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释文》中的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
2022-03-23邓强,周攀
邓 强, 周 攀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资治通鉴释文》(下文简称《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为《资治通鉴》作注的一部音义专书。《通鉴释文》全书共30卷,为《资治通鉴》294卷作注,所释条目全部摘自《资治通鉴》,条目共计28 078条。除去重复注音,有效注音共9 875条。虽然此书引用了《广韵》《集韵》《经典释文》《汉书注》《后汉书注》等书中的大量音切,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音切属于作者自创,对于研究宋代四川语音有重要的价值。刘纶鑫(1997)、李文泽(2000)、陆华(2004,2007,2008)、邓强(2012,2013,2014)等学者已对《通鉴释文》语音做了不少研究①,但该书中仍有一些特殊语音现象尚未被揭示。比如《通鉴释文》里同摄重韵混注和三四等韵混注的音切很多,在宋代音释文献中《通鉴释文》的这两种相混现象特别突出。本文以四部丛刊本《通鉴释文》为研究底本,该本据“乌程蒋氏(蒋汝藻)密韵楼藏宋刊本”影印,为完帙,将四部丛刊本与“宛委别藏本”对校,选取“中华再造善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参校。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各种校勘方法来对《通鉴释文》音切进行校勘,整理出《通鉴释文》中反映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的音切。下面分类胪列《通鉴释文》同摄重韵混注和三四等韵混注的反切和直音,然后讨论。
一、《通鉴释文》中的同摄重韵相混现象
(一)通摄
1.东合一冬合一混注
賨冬合一,徂东东合一切(晋纪四)
2.东合三钟合三混注
充东合三,昌容钟合三切(汉纪三十六) 沣东合三,敷容钟合三切(晋纪四十)
重钟合三,音冲东合三(汉纪三十七)
3.送合三用合三混注
中送合三,竹用用合三切(汉纪八、十、宋纪九) 奉用合三,扶凤送合三切(汉纪四十七)
4.屋合一沃合一混注
嗕沃合一,奴独屋合一切(汉纪十六) 梏沃合一,音谷屋合一(唐纪十九)
5.屋合三烛合三混注
錄烛合三,力竹屋合三切(汉纪四十) 属烛合三,殊六屋合三切(唐纪十九)
属烛合三,之六屋合三切(唐纪四十一) 局烛合三,渠六屋合三切(汉纪三十八、齐纪二)
谷烛合三,音育屋合三(唐纪一) 谷烛合三,余陆屋合三切(唐纪七)
(二)止摄
开口:
1.支开三脂开三混注
澌支开三,息咨脂开三切(陈纪二) 陂支开三,班眉脂开三切(晋纪三十六)
赀支开三,音资脂开三(唐纪四十二) 裨支开三,频眉脂开三切(唐纪四、七十七)
丽支开三,音梨脂开三(汉纪三十四) 骊支开三,音梨脂开三(汉纪四十二)
支支开三,音祗脂开三(晋纪二十) 祁支开三,上夷脂开三切(汉纪十一、十六、陈纪六)
比脂开三,被知支开三切(唐纪八) 麋脂开三,靡为支合三切(晋纪八)
麋脂开三,美为支合三切(梁纪七) 资脂开三,津斯支开三切(唐纪五十五)
絺脂开三,丑知支开三切(汉纪四) 祁脂开三,翘移支开三切(晋纪三十八)
赍脂开三,将皮支开三切(秦纪一) 郪脂开三,千移支开三切(汉纪七)
2.支开三之开三混注
丽支开三,力之之开三切(宋纪四) 祁支开三,承之之开三切(唐纪二十九)
疵支开三,才之之开三切(唐纪八) 狸之开三,陵知支开三切(宋纪十五)
厘之开三,陵知支开三切(唐纪十六) 嗤之开三,赤知支开三切(梁纪十四)
笞之开三,丑知支开三切(梁纪十七) 剺之开三,临支支开三切(唐纪四十一)
蕲之开三,渠支支开三切(唐纪四十五) 熹之开三,许宜支开三切(汉纪五十一)
芝之开三,音枝支开三(唐纪十八)
3.支开三微开三混注
碕支开三,渠希微开三切(晋纪三十八) 羁支开三,古希微开三切(唐纪五十五)
羁支开三,音机微开三(汉纪十六) 祈微开三,翘移支开三切(魏纪三、宋纪六)
4.脂开三之开三混注
郗脂开三,昌之之开三切(晋纪十八)
郗脂开三,丑之之开三切(晋纪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八)
絺脂开三,丑基之开三切(汉纪十八)
犂脂开三,力之之开三切(汉纪二十六) 蓍脂开三,式之之开三切(晋纪十八)
茨脂开三,疾兹之开三切(唐纪三十四) 洟脂开三,弋之之开三切(陈纪一)
辎之开三,侧饥脂开三切(唐纪六十)
5.之开三微开三混注
蕲之开三,音祈微开三(秦纪一、汉纪五十四、五十八、魏纪二)
俟微开三,音其之开三(唐纪四十五) 欷微开三,许其之开三切(唐纪十三)
俟微开三,渠之之开三切(唐纪三、五、七、九、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二十一)
6.纸开三旨开三混注
披纸开三,匹美旨开三切(魏纪十八) 否旨开三,补靡纸开三切(唐纪十四)
7.纸开三止开三混注
泚纸开三,此理止开三切(唐纪五十三) 轵纸开三,音止止开三(周纪一、晋纪二十四)
玼纸开三,且里止开三切(唐纪五十三) 俚止开三,良尔纸开三切(唐纪十一)
8.纸开三尾开三混注
依纸开三,隐岂尾开三切(后梁纪四) 幾尾开三,居倚纸开三切(魏纪二)
蚁纸开三,鱼岂尾开三切(宋纪十三、唐纪十六、二十一)
9.旨开三止开三混注
比旨开三,卑已止开三切(唐纪五十五) 滍旨开三,直理止开三切(汉纪三十一)
滍旨开三,直里止开三切(宋纪十五) 跽旨开三,其纪止开三切(周纪五、汉纪一)
峙止开三,除几旨开三切(晋纪九)
10.尾开三旨开三混注
幾尾开三,音几旨开三(周紀五)
11.尾开三止开三混注
豨尾开三,音喜止开三(汉纪四) 虮尾开三,居起止开三切(秦纪三)
12.寘开三至开三混注
渍寘开三,疾四至开三切(唐纪六十一) 刺寘开三,音次至开三(汉纪三十八)
质至开三,音寘寘开三(汉纪一)
13.寘开三志开三混注
骑寘开三,渠异志开三切(汉纪三十七) 廙志开三,羊智寘开三切(魏纪一)
14.至开三志开三混注
比至开三,毗志志开三切(汉纪四十、唐纪二十七、三十四、三十九)
迟至开三,音值志开三(唐纪三十六、六十七)
迟志开三,丈二至开三切(秦纪三、汉纪十一、晋纪三十六、梁纪十五、隋纪四、后唐纪五)
伺志开三,先自至开三切(唐纪五十九) 亟志开三,欺冀至开三切(汉纪三、六)
莳志开三,石至至开三切(唐纪五十五) 洱志开三,音二至开三(唐纪十五)
15.未开三寘开三混注
衣未开三,于避寘开三切(后周纪三) 衣未开三,于寄寘开三切(唐纪三十八)
16.未开三志开三混注
衣未开三,於记志开三切(汉纪二)
合口:
1.支合三脂合三混注
痿支合三,人隹脂合三切(汉纪十七) 痿支合三,儒隹脂合三切(晋纪二十五)
窥支合三,缺维脂合三切(晋纪十九) 堕支合三,许唯脂合三切(秦纪一)
眭支合三,音虽脂合三(晋纪二十八) 羸支合三,力追脂合三切(汉纪三、唐纪十)
巙脂合三,渠规支合三切(唐纪四十四) 夔脂合三,巨规支合三切(唐纪四十八)
睢脂合三,息随支合三切(汉纪十四) 锤脂合三,直垂支合三切(唐纪五十五)
2.脂合三微合三混注
岿脂合三,区围微合三切(陈纪二) 戣脂合三,渠归微合三切(唐纪五十四、五十六)
3.微合三支合三混注
闱微合三,宇规支合三切(唐纪五十八)
4.旨合三尾合三混注
鲔旨合三,为鬼尾合三切(晋纪二十一)
5.寘合三未合三混注
累寘合三,力谓未合三切(唐纪五十四) 缒寘合三,直谓未合三切(唐纪六十)
猬未合三,于伪寘合三切(唐纪五十六)
6.寘合三至合三混注
吹寘合三,敕类至合三切(唐纪五) 遗至合三,于伪寘合三切(晋纪二十四、唐纪一)
7.至合三未合三混注
悸至合三,渠胃未合三切(唐纪五十六) 祟至合三,息谓未合三切(唐纪五十七)
篑至合三,其贵未合三切(梁纪十二) 睢至合三,呼贵未合三切(汉纪三十一)
(三)遇摄
1.鱼合三虞合三混注
伃鱼合三,音于虞合三(汉纪十四) 舁鱼合三,以朱虞合三切(唐纪四十五)
储鱼合三,直愚虞合三切(唐纪四十七) 朐虞合三,其居鱼合三切(宋纪一、梁纪三)
衢虞合三,其居鱼合三切(唐纪一、十七) 愉虞合三,音余鱼合三(晋纪三十一)
趣(通趋)虞合三,千余鱼合三切(唐纪四十四)趣(通趋)虞合三,千餘鱼合三切(唐纪四十二)
虑虞合三,音廬鱼合三(汉纪五、汉纪十四、三十八、四十一、五十四、陈纪八、隋纪六、唐纪一)
2.语合三麌合三混注
瑀麌合三,王举语合三切(唐纪五十九)
3.御合三遇合三混注
倨御合三,居遇遇合三切(唐纪三十一) 著御合三,音注遇合三(汉纪四十六)
(四)蟹摄
开口:
1.佳开二皆开二混注
膎佳开二,户皆皆开二切(梁纪十八)
2.代开一泰开一混注
赉代开一,音赖泰开一(唐纪四十八) 耐代开一,乃带泰开一切(梁纪十)
能代开一,音奈泰开一(唐纪三十八)
3.夬开二怪开二混注
犗夬开二,音戒怪开二(后唐纪三) 喝夬开二,一介怪开二切(汉纪三十八)
4.夬开二卦开二混注
哙夬开二,古卖卦开二切(隋纪三)
5.卦开二怪开二混注
派卦开二,匹拜怪开二切(晋纪三十一) 派卦开二,普拜怪开二切(宋纪十一、隋纪八、后周纪三) 债卦开二,仄界怪开二切(唐纪五十九) 懈卦开二,古拜怪开二切(唐纪五十六)
合口:
队合一泰合一混注
溃队合一,胡外泰合一切(陈纪七) 愦队合一,古外泰合一切(魏纪九)
(五)臻摄
开口
1.真开三欣开三混注
堇真开三,音芹欣开三(唐纪七十三、后梁纪四)
2.震开三焮开三混注
廑震开三,奇靳焮开三切(唐纪六十五) 瑾震开三,巨靳焮开三切(后梁纪五)
靳焮开三,居觐震开三切(晋纪十)
3.质开三栉开三混注
札栉开三,侧乙质开三切(唐纪十八)
合口:
稕合三问合三混注
浚稕合三,须问问合三切(唐纪三十三) 瞬稕合三,输问问合三切(唐纪三十四)
(六)山摄
开口
1.山开二删开二混注
虨山开二,布蛮删开二切(晋纪十九、二十、二十三)
删删开二,所艰山开二切(汉纪十七、陈纪一)潸删开二,音山山开二(晋纪二十二)
2.仙开三元开三混注
諐仙开三,祛言元开三切(唐纪三十)
3.潸开二产开二混注
潸潸开二,音产产开二(晋纪二十二)
4.狝开三阮开三混注
蹇狝开三,居偃阮开三切(汉纪三十二、唐纪五十八)嫣狝开三,音偃阮开三(汉纪二十七、四十二)
5.裥开二谏开二混注
间间开二,居栈谏开二切(周纪五、汉纪二、十三、十六、后周纪四)
间间开二,音谏谏开二(周纪五) 晏谏开二,乌间间开二切(汉纪三十八)
6.辖开二黠开二混注
刹辖开二,初八黠开二切(宋纪三、梁纪四、八)
7.月开三薛开三混注
羯月开三,居列薛开三切(晋纪七、八、九、十二、十八、唐纪五十)
合口:
1.仙合三元合三混注
悁仙合三,萦元元开三切(汉纪三十四)
2.狝合三阮合三混注
软狝合三,乳远阮合三切(汉纪四十八)
3.月合三薛合三混注
獗月合三,纪劣薛合三切(汉纪五十七)
(七)梗摄
开口:
1.庚开二耕开二混注
坑庚开二,丘耕耕开二切(唐纪五十二) 輣庚开二,步耕耕开二切(汉纪三十一)
伧庚开二,助耕耕开二切(晋纪十) 伧庚开二,锄耕耕开二切(齐纪九)
更庚开二,音耕耕开二(晋纪二十四) 铛庚开二,楚耕耕开二切(后晋纪六)
鎗庚开二,楚耕耕开二切(齊纪六) 萌耕开二,亡行庚开二切(宋纪四、梁纪四)
萌耕开二,音盲庚开二(唐纪七十二)
2.梗开三静开三混注
景(通影)梗开三,於领静开三切(唐纪一、八)
省梗开三,所领静开三切(汉纪八、九) 眚梗开三,所领静开三切(汉纪二十五)
省静开三,息景梗开三切(唐纪五十一)
3.耿开二梗开二混注
幸耿开二,下梗梗开二切(唐纪五十八)
4.映开三劲开三混注
诇映开三,丑正劲开三切(唐纪五十二)
5.陌开二麦开二混注
磔陌开二,陟革麦开二切(汉纪二十八) 迮陌开二,侧革麦开二切(梁纪二)
格陌开二,音革麦开二(汉纪二十三) 格陌开二,音鬲麦开二(汉纪三十八)
澅麦开二,音获陌开二(汉纪十三)
合口:
陌合二麦合二混注
虢陌合二,郭获麦合二切(唐纪四十六、四十七、六十四)
虢陌合二,古获麦合二切(唐纪三十六、七十二、七十九) 画麦合二,胡虢陌合二切(唐纪五十九)
(八)流摄
1.尤开三幽开三混注
球尤开三,渠幽幽开三切(唐纪六十一、后梁纪三)
缪尤开三,莫彪幽开三切(晋纪十六、齐纪八)樛幽开三,居由尤开三切(周纪五)
璆幽开三,巨鸠尤开三切(汉纪五十、晋纪三十一、唐纪三十七、七十一)
彪幽开三,补休尤开三切(汉纪四十、四十六、四十七、六十、魏纪一、七、晋纪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五、齐纪四、梁纪五、十九、陈纪二、五、九、隋纪一、唐纪十二、唐纪八十一)
彪幽开三,补求尤开三切(晋纪二十二)
2.有开三黝开三混注
纽有开三,女纠黝开三切(唐纪五十六)
3.幼开三宥开三混注
谬幼开三,眉救宥开三切(御制序、汉纪三十四、晋纪三十五)
缪幼开三,眉救宥开三切(秦纪一、晋纪一)
(九)咸摄
1.覃开一谈开一混注
昙覃开一,音谈谈开一(晋纪二十二、二十三) 昙覃开一,徒甘谈开一切(宋纪八)
函覃开一,胡甘谈开一切(唐纪三) 含覃开一,胡甘谈开一切(唐纪十七)
喑覃开一,乌甘谈开一切(汉纪四十三) 郯谈开一,徒含覃开一切(梁纪三)
2.衔开二咸开二混注
衔衔开二,乎嵓咸开二切(唐纪二十七) 衔衔开二,音咸咸开二(晋纪十六)
监衔开二,古咸咸开二切(周纪三) 监衔开二,音缄咸开二(晋纪三)
3.感开一敢开一混注
倓感开一,徒敢敢开一切(后晋纪四)
4.槛开二豏开二混注
槛(通轞)槛开二,户黯豏开二切(晋纪三十五)
5.盐开三严开三混注
誗盐开三,直严严开三切(唐纪三十一、六十一)
6.俨开三琰开三混注
俨俨开三,鱼掩琰开三切(晋纪三十九)
7.阚开一勘开一混注
阚阚开一,音勘勘开一(唐纪四) 三阚开一,苏绀勘开一切(唐纪十五)
8.陷开二鉴开二混注
儳陷开二,仕监鉴开二切(汉纪五十一) 监鉴开二,居陷陷开二切(唐纪三十三、三十四)
9.合开一盍开一混注
合合开一,葛阖盍开一切(后唐纪五) 阘盍开一,吐合合开一切(唐纪五十二)
榻盍开一,托合合开一切(陈纪五、唐纪五十九) 蹋盍开一,达合合开一切(汉纪四十八、唐纪十六)
蹋盍开一,徒合合开一切(晋纪八、唐纪六十一) 溘盍开一,口答合开一切(唐纪四十一)
盖盍开一,古合合开一切(汉纪三十一) 榼盍开一,苦合合开一切(晋纪二十)
10.洽开二狎开二混注
狭洽开二,辖甲狎开二切(唐纪四十七) 歃洽开二,所甲狎开二切(周纪五)
11.叶开三业开三混注
厌叶开三,於业业开三切(晋纪四)
以上同摄重韵的混注共220条,9个有重韵出现的韵摄:通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梗摄、流摄、咸摄,都存在大量的重韵混注例,遍及这些韵摄大部分的相关韵系。《通鉴释文》许多重韵的混注还多次重复出现,如“祁支开三,上夷脂开三切”“蚁纸开三,鱼岂尾开三切”“派卦开二,普拜怪开二切”“虨山开二,布蛮删开二切”“刹辖开二,初八黠开二切”“虢陌合二,郭获麦合二切”“虢陌合二,古获麦合二切”“谬幼开三,眉救宥开三切”都出现过3次;“蕲之开三,音祈微开三”“比至开三,毗志志开三切”“璆幽开三,巨鸠尤开三切”都出现过4次;“间间开二,居栈谏开二切”共出现5次;“迟志开三,丈二至开三切”“羯月开三,居列薛开三切”都出现过6次;“郗脂开三,丑之之开三切”共出现7次;“虑虞合三,音廬鱼合三” 共出现8次;“俟微开三,渠之之开三切”共出现9次;“彪幽开三,补休尤开三切”出现多达20次。如果不是这些重韵的韵母已混同,致使作者无法分辨,那就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完全相同的混注。由于唇音字不分开合,有1条音注是用唇音字作合口字的反切下字,两字分属同摄的不同重韵:彟麦合二,胡陌陌开二切(隋紀七),此例亦是庚韵系与耕韵系主元音无别的一条有力证据。
还有一些反映“浊上变去”现象的音注,其被注字和反切下字分属于上去不同声调的重韵,共5例:
1.祇群纸上,巨至章至去切(唐纪十六)
2.技群纸上,巨至章至去切(秦纪一)
3.簴群语上,具群遇去(唐纪四十七、汉纪五十一、五十二)
4.绐定海上,徒盖见泰去切(晋纪二十一)
5.绐定海上,徒害匣泰去切(唐纪五十七)
以上5例全浊上声与去声混注的音切分别属于止摄、遇摄、蟹摄、山摄重韵的混注。例1和例2被注字“祇”和“技”属上声“纸韵”,反切下字“至”属去声“至韵”,这是支韵系与脂韵系相混的表现;例3被注字“簴”属上声“语韵”,直音字“具”属去声“遇韵”,这是鱼韵系与虞韵系相混的表现;例4和例5被注字“绐”属上声“海韵”,反切下字“盖”和“害”属去声“泰韵”,这是咍韵系与独立去声韵泰韵相混的表现。这些音注从另一个侧面有力地说明了同摄重韵在《通鉴释文》音系中合流的事实。
三、《通鉴释文》中的同摄三四等韵相混现象
(一)蟹摄
祭开三霁开四混注
嬖霁开四,必世祭开三切(唐纪五十九) 瘗祭开三,一计霁开四切(晋纪三十六)
瘗祭开三,於计霁开四切(汉纪四十三、四十九、晋纪六、十五、隋纪四、唐纪十七、四十一、五十二)
(二)山摄
开口:
1.仙开三先开四混注
鲜仙开三,音先先开四(汉纪二十、晋纪二十一) 扁仙开三,纰莲先开四切(晋纪十八)
湔仙开三,将先先开四切(唐纪七十一) 湔仙开三,子颠先开四切(汉纪十六)
焉仙开三,音烟先开四(晋纪二十四、唐纪十五、二十五、三十一、唐纪六十二)
甄仙开三,音坚先开四(晋纪三十五、唐纪三十六)籛先开四,则钱仙开三切(后唐纪四)
燕先开四,於焉仙开三切(唐纪五、八、三十三) 燕先开四,於虔仙开三切(隋纪一、唐纪十四)
咽先开四,因连仙开三切(晋纪三十六)
2.霰开四愿开三混注
见霰开四,音建愿开三(魏纪一)
3.薛开三屑开四混注
亵薛开三,昔结屑开四切(唐纪五十二) 啮屑开四,鱼列薛开三切(唐纪三十五)
锲屑开四,口列薛开三切(汉纪四十六)
合口:
1.仙合三先合四混注
圜仙合三,于涓先合四切(唐纪九) 鋗先合四,火圆仙合三切(汉纪一)
2.铣合四狝合三混注
琄铣合四,古兖狝合三切(唐纪六十八) 缳铣合四,下兖狝合三切(唐纪六十八)
3.霰合四线合三混注
眩霰合四,黄绢线合三切(唐纪四十五) 炫霰合四,黄绢线合三切(隋纪三)
县霰合四,悬绢线合三切(唐纪十三)
4.月合三屑合四混注
蹶月合三,古穴屑合四切(唐纪五十九) 阙月合三,口决屑合四切(汉纪二十九)
(三)效摄
1.宵开三萧开四混注
徼宵开三,於尧萧开四切(秦纪三、汉纪十、三十九、五十四、五十七、魏纪七、十、齐纪五)
要宵开三,一尧萧开四切(周纪四) 要宵开三,於尧萧开四切(汉纪五十三)
翘宵开三,祈尧萧开四切(晋纪三十三、三十九) 妖宵开三,於尧萧开四切(唐纪二十三)
翘宵开三,祁尧萧开四切(隋纪三、唐纪七十八、后唐纪一)朝宵开三,音雕萧开四(周纪四)
2.小开三筱开四混注
矫小开三,居了筱开四切(唐纪四十一) 矫小开三,古了筱开四切(唐纪五十九)
嫽小开三,音了筱开四(汉纪十九) 燎小开三,卢鸟筱开四切(梁纪十六)
燎小开三,力皎筱开四切(梁纪九) 燎小开三,卢皎筱开四切(汉纪五十、唐纪十八、八十)
窈筱开四,於兆小开三切(汉纪二十三) 劋筱开四,子小小开三切(汉纪三十、三十一)
3.笑开三啸开四混注
燎笑开三,力吊啸开四切(陈纪一、隋纪二、八)
(四)梗摄
开口:
1.清开三青开四混注
赢清开三,余经青开四切(唐纪四十二) 令青开四,力程清开三切(晋纪八)
令青开四,离呈清开三切(晋纪二、唐纪一)
2.青开四庚开三混注
萍青开四,皮京庚开三切(齐纪一)
3.静开三迥开四混注
屏静开三,补鼎迥开四切(唐纪十一)
4.昔开三锡开四混注
辟昔开三,匹历锡开四切(汉纪九) 辟昔开三,音壁锡开四(秦纪二)
壁锡开四,卑亦昔开三切(唐纪五十五、五十八)
合口:
青合四庚合三混注
扃青合四,古荣庚合三切(唐纪五十二)
(五)咸摄
1.盐开三添开四混注
沾盐开三,知兼添开四切(汉纪五) 恬添开四,徒廉盐开三切(齐纪九、唐纪二十九)
缣添开四,苦廉盐开三切(唐纪四十七)
2.琰开三忝开四混注
黡琰开三,一点忝开四切(汉纪二) 黡琰开三,乌点忝开四切(秦纪二)
厌琰开三,乌点忝开四切(唐纪七) 檿琰开三,乌簟忝开四切(晋纪十九)
以上同摄三四等韵的混注共58条,5个同时有三等和四等的韵摄:蟹摄、山摄、效摄、梗摄、咸摄,都存在大量的三四等韵混注的例证,遍及各摄的绝大部分相关韵系。许多混注也多次重复出现,如“燕先开四,於焉仙开三切”“翘宵开三,祁尧萧开四切”“燎小开三,卢皎筱开四切”“燎笑开三,力吊啸开四切”都出现过3次;“焉仙开三,音烟先开四”共出现5次;“瘗祭开三,於计霁开四切”“徼宵开三,於尧萧开四切”都共出现过8次。这些多次重复出现的混注例说明三四等韵的界限基本消失,作者已不能分辨其韵母的差异,所以才会不觉其非而反复用这类存在音类相混的音切注音。
反映“浊上变去”的音切中有2例是被注字和反切下字属于上去不同声调的三等韵和四等韵。“幻(通眩)霰合四,胡辫狝开三切(唐纪八)”被注字“幻(通眩)”属四等去声“霰韵”合口,反切下字“辫”属三等“狝韵”开口,被注字的合口状态由反切上字“胡”表示,“幻(通眩)”与“辫”属于四等先韵系与三等仙韵系的混注。“泫匣铣上,荧绢见线去切(唐纪三十八)”被注字“泫”属四等“铣韵”,反切下字“绢”属三等“线韵”。此2例是仙先两韵系合并的有力证据。
还有2例同声调开口注合口的例子,其被注字和反切下字不仅有开合的差异,同时也有三等韵和四等韵的差异:悁仙合三,萦年先开四切(汉纪二十、四十七) ;宛元合三,於先先开四切(汉纪十一)。以上两条反切被注字的合口由反切上字表示。被注字“悁”属仙韵合口三等,反切下字“年”属先韵开口四等,这是仙韵系和先韵系韵母无别的一条旁证。被注字“宛”属元韵合口三等,反切下字“先”属先韵开口四等,这同样是元韵系与先韵系韵母无别的一条旁证。
由此看来,《通鉴释文》中同摄三四等韵混注的例证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很广,可以推断《广韵》中的同摄三四等韵在《通鉴释文》中已无分别。
四、结语
《切韵》音系是中古音的代表音系,最初193韵,后经过多次修订,到《广韵》共分206韵。《切韵》“审音精密,重分而不重合”,“陆法言撰集《切韵》所以要审音精密,折衷南北,目的固在于正音,同时也便于南北通用。”“它的音系基础,应当是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雅言”(周祖谟,1966)。自唐以后,实际语音里《切韵》所分之韵逐渐合并,原来同摄重韵之间韵与韵的区别逐渐泯灭,同摄三四等韵也开始合流。《封氏闻见记》记载:“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凑合而用之。”宋初,陈彭年和丘雍等人对《切韵》进行增广修订,而成《广韵》一书。《广韵》对同摄重韵和三四等韵规定了同用、独用例,这是根据实际语音情况而定的。宋景佑四年(1037)贾昌朝等人开始在《广韵》的基础上编修《集韵》,《集韵》的同用、独用例又进一步把韵窄者合并,共合并十三处,所并者也都是同摄重韵和三四等韵。唐宋时期对前代韵书的修订和改编明确说明当时通语里同摄重韵之间和三四等韵之间的语音差别逐渐消失。
据鲍明炜先生(1990)研究,初唐诗人用韵里出现了大量的同摄重韵同用、三四等韵同用的韵例②。这些同用在中唐时期的诗歌里比初唐时期更扩大了范围。如果不是实际语音里存在重韵相混,三四等韵相混的事实,大量而又长期延续的通押是不可能出现的。据周法高(1987)研究,同样是初唐时期的文献《一切经音义》的音注里也出现了不少重韵混注和三四等韵混注的例证③。唐代中期的颜师古《汉书注》(钟兆华,1982)、李贤《后汉书注》(孙玉文,1993)、张守节《史记正义》(龙异腾,1994)和张参《五经文字》(邵荣芬,1964),晚唐五代的朱翱《说文繋传》(王力,1982)等音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同摄重韵混注和三四等韵的混注④。宋代《尔雅音图》(冯蒸,1995)、《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周祖谟,1966)、《卢宗迈切韵法》(鲁国尧,2003)、《诗缉》(刘红花,2005)、孙兆董冲吕祖谦萧常四家音释(孙建元,1997)和施护译音(储泰松,1996)等文献也都反映出这种合流⑤。刘晓南先生(2004)对宋代四川诗人用韵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宋代四川地区同摄重韵无别,三四等韵无别⑥。
两宋之交的《通鉴释文》与《切韵》相比,韵系最大的变化就是同摄重韵合并及三四等韵合并,这与同期的其他音注、韵书和译音等材料反映出的变化相同,与宋代四川诗韵反映出的情况也能相互印证。这种韵母大规模的简并是中古汉语语音向近代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韵母系统最大的变化之一。《通鉴释文》中有如此丰富反映这类音变的音注,在宋代音释文献中较为少见,这些材料反映了宋代四川地区读书音的真实情况,值得我们重视。
注释:
① 详见刘纶鑫《浊上变去见于南宋考》(《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李文泽《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陆华《〈资治通鉴释文〉音切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史炤〈资治通鉴释文〉考略》(《西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韵类考》(《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5期);邓强《〈资治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1期),《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通鉴释文〉中的发展》(《汉语史研究集刊》2013年第十六辑),《〈通鉴释文〉所见宋代四川方音韵母特点》(《语言研究》2014年第2期)。
② 详见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③ 详见周法高《玄应反切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册,1987 年)。
④ 详见钟兆华《颜师古反切考略》(《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孙玉文《李贤后汉书音注的音系研究(上)》(《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龙异腾《〈史记正义〉反切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邵荣芬《〈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王力《朱翱反切考》(《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2年)。
⑤ 详见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问学集》下册,中华书局,1966年),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红花《〈诗缉〉音释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孙建元《宋人音释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储泰松《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⑥ 详见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