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现状、问题和建议
2022-03-23何岸
何 岸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努力。教育在“双碳”建设中要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深入分析天津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就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模式。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向公民所提供的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就是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全面纳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层次,贯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领域,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培养胸怀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发挥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教育行业的应有贡献。
2.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为天津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情况。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针对天津大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和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等情况,通过开展专题座谈、进行实地访谈、搜集相关学校工作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绿色低碳主题教育活动、绿色校园建设等情况。整理天津学校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和资料,对近年来大中小幼学校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剖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基本现状
1.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近年来,天津市出台了多个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2012年9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要求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高校和中专学校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2013年10月,天津市教委出台《建设美丽校园服务美丽天津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注重低碳环保,建设绿色校园、节约型校园,着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2017年9月,天津市教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打造生态文明校园,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门人才。2020年7月,天津市教委印发《2020—2021学年度天津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要求重点做好垃圾分类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工作,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2021年9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要求教育部门、学校将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意识。
2.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学科
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都在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特色学科建设。天津工业大学的新型分离材料与绿色能源化工学科群,天津理工大学的5G+智慧能源互联网、先进动力电池与储能技术学科群,天津城建大学的绿色低碳建材新技术学科群,均入选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目前,天津市共有9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8所高校开设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5所高校开设了资源循环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天津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成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理工大学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开设绿色低碳发展课程
天津高校开设了生态环境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天津城建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城市生态学、生命科学概论等公共选修课,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评价与规划、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必修课。天津高职院校全面开设了安全与环保通识教育课程,还开设了新能源导论、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等选修课,在环境保护类专业开设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水污染治理与监测等必修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中融入了生态环保教育内容。此外,教育部门注重在中小学学科课程中渗透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内容,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科学等课程的课程标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环保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天津中小学开设了发现与探索等地方课程,其中专门设计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绿色环保教育内容。2020年9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出版《生态文明教育》(小学版、中学版),引导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培育生态文明素养,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良好行为习惯。
4.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2017年8月,天津组织开展“生态文明你我行动——同上生态文明教育课”活动,全市有1300所中小学100余万学生参加了生态文明教育在线公开课。近年来,天津积极创建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市级青少年校外科普基地、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母亲河” “我是小小环保局长”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环保征文、绿色承诺、捡拾白色垃圾、垃圾分类、植树护绿等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树立绿色理念,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天津部分高校还成立了多个生态环保类学生社团,如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协会、天津大学北洋环保协会、天津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保护协会、天津职业大学南极冰社团等,举办了天津市大学生环境学科创新与实践能力邀请赛、天津市大学生“绿色办会”环保创意大赛。此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专门设置了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赛项。
5.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科研平台
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成立了天津高校首家“双碳”研究机构——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大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天津创建了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轻工清洁技术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与绿色低碳相关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海洋化工技术工程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此外,还建成了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专门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的社科类研究平台。
6.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市属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投入专项资金,绿化美化校园,建成了一批宜教宜学宜居的人文生态校园。天津市教委与市环保局联合开展“绿色学校”评选活动,推出了300余所市级“绿色学校”,创建了30余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0所学校获全国中小学“国际生态学校”荣誉称号。天津市各学校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探索。如天津市南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环保水帘纱窗、路灯节能系统等实践研究;天津市新华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人造腐叶土、洗车水循环的实践探索;天津市津华中学组织学生开展落叶培养食物菌试验,设计了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五环立交桥和未来停车场模型;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举办“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主题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绿色低碳意识。
但是,面对“双碳”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天津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加快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脚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全覆盖,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天津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对全市学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进行系统化设计,明确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师资培养及评价方式等,为学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提供实施依据和参考细则。做好中小学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高校必修选修课程、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工作,探索建立具有天津特色、梯次衔接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已有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段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独设课程、各学科渗透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内容,确保各学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横向配合,加快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体系。
2.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进中小学幼儿园课堂
幼儿园应该设计更多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主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加强中小学相关课程中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内容要求,促进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制定中小学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专家编写中小学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地方教材和读本,鼓励各区、各学校编写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校本教材,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推广开设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强学科渗透,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渗透教育方案,明确渗透内容、渗透方式,将学科教学与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节能减排降耗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个学段,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意识和习惯。
3.开展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实践活动
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环节,开展“双碳”知识进中小学科普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教育课、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基础知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土地、水源、粮食等资源保护教育。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高校思政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种绿色低碳发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其创作各种形式的环境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校园群团组织、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加强学校生态环保类社团建设。教育、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协作,积极推进中小学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和绿色低碳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体验式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绿色低碳意识,提升绿色低碳素养,培养良好的绿色低碳行为习惯。
4.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专门人才培养水平
落实教育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双碳”领域紧缺人才。对接“1+3+4”产业体系,实施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和汽车、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建立绿色低碳领域“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新模式,遴选建设一批与天津绿色低碳发展对接紧密的特色学科群。围绕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产业领域,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试点建设新能源、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新兴学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共同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联盟,共同设立“双碳”人才培养项目,探索新型“双碳”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双碳”专业创新人才,在绿色低碳发展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培训、社会宣传教育及国际教育合作中,发挥引领和组织作用。
5.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
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加强节能降碳、碳排放监测和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推进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高校攻克低成本智能电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冶炼、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农业减排固碳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双碳”相关学科领域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快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鼓励重点开展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等方面创新实用新技术研究。鼓励高校联合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实用新技术研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6.提升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专业素养水平
将低碳绿色相关课程作为师范生必修课,提升师范生绿色低碳发展专业水平。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培训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各类教师开展培训,普及“双碳”知识,宣讲政策要点,深化教师对绿色低碳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工作的干部教师应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本领。将绿色低碳教育作为校长办学治校的重要考核指标。加强高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校绿色低碳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才,打造一支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公益力量。支持环保、农业、国土、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聘请行业专家到校任教,建立一支大中小学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7.建设绿色低碳校园
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中,体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循环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打造绿色学校和生态学校。加强校园能源管理,倡导节水节能,新校区建设采用节能产品,推进节能减排。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坚决制止学校食堂餐饮浪费。全面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在学校等场所设置回收交投点,规范校园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储存工作。开展校园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宣传倡导广泛推广简约适度、绿色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丰富校园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活动形式,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常态化绿色低碳宣传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绿色低碳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