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
2022-03-23崔永红车如山郭方义
崔永红, 车如山, 郭方义
(1.兰州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 内江 641100;3.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了众多人才,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办学定位层面,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认识不准确,出现了与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趋同的情况;办学思想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办学思路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培养指向不清等。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使命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明晰,即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当人们将焦点和目光主要投向原“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内一流大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它们的建设水平与发展走势,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影响不容忽视。只有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都安于自己的本职,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就会早日建成。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推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地方化、普及化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并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但地方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尚存在客观上的差距。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在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不稳定,时常出现摇摆。甚至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不重视内涵建设,不研究自己,也就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逻辑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的是本科层次的教育,本科教育既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坚,从院校属性上说,这类院校中除少数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是应用型院校,办好这类院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参考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关于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的分类,学术界较为认可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关于高等教育的三分法理论,高等教育属于第5层次,第5层次又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指强调理论基础,为从事研究(历史、哲学、数学等)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如医学、牙科、建筑学等)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化的高等教育。其中的5A又被进一步细化,分成了5A1和5A2两种类型。前者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而后者是按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适应高科技要求的专门教育。5A1是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教育,是研究型、综合型的高等教育。5A2是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的教育,是应用型、专业性的教育。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应定位为5A2类型,也就是介于研究型大学(5A1)和职业型院校(5B)之间的第二类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5A2),而不是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逻辑
从高等教育属性来看,“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1]。其核心是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点。这种属性上的专业性,既可以是学科型专业教育,也可以是应用型专业教育。大批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己适应面向,理应定位于应用型。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早期的神学院,到后来的近代大学,是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和职业的演变而变化的,无论是我国西周时期的“辟雍”、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还是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中世纪波隆那大学,皆是为社会培养官宦、辩士、医生、法官和牧师的,本质上受行业和社会分工影响,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方面的知识、技术,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它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从办学定位上,应明确应用型;从服务面向上,应定位于地方性、区域性;从人才培养上,它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它能够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反应和变化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实现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与法规的指导下,以国家和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制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源,突出外向拓展功能,发掘核心竞争优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区域化、集约化、产学研结合的独特办学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应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保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围绕地方或区域发展战略,努力为地方服务。从宏观上重点解决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绩效评价与自主办学机制等问题;从微观上侧重培育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等问题。
(一)确立应用型发展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总体发展方向、思路、运行模式、工作重心、培养目标等具有导向作用。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决定其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会影响到其发展的后劲和未来前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上,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反之,如果不认真分析研判市场需求,不考虑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去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且还承担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力的任务。然而,由于其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类型、办学布局、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受到地域、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履行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核心职能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局限[2]。
(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的面向定位
服务面向是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从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地级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确立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服务目标。一方面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尽力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地方本科院校应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地方院校,必然要主动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这些都是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大学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高校师生员工直接参与社会服务性工作,也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文化知识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学科专业建设定位
大学的发展与其学科专业的定位息息相关,合理定位有助于高校规避同质化风险,发挥自身优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扩招,高等教育规模逐年迅速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遇到了一些挑战,专业竞争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在此过程中,有的高校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开设热门专业,学科专业设置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日益趋同,导致办学特色不鲜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尝试探索错位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构建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瞄准市场人才需求缺口,结合产业链人才需求组建专业集群,实现产教合一,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学科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职能。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进行深入分析,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追求高、大、全。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4]。一般来说,地方需要的更多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将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为应用型。在这一定位下,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服务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的问题。目前一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大多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型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为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5]。
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其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应用型大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盲目追风,把握好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学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同时,应用型大学应安于本科层次为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发展应用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局面,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明确,只是用一些概括性的话语做了含糊性描述。如“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高级专门人才”“有理想、有知识、会做事”“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等等。还有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应安于本科层次为主的人才培养,而不能急于大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理清办学思路,确立办学宗旨,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四、结语
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育特征和特色发展战略,旨在着眼地方本科院校生态环境与长远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学校定位与发展方向,系统建构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创新办学思路,突显特色差异,凝聚竞争优势,确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为主导,教学型为主体,专业性为主线,在内涵建设中走出一条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增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条件下的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
引导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办学,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可以有效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引领示范作用,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缺失等相关问题。
引导地方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不仅仅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内在逻辑要求和重要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