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雷雨》阅读教学探究

2022-03-24刘卓一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雷雨互联网

【摘要】在信息时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是对教师的新挑战。文章结合《雷雨》教学实践,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作了一定探索,总结了线上、线下阅读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雷雨》;阅读教学;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78-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卓一.“互联网+”背景下《雷雨》阅读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2,21(03):78-80.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过程早已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这一方式,而是朝着信息化、技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取广泛的信息,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习得相应的知识,获得学习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授课思路,不能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直接灌输和简单传授上,而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深度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找到新的教学发展方向,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需要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融合。这既需要吸收传统语文课堂的经典范式,也需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的路径。首先,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的学习条件,包括必要的电子设备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等,争取尽可能多样的媒介种类,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但要加强监管,保证信息来源的规范性,以及防止学生沉溺于网络。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识媒体立场,学会在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中获取有效信息,多角度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过程,将前置学习与课堂学习相融合,促进语文学科深度学习的发生。最后,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明确运用信息技术是更好地学习语文这一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并梳理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

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方式,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使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本文以经典戏剧《雷雨》为例,尝试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互联互融:整合学习资源

(一)通过纸质媒体阅读经典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是抓住文本,即使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也不能忽视阅读《雷雨》原著的重要作用。阅读的过程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前需要了解舞台说明、台词等戏剧语言,熟悉剧本特定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读原著,在空白处批注、概述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为深入探讨文章做铺垫。部分关键情节需要反复阅读,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复杂的人性,从而使人物形象渐渐明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自读过程中的问题重点讨论,集中解决;还可结合个人阅读思考与感悟,就课堂上未涉及的部分再作深入研究。

《雷雨》不仅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作品。若要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有必要结合曹禺的生平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创作心态。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曹禺自述》,文章以散文、书信和日记的形式组合而成,将戏剧创作的始末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娓娓道来,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好地展现了曹禺丰富而灿烂的人生。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还激发了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好奇心,学生也阅读了曹禺的其他经典作品。学生阅读时应做好批注,以便在自述中找出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度阅读《雷雨》这一作品。

(二)借助网络媒体拓展视野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活动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精心开发在线课程,将生动趣味的教师面授、师生共学及相关资源材料尽可能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整合成网络学习清晰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学习繁与简、隐与显的序列化、层递化与内在化。教师在课前录制相关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可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补充。

除知识点的学习外,观看曹禺的纪录片也是了解其生平和創作经历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向学生推荐纪录片《戏剧大师曹禺》。作为原著的衍生品,话剧和电影也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这样的表演形式是对原著的再创作,将书本上的方块汉字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图像,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将字里行间的人物内心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与阅读书本相比,观看话剧或电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作品,获得较好的观赏体验。之后,可尝试剧评或影评的写作,比较不同媒介在刻画人物、表现主旨上的区别,将观后感及时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推送的各种资料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挑选,并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或改变推送内容,以保证学生投入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收获。

二、线上线下: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

(一)巩固线下教学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互联网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学校依然是学习发生的主要场域。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线上学习模式还未大范围普及,教师多采取讲座或者微课的形式录制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缺少一定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未能进行有效互动,学生的疑问也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这种单向传输的学习模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和学习情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教学重难点,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

《雷雨》的教学重点是在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中认识人物形象,并能够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立体性。剧中的矛盾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和极小的空间中爆发,给读者强有力的冲击。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抓住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相认这一场景,从周朴园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分析他对鲁侍萍的感情。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是诚挚真心的愧疚还是虚情假意的欺骗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轮廓也在讨论中渐渐清晰了。

(二)发挥线上教学锦上添花的优势

若要最大化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教师需制订科学而详细的线上教学方案,以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无论是学习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进度的安排,都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规划。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读书打卡活动,将阅读批注每天上传班级群,以便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部分作业可线上提交,后台统计数据方便快捷。教师可集中线上讲评,以及向同学们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就《雷雨》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教师可开设线上专题探究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确立选题和研究方向。例如,人物形象的解读、作品的美学价值、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异同等。教师选择一篇已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范例,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研究内容以及构建论述思路。学生在前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可对感兴趣的内容作深入探究,形成一篇专题小论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研究动态,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出个别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能够顺利推进。

三、聚合融合:建设学习共同体

(一)舞台话剧表演,提升班级凝聚力

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在课堂上发生,生活中也处处皆有语文。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在主体之间的社会化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设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分享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实际知识和技能。在《雷雨》教学结束后,可组织一次戏剧表演的年级活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既可以选择《雷雨》中的某一幕或某一场景,也可选择其他剧本,甚至可以使用原创剧本进行表演。从前期的筹备到后期的成果展示,都由学生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组织协调、合作交流、统筹安排,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并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舞台表演中,将缄默知识变成了实践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摆脱了课堂学习的乏味,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线上评价反思,融合核心素养

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可将互联网引入评价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将课后撰写的影评、剧评或者专题小论文编订成一本文集,设计精美的封面,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进行成果展示。同时,也可制作手抄报或者手绘人物形象,为电影创作主题曲等,将语文学习转化为艺术创作,进行学科间的融合,实现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从参与度、价值导向、内容、语言、回应技巧等方面制订线上评价指标,包括发布平台的数量与网友的互动频率,观点的价值导向积极、有启发性、深刻,内容有说服力,語言表达流畅有文采,回应时机妥当、有理有据。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即使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总而言之,互联网使我国的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从而建设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提高信息素养,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探索在信息化环境下更完善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官卫红.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的优化与进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刘卓一,女,1994年生,江苏常州人,教育硕士,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古诗词鉴赏。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雷雨互联网
雷雨天
雷雨
雷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