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保温”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E、NE的影响研究

2022-03-23刘书丽张卫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体温

刘书丽 张卫杰

(周口豫东医院护理部 周口 461300)

在骨科临床科室,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损伤、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且多见于老年人群。临床上表现为疼痛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外科手术方案,而手术实践中因大面积术野裸露、大量麻醉药物应用、多应激源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而引发凝血机制障碍,加剧创伤应激刺激[1]。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以人工膝髋关节替代受损关节,以减轻患肢疼痛引起的疼痛,但是,由于患者年龄相对较大,患者的耐药性会降低,免疫功能会减弱,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手术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于我院行THR治疗的9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体化保温”干预方案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护理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纳入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临床症状,并都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术;脊髓无畸形且无禁忌症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无家族遗传疾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治疗,患者的所有家属均已得到通知,并与我院签署了协议。样本量90例,病例入院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确定病例样本后,予以患者随机顺序编号,根据编号结果将其分为C组和C+Y组各45例。再于统计学软件上予以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处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Y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THR治疗,手术护理中:C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生理护理、健康事项交代、手术相关护理配合、康复指导等。

C+Y组45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实施“一体化保温”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加强生理储备:生理储备功能是保障机体更好应对内外环境应激刺激的基础条件,临床护理中于手术开展前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通过营养水平的监测,提供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和饮食指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指导患者提高睡眠质量,维持正常的循环代谢功能。通过上述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促进患者提高生理功能,减轻麻醉、创伤、炎症等应激源对交感神经兴奋的激活程度,预防低体温[2]。(2)手术室保温:在麻醉和消毒期间,将室温调整到25℃~28℃。手术后,将室温设置为22℃~25℃。(3)呼吸机加温:为患者提供加热型呼吸机,气管内管与湿热交换器相连,保持呼吸道内温度和湿度恒定,减少呼吸道内的散热。(4)液体加温:THR属大型关节重建术,手术耗时长、创伤大,术中患者需输入大量的液体,包括冲洗液、药液、麻醉剂及冷藏血制品等,而过低的液体温度易对患者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是诱发低体温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温护理中,通过恒温加热器、恒温箱或血液制品加热器等加热设备将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热至37℃,可防止低温和低体温。液体加热输入的方法可以使用压力气体加热器、保湿加热过滤器等。对于休克和低温的外科患者,可以使用加热器加压并快速注入37℃液体,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避免因低血容量休克而死亡,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和血浆替代品)不能加热[3]。(5)局部保暖:THR术中患者身体暴露面积大、散热快,术中可在病床上铺加热循环水毯或电温毯,通过加热达到暖床的目的;同时可采用充气式加温毯于患者身体裸露部位覆盖,让其身体尽量少接触冷空气,以减少机体散热。(6)病房调适:于患者手术结束回病房前30min,对病房环境进行预热,保证其温度不低于24℃,湿度在40%~60%之间[4]。同时,根据季节特点,随时添置衣物;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稳定情绪,控制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预防低体温。

1.3 观察指标

1.3.1凝血功能

于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min,分别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5]。

1.3.2应激反应

于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min,分别检测应激反应指标:血清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

术前C组和C+Y组患者TT、PT、F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C+Y组患者TT、PT、FIB均低于C组(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Y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应激反应

术前C组和C+Y组患者血清E、NE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C+Y组患者血清E、NE均低于C组(P<0.05),见表2。

表3 C组和C+Y组患者血清E、NE指标比较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因骨折和骨关节炎而进行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膝关节置换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心肺储备能力差导致对麻醉耐受性低,这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多数老年患者在使用麻醉药品后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预后不良。同时,部分老年患者自身免疫性差,术中对麻醉要求高,由于不合理的药物和不恰当的麻醉方法,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6]。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适应症为:(1)髋臼严重破坏或明显退变,疼痛严重,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2)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强直,病变稳定,但膝关节活动良好;(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严重变形、塌陷及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和髋关节融合术失败;(5)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随着现代外科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体征监测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高达70%,而低体温会导致术后寒战、凝血功能紊乱、麻醉苏醒延迟,并增加术后感染、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总结经验,寻求更新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的一种手术,能有效治疗髋关节病,改变和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加强手术低体温的预防已成为外科手术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

“一体化保温”干预旨在以降低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切入点,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兼具科学性、全面性与针对性,以围术期手术进程(术前、术中、术后)为纵轴,以各进程中所开展的护理决策为横轴,结合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低体温的多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性前馈控制,并将分散的、盲目的护理措施予以统筹组织,可以结合患者实际身体状况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式,能同时促进疾病的治疗与后续护理,实现手术各环节的低体温预防,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而言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中,C组、C+Y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一体化保温”护理。常规护理方式比较统一,缺乏针对性,将不同的病情患者进行了统一管理,对于患者的差异性未考虑齐全,较为机械化,不能有效的实现护理目的。“一体化保温”护理中,术前护理以加强患者生理储备功能为主,据“冷生理效应”相关理论报道显示,人体具有抗低温代偿能力,而通过对机体生理储备功能的提高,可促使机体更好的自动启动低温补偿系统,从而有效预防低体温,并减少低温对人体的损害[9]。因此,术前生理储备功能提高护理,可有效增强机体抗低温代偿能力,提高患者应对手术应激刺激的能力,预防低体温。术中护理以保暖、加温护理干预为主,在NICE发布的有关预防和管理手术患者体温过低的指南中指出,建议采用通过液体加热器来管理静脉输液,以减少低温液体对机体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刺激。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局部加温、保暖设备主要包括加热毯及空气加温设备,虽各自的加温原理不同,但均可通过接触体表的方式传递热量,可有效促进机体体温升高,减少机体散热。术后护理以病房温湿度调适为主,可加强患者保暖[10]。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性、路径化、整体性低体温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实施,改变传统“零散性”的护理服务的模式,明确护理目标,赋予护理职能,强调主动控制、全面预防在低体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低体温易降低凝血酶的相关活性,是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且低体温的发生与手术应激刺激反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C组和C+Y组患者TT、PT、F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C+Y组患者TT、PT、FIB均低于C组(P<0.05);术前C组和C+Y组患者血清E、NE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C+Y组患者血清E、NE均低于C组(P<0.05),即于THR手术护理中通过“一体化保温”干预能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低体温,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减轻手术应激刺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于THR手术护理中通过“一体化保温”干预能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低体温,预防凝血功能异常,促进患者康复效率,保证患者体温稳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