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中“云”意象的情感内涵
2022-03-24唐德宁
唐德宁
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云在山峦之间飘游,在天空之上漫卷,抬头可见,触目可及,因而也常常化作诗人笔下的精灵,蕴含着诗人的独特情感。在诗歌的群文阅读鉴赏中,我们需要用大阅读的思维跨越单首诗歌的局限,综合不同诗歌中意象的共性情感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典型情感内涵,以提升学生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那么,云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蕴含有哪些情感呢?
一、云寓含高洁淡雅,超然世外之情
云朵洁白优美,诗人常常将其洁白的色泽和人们高洁的品行相联系;云彩舒卷自如,这种悠闲自适又是困于世俗之累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因而白云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又成了诗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一句,表达了陶弘景的生活理想:山中能够有什么东西呢?山岭之上有很多的白云。齐高帝萧道成询问陶弘景山中有什么,隐含劝其出山之意。在陶弘景看来,世俗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哪里比得上山中白云的自在超然。这一句诗颇有当年庄子曳尾于涂中的风采。《送别》中,王维询问友人将去何方,友人回答“不得意”,想要归隐南山,王维一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理解,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隐居,无需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山中的白云是无穷无尽的。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白云”寓含有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白居易在《白云泉》中的句子“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亦含此意,天平山白云泉清澈幽静,而天上白云舒卷自如,自在悠闲,这种自由自在,超然尘世的生活,自然不必奔冲下山,给世事纷扰的人间添波助澜了。刘长卿在《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写到“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安静的沙洲旁有白云依偎,紧闭的房门周围长满了青青春草,白云之静、春草之闲,正如隐者闲适雅淡的心境,也带给读者一片淡远恬静之意。
二、云寄托漂泊无定、羁旅孤苦之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友人将别,在诗仙李白的心中,自是千般不舍。天边的白云悠悠,随风而去,恰似友人此去,行踪难定,任意东西,包含着李白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真情流露,自然而诚挚。刘长卿《上湖田馆南楼忆朱宴》中的名句“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诗人在“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的艰难境况中,倍感孤独落寞,唯将内心的愁绪寄予那天空漂泊的白云,更能体现遭受贬谪后在仕途的坎坷浮沉中内心的羁旅孤苦,云又怎么能够通晓人的心意?不过是孤旅之人孤苦内心在自然界中寻得的一个情感寄托罢了,有情之语,更显人事无常。因接连三天夜间都梦见了李白,杜甫将对友人的思念化为诗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1],天上的浮云终日里飞来飘去,而友人却为何久久未能到来?所幸友人亦对我充满深挚情意,“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在北宋词人贺铸笔下,“人生聚散浮云似”,人生之漂泊不定便似天空聚散无常的浮云,令人怅惘叹息“回首明年”,感叹时光易逝。
三、云可喻指奸佞害贤之人
《楚辞·九辩》中“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之句,用“浮云”喻指不义之人,即奸邪害贤的小人,开了用浮云代指小人的先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李白的心中,本该长风破浪,挂帆济海,一展所能,然而纷繁复杂的朝堂现实让他被赐金放还。悠悠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诗人心头充满愁绪。古代诗词中,常有以太阳象征君王,以浮云喻指小人的传统。《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蔽日”即为奸佞小人遮蔽圣听,使忠臣有口难言,有才难施。《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之句,王安石正值壮年,壮志雄心,而仕途亦是一片通达,故而豪情慷慨,自然不畏小人谗言。来鹄在《古剑池》中,写下“不决浮云斩邪佞,直成龙去欲何为”的诗句,用剑自喻,既为宝剑,就应决浮云、斩邪佞,为民除害,不然,即使成了龙,又有何用?其中浮云仍是取奸佞小人之意。
四、云也寓含世事沧桑变幻无常的慨叹
云本身无定型,变幻不定,故也易引起人们对世事沧桑的感叹。杜甫在《可叹》通过写王季友跌宕起落的一生,抒发对人生际遇的感叹,其中咏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之句,包含着人世沧桑变幻的感叹。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借本为传说的仙人跨鹤一事,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返,寓含了岁月难再,古人难见的遗憾,仙人已去,黄鹤楼空立,只剩下天边的悠悠白云,千载以来未曾改变,表现出了世事茫茫的感慨。登上滕王阁,王勃慨叹“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悠闲的云影倒映在江水中,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度过多少个春秋,王勃在云的意象上也蕴含着自己对世事沧桑变幻的人生感悟。
五、渲染萧瑟凄清氛围,寄托哀怨悲伤之情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3],一代诗仙李白,生前漂泊沦落,死后其坟墓也是荒草漫漫,云草相连,一派孤寂萧条,当白居易来到采石江边看见此景,内心充满感叹,既对李白的诗文成就由衷钦佩,见其墓地之荒凉,心中对其一生的潦倒,又饱含同情。龚克昌说“这首诗对唐朝伟大诗人李白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诗人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短短几句,营造了萧瑟凄凉的秋景,为后面离人之泪渲染了氛围。
有时也需注意的是,明明云是渲染压抑悲伤氛围的物象,诗人也可能反其道而用之,如岑参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面对浩瀚的沙漠,阴沉惨淡的愁云,诗人却以此衬托内心的热情,展现送别时欢乐的场面。在范仲淹的笔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毫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六、渲染险峻奇崛氛围,隐含对友人的担心
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中》,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蹄生”之句,表达对友人此行的担忧。崇山峻岭之栈道迂回盘绕,山崖峭壁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直耸而上,云气紧挨马头升腾翻滚,脚下难测深谷之险,抬头不见山壁之高,人似在云雾中穿行。李白用奇诡的想象展现了蜀道的险峻峭拔,令人读之如亲临险境。宋代诗人滕涉在《游泰山灵岩寺》中以“岳灵分地界,云险接天倪”之句亦之言山岳富含灵气,至此地界分明,山高雄壮如云,直与天际相接。雄山险道常与云气相伴,故而用云渲染雄奇险峻的氛围,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七、渲染奇丽旖旎的氛围,营造超然尘世的仙境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天姥山上那超出塵世的仙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刻画了一个云气变幻、水雾朦胧的仙境,仙境中的人也被成为“云之君”。“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在唐代诗人董思恭《咏云》中,天帝所居之所白云环绕,超然尘世之外。南宋赵以夫在词作中描写琼花“云阶伫立”[5],也是通过冰花、碎玉、云阶等词展现其清雅美丽之态。
揽阅古典诗词,我们会发现,现实中变幻莫测的云,在诗人的笔下其寄寓的情感也极为丰富。云本无情物,却在诗人笔下寄寓着众多情思,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也有基于现实的沉重。而我们在品读诗歌时,自然应当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综合理解,不因固有的情感理解桎梏自己的审美鉴赏,要积极主动体悟诗歌的情思,在多首诗歌的联系理解中,借鉴群文思维的大阅读观,再形成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甫.梦李白二首.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00.
[2]王勃.滕王阁诗.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0.
[3]白居易.李白墓.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95.
[4]语出自龚克昌等.白居易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
[5]赵以夫.扬州慢.周汝昌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25.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