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视域下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艺术团建设探微
2022-03-23王衍盈
王衍盈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续出台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均以“五育并举”思想作为其内容核心价值观,可见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美育作为“五育”中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高校美育,作为在校学生学历综合教育的关键一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需强化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从政策上看,《意见》旨在通过普及高校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美育水平。但美育与艺术教育本不是一个概念。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完人的教育,通过陶养人的情感,进而影响人的意志与行为。即通过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去塑造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树立美的理想。艺术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同美育的确十分相像,但鉴于美育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不能只通过单一艺术课程学习或简单艺术技能训练,便可达到所谓以美育人的效果。美育应该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且受到环境、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但是单靠艺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校园美育还需要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陶养。
笔者认为,高校美育应当以通识公共艺术课程为突破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赏析能力。通过开设各艺术学科门类的技能选修课,形成多元艺术课程体系,丰富学校美育课程设置,同时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立足学生兴趣,在有效提升其艺术素养之余,针对性建设学生艺术团队。通过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使得美化校园环境进入实践层面。此外,定期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展演,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培养一种爱好,练就一门特长,促使其在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能以“艺”相伴,与“美”相随。
一、深化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通识美育课程的建设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美育课程课时。自2019年《意见》出台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陆续在校内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多为选修,课时少,学分有限,因而并不受学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投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却忽视了艺术背后的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由于艺术门类众多,知识系统庞大,内容抽象,教师受限于课时,教授过程多为各门类艺术知识的归纳梳理,对艺术美的感受、实践则少有谈起。作为高校提升美育素养的一大抓手,公共艺术课程的架构应合理安排,进入到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规划中。细分为与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相关的理论类、赏析类子课程。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置不同种类的美育课程,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应用性。
其次,公共艺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侧重情感体验和审美原则,运用BOPPPS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增强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感参与度。除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时事热点作为课程导入外,应将教学重点放到“前测—参与式学习”之中。课前可运用超星、问卷星等新型教辅工具发布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中发布难度适宜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艺术探索。在合作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探究中鉴赏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在讨论、思考中,培养思辨能力;在头脑风暴中,收获创新灵感。但过程中教师切忌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哈姆雷特的千人千面已充分说明艺术本无标准答案,艺术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其表达。
最后,现今高校学生都是“Z世代”,是伴随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电脑、手机、软件、网络运用娴熟,获取知识讯息来源、渠道多样,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更强。面对多元文化冲击,若学生没有坚定的文化信仰、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时,容易受到功利主义、行为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走入审美误区。作为一门面向全院开设的艺术类公共课程,应加强引导,旨在全面提升美育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抵制低俗,塑造高雅。
二、开设多元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相较于知识化为主的智能教育,艺术教育有其独特属性:不拘泥于严格逻辑,不追求标准答案,给予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用艺术的手法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天马行空地表达出来。可见,仅靠艺术鉴赏课程是无法达到既定的美育目标的。学校应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围绕公共艺术课程,开设若干艺术技能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提升其艺术实践能力。且艺术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从欣赏到学习、从兴趣到特长、从理论到实践,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科目、学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训练。
(一)培养学生基础艺术素养
高校学生可自主掌控的课余时间增多,时间相对自由。一份针对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中四千多名大学生平均上课时间为27.97 小时/周,课外学习时间为20.22 小时/周,上网时间为18.94 小 时/周。可见,高校学生除学习外,每周有大量时间可供其自由支配。若将这些时间合理利用于艺术活动、人文知识学习,其综合素养将会得到大幅提高。
团学组织是校园育人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凝结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组织。笔者针对学生艺术社团(艺术团)的相关问题对学生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半数的同学由于缺少艺术基础,而对加入学生艺术社团(艺术团)持观望态度,这无疑不利于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为此,开设艺术基础素养课程,提高学生艺术基础势在必行。开设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素养课,让学生认识五线谱,了解音高的概念,增强音乐感知力与想象力,扩大音乐教育的审美内涵,激发相应的音乐行为力量,并应用于生活中。读懂乐谱,唱准音律,与乐相伴。同时,也能为其加入并壮大学生艺术社团(艺术团)、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艺术技能
近年来,高校美育活动层出不穷,如举办“校园十大歌手”“舞蹈大赛”“演讲比赛”等,并逐渐形成为学校常规美育工作,对培养发展学生兴趣、丰富校园文化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真正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活动影响范围不大。相较而言,高校艺术团群众性强、参与度高、影响力广。通过开设各艺术专业实践选修课,如音乐技能类课程:《声乐训练》《小提琴训练》《铜管合奏》《长笛训练》等,培养学生艺术兴趣,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艺术团队,将艺术团训练、表演等纳入课程中,营造团学氛围。
一方面,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艺术素养、技能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小部分学生有过学习经历,但也多是迫于考级、考证的压力,缺乏对艺术美的感知感受。伴随艺术团的建设与成长,学生的艺术技能、审美素养也将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可以说这是校园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并真正促进美育的开展。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艺术技能课程,吸引学生参与到艺术学习活动中。学生进行艺术学习之余,还可以丰富知识架构、开拓新视野、开发新思维,并提升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三、科学打造学生艺术团,丰富学生艺术生活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学生艺术团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园艺术资源,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而且艺术团可以深入学生当中,以艺术之美陶冶情操,培育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完美人格。
(一)寓德于美,为美赋德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学生将艺术爱好等同于美育,认为参加艺术团、培养艺术爱好就可提高自身审美素养,实则不然。其一,仅靠兴趣爱好,是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还需要规范学习、训练。其二,目前普通高校艺术团,多是由若干重要的具有艺术性质的社团组合而成,由团委某一教师作为艺术团指导老师,而艺术团的日常管理、排练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受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美育发展程度不均衡、自身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学生美育水平、审美判断力不一。流媒体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即可接收各式各样的资讯,其中一定有一些格调不高的音乐、小说,以及逐渐变味的流行文化。这时若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容易盲目追求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自以为的潮流风尚,这跟高校美育的目标完全大相径庭。
因而,为各艺术团设立专门的艺术指导教师势在必行。通过开设多元选修课的形式建立学生艺术团,不仅整合了学校艺术资源,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专业优势,培养提升学生艺术技能,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指导、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编排、打磨、凝练精品节目,引领学生品味高雅,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通过艺术技能训练、艺术实践丰腴学生课余生活,让艺术美浸润心灵,以培养情趣高雅、谈吐儒雅、文辞典雅、举止文雅、行为优雅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美之艺,大美之心
相较专业院校而言,普通高校艺术团学生需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学习相关艺术的专业知识,并进行训练,以提升其艺术技能。像音乐类艺术团的学生,普遍乐理、视唱练耳基础薄弱,且对声乐、器乐学科教学中“呼吸”“共鸣”“腔体”“手型”“嘴型”“气息”“运弓”等概念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浅显层面,只有大量练习后方可实现对音准、节奏、音色的控制。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旅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刻苦精神。
同时学生艺术团训练,特别是器乐团,受制于自身编制和各乐器特点,更加讲究团队协作。滴水不成海,孤木难成舟,学生在合奏中锻炼技能、提升能力,学会融入、配合,在磨合中学会团队协作,在统一中展现个性、谋求发展。
此外,高校应制定相关制度、措施,激励学生参与艺术团活动。如对长期坚持训练的学生颁发艺术团聘书,给予优秀团员一定的实践分奖励,将艺术素质拓展内容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纳入档案袋,让学生重视艺术学习、训练。
(三)大美之行,服务校园,服务社会
艺术贵在践行。艺术教育、艺术团的教学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实践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实践形式可以有很多,包括校内的演奏能力考察、艺术观摩、文艺汇演,校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社会的公益演出、专场音乐会等等。“艺”随心动,通过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艺术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学习刻苦、团结、奋进的美好品质,让艺术活动不再流于形式,让美育、艺术教育真正地受益于广大学生。
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以艺术作为突破点,旨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但与智能教育不同的是,艺术需要无尽的创造与想象,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作品鉴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突破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挖掘其艺术兴趣点。尔后通过开设各门类艺术实践选修课,培养其艺术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艺术团。在专业教师引领下,利用其社会资源,搭建校内外艺术实践平台,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艺术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