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学解读
2022-03-24王友标
王友标
李白的《蜀道难》入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提到谪仙人李白,读者马上就会有着一种生命的触动,也自然会想到他的飘逸与豪放、抒情与洒脱,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个性中狂放不羁的真实与超凡脱俗的通达。古人云:文以载道。通过这一首《蜀道难》的学习,师生可以跨越千年的时空与李白一同行进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里,然后在其诗歌的精神之海里尽情地遨游一番,感悟其生命的哲学。
一、在情境中产生共鸣
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这位大名鼎鼎的唐朝诗仙了,教师要做的是将其所学过的记忆中的东西重新捡拾起来,为本文的学习创设较好的情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愁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对好友的眷恋挽留之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豪放不羁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抒发的自由欢快的愉悦心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所表现的奇崛惊人的想象力和信手拈来的夸张笔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表现的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等等,就已经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感情丰富、风格独特的诗仙李白,为学习新课创设了情境。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李白生平经历中的一些花絮,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前对其人其事有一个尽可能深入全面、较为感性的了解,我个人认为,“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国舅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的典故就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试想,在解读文本之前,诗人的形象就已经栩栩如生的矗立在眼前,学生是不是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到学习中来呢?
二、在吟诵中迸发激情
《蜀道难》被明人李东阳评价为“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是“终日诵之不厌”的绝唱。那么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来先进行诵读教学。激情澎湃的诗歌是需要全身心的感情投入来吟唱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诗人当時是带着一种怎样的语调来宣泄的,但是歌行中的情感轨迹还是有章可循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诗篇开头起势突兀,一句极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乎难行”的感情基调,所以在诵读伊始就应该积蓄情感与力量,让这七个字骤然迸发出来(不管配乐与否,突兀之感一定要得到体现),以使学生在聆听与诵读的同时感受到空旷高远的意境。作为全诗的主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重复出现了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有力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顺从诗人的意愿也运用尽可能的夸张语调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对比朗读、吟诵结合,只要有助于情的渲染任何方式都不为过。在神话传说的部分,要将诗人神奇的想象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并极力地去表现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就是说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听者都要试图领悟到一种缥缈高远的仙境之美。随后诗人把我们带到真实之景,“百步九折”“空山”“绝壁”“飞湍瀑流”等等意象的叠加必须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蜀道之空旷、幽深、险峻。“坐长叹”“凋朱颜”等句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其险,特别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一反问句就要尝试着读出惊心动魄的忧虑之情。末了,“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句,要指导学生将险象环生的关隘之“杀”气一览无余的读出来,唯此才可以真切地体会出诗人的警戒之语、忧惧之感、彻悟之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脱口成诵,而不是一边对照书本一边讲解然后再进行指导诵读(其实近年来,我个人的语文教学一直主张不带一张纸走进课堂),要知道,这位谪仙人当初在挥毫泼墨时可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乐府体例,而是一任情感的宣泄,在多次换韵的心灵自由下,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超越。所以说,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堂的随性而为一定会激发学生无比高涨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需要示范诵读时,教师的信手举隅和即兴表演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发现中汲取营养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的复杂性可以说涵盖了儒、释、道、游侠等众家学说流派,因此,李白的诗歌往往是在浪漫主义精神的统帅下,表现了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冲突与碰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蜀道难》便是表达了诗人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愤懑之情,然而,诗情虽有悲怆之意,但格调又是高昂激越的,充分展示了青莲居士一泻千里的天才情怀。纵观全诗,诗人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烘托蜀道之难。首先,可以让学生关注全诗的线索,即分为三部分:从历史和神话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山势高危和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其实这一部分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让学生利用标志性的语句,学会筛选信息,从而把握本诗的整体思路(当然在具体的划分上,也不必苛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使学生在研习课文时有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其次,和学生共同寻找诗人为表现蜀道之难在文学技巧上采用的艺术手法:开篇就是奇语,一句呼号如在平原大地上突兀而立、拔地而起的惊叹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标志性的语句在全诗夸张式地吟咏,并且复沓得如此有节奏感,在古今诗歌史上堪称奇迹;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引用给秦蜀间的互通染上了一层传奇与神秘色彩,增强了诗文气势和秦岭的高度;在景色的描写上,上下对举、虚实相生、反面衬托、侧面烘托、细节描摹、激情想象等手法的巧妙融合,给读者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隐射了旅途之愁苦和艰险;文末,诗人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行胜质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在最后一声长叹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功业难成的叹息。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全诗出发、从诗人浪漫主义风格出发感悟并发现其伟大之处,在李白的精神家园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汲取到足够的营养:生花的妙笔、饱满的情感、特立独行的个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当然还有坎坷而“多歧路”的人生际遇。
四、在点拨中启迪智慧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解决他们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通过点拨来促使学生寻找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当然,具体到本文的解读上,我们可以侧重于以下几点与学生展开研讨。首先,李白秉承老庄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说其创作思想也是有渊源的,难怪乎诗歌开头将神话故事运用得如此纯熟,五丁开山的悲壮、六龙回日的神奇,都与《逍遥游》中鲲鹏展翅、怒飞万里的艺术形象颇为神似;因此,教学者可以藉此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道家学派古典主义哲学的无为精神与个性魅力。其次,李白对数字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其诸多的作品里已有显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不胜枚举;所以,从数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可以加强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形象性认识。再次,炼字方面,还必须提及“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倚”字,以静写动,颇具姿态,可谓神来之笔;搜索记忆库,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回放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的优美语句特别是一“抱”字一并学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另外,在烘托气氛、寓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上,“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极具典型性,给活的生灵赋予人的悲情,自然也就营造了恐怖阴森的蜀道征途,不能不令旅者黯然神伤;顺势就可以点拨学生重温《石钟山记》中经典美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通过点拨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异曲同工的妙处。当然,还有诸如文末双关手法所表现出的时事险恶又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由让人联想到柳宗元在登上柳州城楼时的慨叹: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凡此种种,只要我们贯彻的好,注重实效,强调学习主体的能动意识,就一定会帮助学生打开智慧之门。
五、在创造中获得乐趣
1300多年前的李白为我们后人创设了博大浩瀚的艺术境界,让我们透过奇伟峻拔的山川景象,仿佛又看到了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似乎增加了读者理解上的不可知性,然而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创造性赏析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教师指导学生也要运用诗的语言来意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用现代的诗歌样式来重新诠释,可以长短句结合,可以自由支配韵腳,只要方法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尽管把主动权交出来好了,只要不去刻意地束缚孩子们的手脚,一切都会显得顺理成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尝试了新的举措,让学生尽情施展才情,有音乐才华的就提倡他们为这首《蜀道难》谱个曲,可以先试听一下后人谱曲并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条件的就制作个简单的单曲录音;而在诵读方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编自导,任由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去无拘无束地表演,教师要做的只是为其搭建这样一个现场舞台;当然还会有一些多面手,那么就请大家合作起来,准备好笔墨纸砚,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一幅《蜀道难》的诗意画,然后题上诗赋并盖上印章,也许很粗糙,不过没关系,根本不妨碍这会成为有纪念价值的珍藏品。等等。“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我推崇备至,试想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挣脱应试观念的束缚,努力践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着力塑造学生人格并使其“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涵养心灵”,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用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那么无论是对孩子抑或施教者本身都是福音。
六、在追问中探讨意蕴
诗歌的意蕴一般指审美意蕴。《蜀道难》有哪些审美意蕴有待我们去探讨呢?我们知道,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和表达。作为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是把生命作为诗歌主轴的,一方面以浪漫对抗客观。面对“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这样奇险的客观事实,诗人借用典故、神话,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与对话。
另一方面还开启了对生命的哲理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诗作开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鱼”和“凫”写起,把读者带到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中,这也契合了李白天问式的生命浩叹。李白诗歌中类似的咏叹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整理李白关于宇宙与个人、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的人生终极思考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李白生命浩叹的理解。诗歌结尾处写道“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在奇险的巴山蜀水中“问君”,其实就是问人生之难,这个“难”字就充满了无穷的哲学意味,有学者认为“君”字可以是诗人自指,其实也是从哲学上的自我叩问角度提出来的。
至此,《蜀道难》的教学已告一段落,然而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我想,语文教育原本就是一门艺术,何必太强调目的是什么,若真能够抛却太多的功利而与受教者共同享受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博大,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