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文言文在线阅读教学初探
2022-03-24郑宛淇
郑宛淇
运用网络平台开展语文线上教育,在探索之路上笔者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效率?线上教育中,师生互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师该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文化自觉背景下,如何通过在线教学,让诗词文言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相融?因线上教育的特殊性,这类问题又是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
一、教学设计——借多媒体优势,感受文言文之美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经典诗词文言有“别材”有“别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感受其中所塑造的形象,还需要通过会心诵读,感受其中的文言文韵味和人生哲理。带着对线上文言阅读教学的思考,结合课标要求,笔者以一节小古文类型的语文课——《守株待兔》,通过线上教学的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及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线上教育进行有效实践:
1.导入:故事演绎,激活课堂
导入是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阶段,为了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更为积极的状态。笔者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与情景,为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出古文前,首先请学生分享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理解,调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学生纷纷抢答,连麦其中一位学生,回答:“有个人守在大树旁,等待兔子。”讨论区基本敲“1”,表示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
在同学们基本了解这个成语本意的基础上,笔者再进一步引导:“那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这个守株待兔的人是哪国人?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随后引出《守株待兔》文言文。
2.课中:结合多媒体绘声绘“读”,感受文言趣味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是会心诵读、反复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虽然线上教学不能看到孩子们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但老师依然能充分利用线上工具平台的功能,通过连麦朗诵、讨论区发言等途径,根据学生的朗读相机正音,巩固易错字读音,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巧停顿,流利诵古文。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枯燥无味,理解起来有难度。像《守株待兔》这样具有故事情节的小古文如果能润色一下,译成生动的现代文,配上动态配图,学生对小故事会更有兴趣,也会把这份好奇迁移到古文的学习上。
基于此,笔者在线设计了“我们一起做绘本”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小古文,引导学生一起当一回“编者”,笔者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故事拆分为八张连环配图,给图画配上文字,提供逼真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边演示边讲解,通过这样高趣味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也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同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特性,借助多媒体“绘声绘色读古文”,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借助插图疏通文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心感其情,进一步抓住人物行为,体会人物心情,读出感情,感受文言趣味。
学生身临其境投入故事情境中,既集中了精力,又营造了浓厚故事气氛,学得轻松又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补充了线上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修改时,尤为便捷,因课堂而异地调节教学进度,既能促进学生更加踊跃参与课堂,又充分刺激其求知欲望。
3.结尾:迁移运用,拓展课外的寓言故事
寓言就像生活的镜子,照出了一个想不劳而获的农夫。在教学片段一中,我们跨越千年,来到农夫的身边,体会他当下的想法,并融合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劝说身边的人习得寓意。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遇到这样守株待兔、心存侥幸的人啊?我們是不是也是守株待兔呢?再进一步反观自身,反思生活,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教学片段一】
师:是的,同学们,侥幸会常常有吗?人生的悲喜剧往往是这样发生的,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只不小心撞死的兔子,从此他正事儿也不做了,用很长的时间试图等一个侥幸,想不劳而获。他才会“身为宋国笑”。你觉得宋国人会怎么笑话农夫呢?请选择其中一种句式(教师提供语言支架,创设情境),说说吧。
生连麦发言:农夫啊农夫,你可真是愚蠢,你以为意外得到一次兔子,就天天都会有吗?
生连麦发言:农夫啊农夫,你怎么不动起来呢?你动起来,说不定庄稼越种越好,很快就能大丰收了!
生连麦发言:农夫啊农夫,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怎么大白天就做梦,想天上掉兔子呢?!
师:宋国人留给农夫的只有嘲笑,那如果是你们,也会嘲笑他吗?
生(讨论群):告诉他不能这样。
师:真不错,不是笑话他,而是帮帮他,我们应该劝劝他?我想劝农夫呀农夫,希望你从今往后踏踏实实地耕田,不要再想着不劳而获了。那你会怎么劝他呢?用上这样的句式试试看,(教师提供语言支架,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劝谏农夫,道出文化寓意)“希望你不要……而要……,才能……”
笔者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让知识边界从封闭走向开放。课文的学习完毕不是阅读的终点,应该以文言文阅读为起点出发,学会运用古文阅读策略,思考更多如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叶公好龙》这样的古代寓言,在文化自觉背景下,走上古典文化的学习之路,让诗词文言照进生活。
二、反思与探索——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弥补线上教学短板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2]近期全球疫情抗击战中,日本物资的文案给我们上了一堂古典诗词课:“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简单两行,瞬间勾起中华儿女的共鸣。这是文化,这是生态共同体,是全人类每时每刻生活的精神家园。
1.发挥线上优势,加强在线课堂互动,读懂文化寓意
借助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在讲《守株待兔》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人生哲理时,笔者结合现代实际,设计两个教学任务,提供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寓言在当代的思想意义,重在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表达,方向正确的不予反驳和打断。
线上学习阶段,正是学生凭借着网络提供的优质资源、工具、平台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黄金阶段。笔者根据这一阶段特性,在上课过程(屏幕分享模式)中,让学生观看两遍《守株待兔》的动画,第一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第二遍观看时,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学生对宋人想不劳而获的想法、身边人对他的嘲笑,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配上古今对读,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2.打破线上短板,加强学生参与度
如何调动学生在线上课堂的积极性是一件让教师头疼的事情,根据这一问题,笔者通过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师给予及时反馈鼓励为辅的方法,打破线上教育的短板,加强学生积极性。
首先,为了让学习更加有效,笔者结合探究式教学法,发挥在线学习的技术优势,形成探究式在线学习。本课教学以任务和有技巧的提问为牵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教为主”转为关注“学习成效”为主。在线学习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教师不是靠“刷题秘籍”来训练学生,反而是设计有意义的线上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在诵读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利用线上可以同时接收多个学生学习反馈的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相应的提示和反馈,特别是对没有思路的同学,更加能够通过单独交流,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及时让学生明确方向,跟上课堂节奏。做到监控教学过程,确保更好的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笔者发挥线上优势,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点名表扬,在屏幕侧方的“光荣榜”出示优秀学生名单进行表扬,弥补线上教育的短板,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片段二】巧停顿,诵古文
师:读小古文除了明白意思,还要有恰当的停顿,读出小古文特有的节奏感,请听我读。
一生连麦,展示读。
师适时反馈:你的耳朵真灵呀,读得很有节奏感。虽然是停顿,但也要做到音断而气连才对,声音虽断了,气仍相连(师范读,生继续连麦模仿读)。
师小结:同学们,这样的停顿是有依据的,古人说:习六书明句读。句读就是古文中的标点,诵读时的停顿。
师:比如说,这个因是什么意思?
(讨论区发言)生:于是。
师:我们生活中习惯在“于是”后面停一停,比如:于是,你就明白了,于是,农夫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同样的道理,在古文中,我們也要在因的后面稍稍停顿,冀的后面也一样。我们再读一遍。
三、总结与展望——在线自主探索,让诗词文言照进日常生活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言文寓言小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人生哲理,笔者放眼教材之外,将文言教学与现代生活所联系,在迁移运用的环节中,把寓言这面镜子照到更多如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叶公好龙》这样的古代寓言上,将文言教学与现代生活联系,迁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文化不停滞,不被遗忘,得以积累、建构和传承。
在这次的教育模式中,笔者认为线上教学具备以下优点:1.线上教学、线上学习不受地域限制,解决了因疫情防控而不能出行、不能聚集的问题;2.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丰富,回放功能方便学生反复温习;3.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探索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些优质资源和软件技术支持。
同时,线上教学也容易存在教师“网络主播”化,可能会存在教师不断地灌输知识,不停地讲,而学生的角色犹如“观众”。所以线上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教学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各方面进行更好的设计,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注释:
[1]严羽,译者:郭绍虞.沧浪诗话校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余秋雨.所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9.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