,能结合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判断,并作出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作出恰切深入的评价,而不是泛泛点评;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视不同情形给予具体的课堂评价。另外,针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能力目标,课堂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个性化,亦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职初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师恰当的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提问促进学生的学习,却是教师使用最频繁但效用最低下的教学方式。问题数量太多、提问随意性大、问题的针对性不强、问题的认知层次太低等问题,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常见。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做到提问目的和意图明确清楚,主问题设计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难易适当且组合合理,保证有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评估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自身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另外还要掌握处理回答的反馈技巧,包括判断、赏评、陈述和继续提问,继续提问又包括重问、转问、改问、追问。而且,提问作为一种最常用、最便捷的课堂评价方式,也要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让课堂评价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形成“教学即评价”的课堂常态。

另外,还可以基于“互联网+”环境将数字化资源融到教学中,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利用大数据反馈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精准施教,并借助即时的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中学新入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JSJYZD-07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评价能力设计
BUBA台灯设计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有种设计叫而专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