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及培育探析
——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分析
2022-03-23江子扬
江子扬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 361102; 2.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高校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思政课教师和党的干部双重角色于一身。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和人格六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阐明了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重要性[1]。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鲜明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2]。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党和国家都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辅导员核心素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继而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充分认识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搭建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以及探索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对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现实差距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满足职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与自我涵养,是支撑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我价值最重要的特质。但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职业认同不足和理论阐释不足等问题,未能满足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发展和研究的现实需要。
1.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政策支持不足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提高不同群体的基本素养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从师生群体来看,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2020年,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教育部特颁布了《“国培计划”有关项目实施指南》(“国培计划”包含“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该文件十余次提到“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提出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法治素养、科学素养、科技素养、文明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等基本素养,要求师生群体加强自我修炼和能力建设。从党的干部群体来看,2013—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别谈到“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文学素养”“知识素养”问题,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世界、研究情况、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可见,党和国家的确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建设。但我们也发现,对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仍然缺少指导性文件。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三次提到提高学生“素养”问题(“职业素养”“综合素养”和“能力素养”),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仍然使用的是“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可以看出,当前政策文件主要覆盖学生、教师、干部的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问题,涉及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依然较少。可见,整个教育体系还未形成全要素闭环,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问题亟待重视。
2.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职业认同不足
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谈到“认同”这个概念时认为,认同就是“理解什么对我们具有关键的重要性”[3]。可以看出,职业认同感与核心素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职业认同,才能理解和培育职业所需的核心素养。换言之,核心素养该如何形成与培育,需要群体中的广大成员在职业生涯中去实践。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近70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进入新时代,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愈加重视,辅导员群体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跃然纸上”,辅导员群体的快速发展与辅导员群体认同也始终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从选任标准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美国辅导员制度诞生于20世纪初,在美国成为一名辅导员需要有咨询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辅导员群体中各类专业背景并存,容易造成辅导员归属感不强等情况,自然很难形成特定的核心素养。从队伍整体来看,辅导员群体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足,能长期坚持在辅导员岗位工作的较少。有些辅导员将辅导员这个职业当作进入高校工作的“捷径”或者职业晋升的“跳板”。从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工作方法不尽如人意,的确较难总结出核心素养。这些因素容易让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陷入循环,即想要提高辅导员核心素养就应该先完成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而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前提又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因此,寻找一个突破口,探索一条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成为辅导员群体的现实呼唤。
3.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理论阐述不足
从辅导员岗位设立以来,学界历经了对辅导员能力到辅导员素质再到辅导员素养研究的发展过程。近年来,辅导员核心素养也随着其他领域相关职业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出而慢慢成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辅导员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4月6日),共搜索出86篇期刊论文和13篇硕博学位论文。我们发现,最早与辅导员核心素养有关的期刊论文出现在2016年,当年也仅有这一篇文章。之后,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开始增加,其中2017年4篇,2018年11篇,2019年27篇,2020年24篇,2021年16篇。当前,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均认识到了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但是,从微观层面定义核心素养的构成的研究较少,即回避了辅导员具体应该具备什么核心素养。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较大、工作职责较多,学界对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不太统一。比如,程琼等归纳总结出辅导员核心素养应包含“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四个方面[4];李友富认为辅导员核心素养应主要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三种基本素养[5];等等。另一方面,学者们主要根据个人经验归纳核心素养构成,使用问卷调研的较少,根据理论模型来分析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的则更少。国家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和1996年分别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和博士点。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较晚,从本学科中较难找到适合匹配的理论模型。因此,学者们更多通过个人经验和工作实践对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归纳,导致了理论阐述不足的问题。
综上可知,辅导员职业的要求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平衡,有必要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模型对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进行重新建构。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建构
面向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20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始启动针对人才培养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6]。相比学生群体核心素养研究的蓬勃发展,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尚显不足。如何借“他山之石”来“攻吾之玉”,成为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的新课题。
1.“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应用于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理论分析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团队在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发布的4C模型的基础上,正式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y)、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素养(creativity competenc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 competency)和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 competency)[7]。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为我国乃至全球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从4C到5C的主要变化)作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是培养目标身上肩负的一种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对建设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审辨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改善思维的方式。它教会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盲目相信,正确处理所遇到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是现代社会中极为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强动力源,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创新素养来源于创新思维,外化于创新实践,内化于创新人格。沟通素养主要体现在共情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文化,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合作素养对于维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良好运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合作素养既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协调团队或组织当中的成员展开平等的对话,最终有效地推动共同目标向前发展。
可以看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可以抽象出三方面的建构逻辑,这为选取核心素养的要素以及搭建框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第一,核心素养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价值引领,是全部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价值引领不仅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指标。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例,该素养就属于价值引领型,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应对培养对象的所有行为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统摄其他核心素养。第二,核心素养可以从认知维度和非认知维度两个层面展开。比如在“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审辨思维和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8]。第三,核心素养构成之间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有些要素需要应对时代的变迁,而有些要素是恒久不变的,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应该注意科学内涵、立足时代、彰显特色。
尽管对象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辅导员,但培养目标不谋而合,都有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借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对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框架搭建。此种建模方式从受教育者(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推导归纳出教育者(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核心的核心”很好地规避了学界对于核心素养是否应唯一的争论[9]。
2.借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确定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成
考虑到辅导员与学生的相似性,以“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为参考,可以归纳出辅导员核心素养为政治素养、能力素养、发展素养、社交素养和协同素养,其中政治素养居于核心地位,进一步细化辅导员核心素养可以分别得出二级指标。
一是政治素养。无论是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还是在2020年秋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将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放在首位。政治素养是辅导员最鲜亮的底色,也是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双重身份的本质特征。良好的政治素养要求辅导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察工作实际、分析矛盾问题、把握时代大势、引领发展未来。从思想到行动、从主体到客体、从被动到主动,政治素养主要由政治信仰、政治影响力、政治敏锐性和思想品德组成。第一,辅导员的政治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辅导员要牢记政治信仰是内在的政治灵魂,是辅导员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二,辅导员需要有良好的政治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辅导员需要通过言行影响身边广大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群体中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进行充分解读,不仅要懂政治,还要会讲政治。第三,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对网络舆情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意识形态争端与误导,要有超前的预判性和良好的处置能力,及时消除各种隐患。第四,辅导员还应该严守师德师风,用良好的品行引领学生。
二是能力素养。能力素养是由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组成。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九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九项内容单独拿出来都可以自成一种职业,比如研究人员、职业指导师、心理医生等,可以说辅导员的业务范畴非常广泛。如果辅导员不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业务范围的广泛,对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在高校事务中扮演着“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多重角色,辅导员职业的复杂性也凸显出其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辅导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系统地梳理知识和理性地自我反思。
三是发展素养。发展素养是由创新意识、学习态度、科研水平和批判精神组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683,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本质的基本形式,更是辅导员自身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辅导员发展路径多元、发展前景广阔。从职业规划来看,辅导员可以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或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走向学校党政管理领导岗位。在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知识积累,做好科学研究,学习技能,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仅如此,随着世界形势、国家要求和学生群体的变化,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产出新颖且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将成为未来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批判精神要求辅导员不能人云亦云,应该通过不同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工作对象,寻找合理的解决路径。因此,每位辅导员都应该具备发展素养,并通过发展素养的不断提升影响学生与自己。
四是社交素养。社交素养包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的社交礼仪、社交媒介和沟通技巧组成。有学者总结出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通过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和咨询辅导法等方式开展[1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社交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辅导员应该具备社会交往能力,掌握社会交往方法,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充分地汲取思想价值。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时刻注意以生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良好的品德情操传递、吸引和引领更多的学生向上向善。互联网时代学生停留在网上社区的时间大大增加,常态化网络课程更是让辅导员与学生距离越拉越大。辅导员需要学会用“网言网语”,成为学生社交群的“常客”,比如元宇宙、二次元、数字货币等,运用新兴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网络文化产品输出能力,与时俱进,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天候的“精神花园”。
五是协同素养。辅导员协同素养主要包括合作能力和整体思维。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协同育人的概念,要求高校形成七大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又将七大育人体系拓展为十大育人体系。可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多元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育人,发挥人力、空间和时间资源上的优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破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时刻扮演着“协同者”的角色,协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协同素养要求辅导员与全校、全院不同机构和职能部门共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合理规划、设计和执行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和方案;运用整体思维评估和提升学生素质,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与其他教师共同守正创新,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要形成良好的家校联系,做好家校共同体,弥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智和思想上的不成熟。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五要素既独立又互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在推进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院校以及辅导员自身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全过程、多渠道、多方面共同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
1.挖掘历史资源,增强辅导员政治意识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1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因此,更加需要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不断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历史,锤炼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一方面,持续开展理论学习。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就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常修课,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尤其要学习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了解清楚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将一个个伟大精神、历史事件串联成线、形成辐射面,启发思维、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要用好红色影视资源。近年来,《领风者》《觉醒年代》《长津湖》等网络动画、电视剧、电影不断成为热点,屡屡创下电视电影史纪录,公众对主旋律文化产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辅导员可以在第一和第二课堂、党内生活、日常思政活动中,充分利用红色影视资源汲取历史养分,通过“人体解剖”这把钥匙,解答“猴体解剖”之谜,让历史照进现实,不断增强政治素养。优化学习形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通过读(观)后感、党团课、舞台剧、翻转课堂和理论文章等方式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强化政治文化理解力。
2.重视第一课堂,拓宽辅导员能力领域
打铁必须自身硬。如果说政治素养是辅导员的立身之本,那么能力素养就是看家本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终究是一天天建成的。辅导员的能力素养中最为欠缺的就是教学能力。一是要提高教学意识。辅导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课堂是专业教师的“主渠道”,辅导员更加注重守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块“主阵地”,因而可能忽视了第一课堂的重要性。学校应重视辅导员这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不仅是鼓励辅导员上思政课,更要支持辅导员上好思政课,发挥教学相长的反哺作用。比如学校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能力评比、教学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强化辅导员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二是要提高教学权重。学校辅导员荣誉体系和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对第一课堂的重视。“一种形式的荣誉是指获得尊重的权利,这一权利的获得,要求人们做事情符合道德要求;另一种形式的荣誉是指获得赞美性尊重的权利,这一权利的获得,要求人民做事甚至要超越道德的要求。”[13]荣誉感是人追求卓越和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力,是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源泉,为核心素养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人格保障。荣誉体系和评价体系往往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一段时间内左右着辅导员队伍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也曾说,我们一定要分清“群众对目的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群众对这些目的究竟怀有多大‘热情’”[14]286。通过补齐辅导员教学能力这块短板,提高辅导员整体的能力素养。
3.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辅导员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大国”等概念。尽管国家和高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但辅导员群体的核心素养提升终究要靠每一位辅导员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辅导员应该发挥主体意识,坚持“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不鼓励辅导员“内卷”,但是也拒绝“躺平”。首先,树立学习意识。辅导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所在的场域,丰富教育手段,提高学习意识;重视学习、终身学习,不甘于现状,不断提高发展自身素养。辅导员要清楚时代是不可逆的、学生是不断进步的,辅导员的素养也应该与时俱进。辅导员还应认识到自己学习在大学,工作在大学,应充分发挥好大学校园的独特优势,学习掌握更多的通识和专业知识,把握“理直”才能“气壮”的教育规律,真正培养好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不断充电强化自身,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发展素养,另一方面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学校还可以遴选一批标杆辅导员,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展入职指导,引入“师徒制”“导师制”,减少身份转换的阵痛期,提高辅导员发展动力及目标。其次,提高科研水平。辅导员可以通过教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和学校学院专项研修计划等,进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提高辅导员政治站位,用学术研究而非经验模式搭建辅导员工作的底层逻辑,提高辅导员的发展素养等。近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单列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许多省市也配套了对应的面向辅导员群体的研究专项。学校可以出台政策、改进标准、完善评价,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产出科研成果,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等而视之,让辅导员逐渐脱离单一的“保姆”“万金油”等角色,成长为专门人才。
4.用好网络媒介,改进辅导员社交方法
良好的共情、沟通、聆听和表达能力一直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辅导员提升社交素养应该注意两种关系。一是要重塑教育主客体关系。“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10]103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以互相承认其主体资格为前提的,商品领域如此,思想领域亦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受教育者很多都是“00后”,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能够接触许多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灌输”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持续提升辅导员亲和力,发挥互为主体作用,注重沟通技巧,情理交融、寓情于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二是理清教育网上网下的关系。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又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应该学会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大数据等网络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尤其要关注学生群体当中出现的网络亚文化及其圈层,不搞“闭门造车”,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受教育者的关注对象。辅导员要调整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注意“网对网”与“面对面”表达方式的差异,降低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5.凝聚优势力量,强化辅导员协同理念
当前,全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辅导员已然成为“三全育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设计者、执行者和串联者,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为强化辅导员协同素养,高校应凝聚好圈内圈外的优势力量。第一,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好“圈内认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汇集更多力量形成辅导员小组和工作坊,将思想政治教育走实走深,通过塑造辅导员个人品牌与形象的方式提高职业认同。充分发挥国家级、省市级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榜样的力量,借鉴他们思想和个人发展经验,形成一定的辅导员影响力。第二,充分利用交流的机会,做好“圈外认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看到了现实的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501辅导员要能够说服人,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可以扩大国家级辅导员协会建设规模和覆盖面积,采用会员入会制,加强辅导员与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也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地理位置、业务专长、级别水平分类建立辅导员网上社群,为辅导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助提供便利,使辅导员便于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工作经验与方法,形成“会诊”的合力。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挂职、借调的机会,使辅导员通过此种合作关系强化学校其他部门基层思维,以学生为中心,为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也使辅导员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历练达到提高自身协同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