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评价机制探索
——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2022-03-23吴溁聂尧
吴 溁 聂 尧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
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实施了两轮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侧重专业性和应用型的一类研究生,自2009年至今的十余年间,其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从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巨大转变。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106.2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录取65.7万人,占比61.9%。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位已成为主体[1]。数量的快速增加急需质量的同步提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也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俨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坚定走应用学术研究的道路,坚持按照“从实践问题出发,依托成熟理论,开展实践研究,探究实践学问,追求实践结果”的指导方针来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系统与流程,力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彰显应用学术性的特质[2]。
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始终遵循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多年来持续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评价路径,希望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实现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目标。
一、案例实践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课程体系、育人平台、论文评价、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总结了实践效果。
1.构建课程思政培养体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全面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学位课,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期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对于实验方案设计及应用课程,主讲老师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通过多软件实操和多维度讲解,提升了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具体案例讲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创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提升专业学位培养水平
近年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平台,通过积极拓展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的规模、提升江苏省产业教授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水平。目前学院已选聘129名校外第二导师,与校内导师比例接近1∶1;20余家合作企业被选聘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近3年新增2名江苏省产业教授。通过联合建设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创新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扩增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的规模,创新了“外部协作开发、内部知识共享”的协同育人方式,扩大了人才培养资源;通过持续选聘江苏省产业教授,拓宽了专业深度和广度,深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教融合培养。
3.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多措并举优化论文评价机制。着重抓4个关键环节:第一,提高毕业要求。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制定了《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毕业要求高于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第二,严抓开题环节。制定了研究生开题管理办法,要求硕士开题不少于三位专家(副教授以上)进行评议,开题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学院对开题报告实行严格审核制度,开题报告保持一定的淘汰率。第三,执行学校抽盲审制度。对于研究生申请答辩的所有毕业论文,由学校研究生院抽查送到外校进行“双盲审”评阅,通过者方可进入答辩程序。若研究生论文外审和省抽审中出现不合格者,则视不合格数量多少,启动对导师的追责机制,包括导师减招、停招。第四,严格执行格式预审查环节,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4.提升社会产业服务水平,引领轻工生物技术发展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整合产学研用创新要素,引领了轻工生物技术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百企千司聚江南”行动计划,成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理事会,建立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和酿造食品等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创建“点、线、面、体”技术转移新模式,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新增千万级企业合作项目15项,为我国淀粉加工用酶、柠檬酸、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生产技术全球领先和传统酿造产业技术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我国工业酶和生物催化转化方面存在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应用属性差、原料利用率和催化效率低等问题,发明了高效合成快速分泌的酶制备共性技术,建立了基于工业酶的生物催化转化体系及过程调控策略,实现了异淀粉酶、葡萄糖基转移酶、脂肪酶等的工业化生产,淀粉原料高效转化、环糊精高效制备以及高值精细化学品的高选择性高效合成。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8项;在Nat Commun、PNAS、JACS、ACS Catal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5部;成果在湖南汇升、山东鲁洲、武汉新华扬等8家企业应用,新增产值70余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通过案例实践探索,发现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现实性挑战,包括专业实践不够深入、实践考核不够客观、成果评价综合性不够等问题。
1.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专业实践不够深入
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趋同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3]。专业实践作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纳入培养的必修环节。但多数高校主观上对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专业实践形式流于表面,实践内容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也缺乏职业指导性。过短的专业实践效果不佳,研究生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和应用水平,企业亦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安排,不能实现协同解决技术或专业难题的模板目标;实践内容未依托研究生课题进行拓展和深入,企业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的培养计划。
2.产教融合有待完善,实践考核不够客观
专业实践考核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占据整个培养体系32学分中的6学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环节旨在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使之具备在企业从事工程专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因此对该环节的考核也颇为重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产教融合资源出现失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目前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大多数来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未及时有效地参与实践环节的考核,因此考核结果缺乏相应的客观意义和指导价值。目前急需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由校内校外导师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表现和具体情况,共同做出综合评价,发现专业实践考核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完善学生实践方法、思维方式,有效实现培育并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
3.培养目标有待明确,成果评价综合性不够
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来说,其申请学位时需要满足所申请学校的学位标准的要求。而目前多数高校未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需满足的要求,大多为主观表述“达到本专业领域要求”,这也许是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略逊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心理考量,也许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如何客观综合地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需经过2~3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理应根据不同领域和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学位标准条件,以充分发挥出答辩环节的功能和价值。答辩环节也需要突破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组织构成,答辩委员会应有来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企业的专家导师,通过发挥校内校外专家合力,协同评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水平,构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三、改革举措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工科专业实际和案例实践成效,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探索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实践行之有效的举措,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以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建设性举措。
1.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完备稳健的培养体系
建立“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创新实践、注重学科交叉”的培养理念。一是优化培养体系。高校虽有模拟企业生产的中试车间,但其效能和产出均有差异,为切实发挥专业实践的功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入驻企业完成整体的实践环节,相当于提前进入技术人员工作模式。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应积极采取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更注重实践和应用[4]。增设工程伦理、实验方案设计及应用等普及性课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学生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做好妥善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开设产业教授课程培养环节,强化研究生的产业现状认知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规范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要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环节,并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校内导师共同制订并在研究生信息系统中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经校内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若进入企业实习,需与企业签署相关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及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大力推动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增加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全面综合地研习企业运营的实际技术和难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强化专业实践考核,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一是优化专业实践考核方式。考核由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完成,在制定详细的考核比例的基础上,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考核占比,通过客观综合的考核评价,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成绩和情况,为研究生阶段后期的继续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二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感。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期间的技术研发成果,若获得相应成效,则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绩效分配考量范围内,使之享受一定权益,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育人。三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设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选聘产业教授、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参与融合育人的规模。
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一是完善研究成果评价方式。构建多元综合的成果要求,包括但不局限于科技论文、授权专利、竞赛获奖等,强化应用实践能力考核导向,明显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关键看成果是否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是否对应了国家战略需求、是否攻关了精坚技术难题;创建灵活机动的评价机制,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有突出贡献,其申请学位的评价方式应不仅限于上述几种,可交由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判其成果是否符合学位要求。二是完善答辩评审组织。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5位答辩评审专家均可来源于高校内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5位评审专家应至少包含1名校外专家(一般来源于校外第二导师专家库),校外专家拥有企业实际经验,可以从企业角度客观评判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和对专业技术领域的贡献,侧面反馈企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满意度。
四、结语
国家“双一流”建设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5]。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通过持续研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了良好的反馈机制,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规模显著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学术精英和行业中坚力量不断涌现、研究生国际视野得到拓展、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不断积聚、专业学科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社会美誉度和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显著提升。希望通过持续研究,进一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期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和质量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