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AAO 工艺在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2022-03-23陶冶
陶冶
(辽宁省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沈阳 110161)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污水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小城镇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建设规模小于1.0×104t/d 的小型污水处理厂为主[1]。城镇小型污水处理厂数量多、地域分布广[2],污水处理厂之间进水水质差异性大[3],处理工艺选择的合理性关系着污水处理厂能否稳定运行。
多模式AAO 工艺通过管道或渠道为缺氧和厌氧池预留入口,并在入口设置分配堰门,即可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要求在生化池内实现传统AAO、倒置AAO、分点进水AAO、改良AAO 等多种运行模式的变换,工艺适应性较强[4,5]。本文以北方某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工艺流程,并分析了其处理效果,以期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及运行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工程规划的服务区域总面积约为5.0km2,现排水量约为0.77×104t/d,以生活污水为主。本项目设计总规模为2.0×104t/d,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规模为1.0×104t/d,同时预留二期扩建用地。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 标准,具体进、出水水质见表1。
表1 设计进、出水水质(单位:mg/L)
2 工程方案
2.1 工艺选择
2.1.1 预处理工艺
本工程预处理设施主要包括粗、细格栅和沉砂池。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雨污混接、管网破损、地下水入渗等原因,普遍存在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然而活性污泥中的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过程都要求有足够的碳源,工程中常采用取消初沉池的设计方案来提高进水中的碳源浓度[6],因此本项目不设置初沉池。
2.1.2 生化处理工艺
该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主要为生活污水,可生化性较好,但是由于工程建设规模小,因此抗冲击能力有限。为了使污水处理厂能够充分适应水质的大幅度变化,二级处理工艺采用多模式AAO 工艺。根据周边城镇污水处理厂多年进、出水水质监测数据及运行经验,采用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以保证生物脱氮效果。
2.1.3 深度处理工艺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TP、SS 和粪大肠杆菌等指标不能稳定达到设计水质标准,需要继续进行深度处理。综合考虑工程投资、水质特性、用地条件和运行维护等因素,深度处理工艺方案采用混合絮凝+活性砂过滤组合工艺,采用PAC(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和化学除磷剂。消毒过程采用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紫外线消毒工艺。
2.1.4 除臭工艺
除臭设计主要用于处理粗格栅间、进水泵房集水池、细格栅间以及污泥脱水机房等处的臭气。由于污水处理厂周围十分空旷,卫生防护距离内无任何构筑物和敏感点,因此工艺选用植物提取液喷淋除臭。植物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与恶臭物质发生加成、氧化还原、中和、缩合等反应,最终将其转化成无味、无毒的物质[7]。
2.2 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段构筑物按照远期2.0×104t/d的规模设计建设,设备按照一期工程1.0×104t/d 的规模安装,以便于污水处理厂近、远期的结合和发展。生化池、混合絮凝池和活性砂滤池的构筑物均分为2个序列,每个序列的处理能力为0.5×104t/d,可独立运转。剩余污泥经过脱水后含水率可降至80%以下,最终外运处理。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见下图。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2.3 主要设备及构筑物
2.3.1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
新建粗格栅间及污水提升泵房1 座,地下式钢砼结构,平面尺寸(L×B)为11.0m×5.3m。粗格栅间设计配套回转式格栅2 台,粗格栅机栅条间隙为20mm,设计过栅流速为0.6m/s。
污水提升泵房内集水池的尺寸(L×B×H)为8.4m×4.5m×9.7m,集水池用于均衡污水的水质水量。集水池内设计提升泵4 台,旱季2 用2 备,雨季4 台全开。单台提升泵流量为330m3/h、扬程为13m。
2.3.2 细格栅间
新建细格栅间1 座,高架式钢砼结构,尺寸(L×B×H)为1.6m×16.8m×1.1m。细格栅间内设计过水渠2 道,每道过水渠安装回转式格栅1 台。细格栅机栅条间隙为4.0mm,设计过栅流速为0.8m/s。
2.3.3 旋流沉砂池
新建旋流沉砂池2 座,单座沉砂池体直径为3.05m,地上式钢砼结构(加盖)。旋流沉砂池设计配套罗茨鼓风机2 台,1 用1 备,单台鼓风机风量为1.43m3/min、风压为49kPa。
2.3.4 多模式AAO 生化池
新建多模式AAO生化池1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生化池分为两个系列,单个系列尺寸(L×B×H)为25m×30m×6.0m。每个系列通过设置隔墙分为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其中预缺氧区容积为125m3、厌氧区容积为250m3、缺氧区容积为889m3、好氧区容积为2640m3。
生化池的每个系列均设置独立的进水渠道和混合液配水渠。进水渠道和混合液配水渠在预缺氧区、厌氧区和缺氧区设置多个进水点,每个进水点配置可调节堰门,根据进水水质情况合理分配进水量。
生化池设计污泥负荷为0.09kgBOD5/(kgMLSS·d),污泥龄为16d,水力停留时间为15.6h。生化池好氧区末端安装内回流泵4 台(每个系列2 台),单台流量为250m3/h、扬程为1.2m。
2.3.5 二沉池
新建二沉池2 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用于泥水分离。二沉池为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池体直径为20m,设计表面负荷为1.05m3/(m2·h)。
新建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房1 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直径为11m、高度为6m。安装回流污泥泵4 台,单台流量为125m3/h、扬程为4.0m;剩余污泥泵2 台,单台流量为37.5m3/h、扬程为10m。
2.3.6 混合絮凝池
新建混合絮凝池1 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混凝沉淀池分为混合池和絮凝池,混合池和絮凝池各分为两格。每格混合池尺寸(L×B×H)为1.1m×1.1m×4.55m,设计混合时间为30s。每格絮凝池尺寸(L×B×H)为2.45m×2.45m×5.15m,设计反应时间为4.93min。
2.3.7 活性砂滤池
新建活性砂滤池1 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滤池分为两格,每格尺寸(L×B×H)为7.35m×4.9m×6.5m。活性砂滤池内共安装过滤器12 套,过滤器采用石英砂为滤料,砂床高度为2.0m,设计平均滤速为5.8m/h。
2.3.8 紫外消毒池
新建紫外消毒间1 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平面尺寸(L×B)为11.65×15.85m。消毒间内设置消毒渠道1 条,尺寸(L×B×H)为2.4m×0.2m×1.85m。
紫外消毒模块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和24 根紫外灯管。自动控制系统由UV 传感器、流量计和PLC 组成。系统根据UV 传感器和流量计的信号计算所需的紫外消毒剂量,并通过PLC 装置控制紫外灯管。
2.3.9 配套建筑
鼓风机房:地上式框架结构,平面尺寸(L×B)为11.2m×7.7m。选用3 台罗茨鼓风机,2 用1 备,变频运行。单台风量为32.5m3/h、风压为0.062MPa,配套电机功率为187kW。
加药间:地上式框架结构,平面尺寸(L×B)为10.0m×5.0m。安装用于投加PAC 的计量泵2 台(1用1 备),设计最大投加量为40mg/L;用于投加乙酸钠的计量泵2 台(1 用1 备),设计最大投加量为70mg/L。
污泥脱水间:地上式框架结构,平面尺寸(L×B)为19.4m×7.7m(含污泥堆棚间)。本工程设计脱水污泥量为247m3/d,选用带式压滤机1 台,处理能力为20—35m3/h,聚丙烯酰胺(PAM)加药量为3—5g/kgDS。
3 运行效果分析
工程自建成投产后,至今可满负荷运行,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 标准。2020 年的实际进、出水情况见表2。
由表2 可知,进水CODCr、BOD5浓度远低于设计进水水质,进水BOD5/TN 仅为1.05—2.51,碳源明显不足。另外,进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各月平均浓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其中4—5 月进水氮、磷平均浓度超出设计水质。
表2 2020 年实际进、出水水质情况(单位:mg/L)
为了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避免过高的运行费用,污水处理厂在汛期进水碳氮比较低的月份(7—8 月)采用倒置AAO 模式运行,运行工况为内回流比200%、污泥回流比100%、污泥浓度3500—4000mg/L;在冬季碳氮比较低的月份(2 月和11 月)则将污泥回流比降低至50%,并将污泥浓度提高至5000mg/L 以上,使系统适应低温运行环境;在其他月份,污水处理厂主要以传统AAO 模式运行,运行工况为内回流比100%、污泥回流比50%、污泥浓度3000—4000mg/L,以此降低电耗并兼顾生物除磷效果。
4 技术经济指标
经测算,本工程总投资约为4900 万元,其中工程费用约为3640 万元。处理量折算后单位总成本为1.47 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98 元/m3,运行电耗约为0.33kW·h/m3,工程运行费用及能耗较低。
5 结语
本工程采用多模式AAO+混合絮凝+活性砂过滤+紫外线消毒的主体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 标准,直接处理成本为0.98 元/m3,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多模式AAO 工艺通过调整进水点和回流点的组合,能够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灵活切换,对水质变化适应性强,运行稳定可靠,为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方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