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位心脏保护对CCU急性左心衰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2-03-23马翠云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衰心血管心功能

马翠云 王 丽 赵 康 谢 芳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濮阳 457400)

急性左心衰(ALVF)是在心肌缺血缺氧、心脏前后负荷过重及心肌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组以心功能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常见急症。其病情是指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导致心肌收缩力突然降低或者心脏负荷明显增加,致使患者的心排血量迅速下降,而肺循环突然急剧上升的综合症状,而发生病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有过劳后的呼吸困难或者有晚上阵发性的呼吸困难的过往病史,也或许是患者有高血压、肺炎、过度输液等因素。临床上,随患者病情的进展,炎症反应、低氧血症、呼吸功能障碍等对机体循环、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成为诱发患者心血管损伤及危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我院CCU收治的80例ALVF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方位心功能保护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护理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CCU收治的80例ALVF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予以患者编号、随机分组后,将其分为C组和C+X组各40例。最后对C组、C+X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呈一致性(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X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1.2 方法

C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持续监测、监护仪器设备及相关管路管理、基础生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等。

C+X组4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多方位心脏保护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血糖、血脂及血压调控。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均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高危因素[1],临床护理中,加强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的有效监测,在收集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及用药史的基础上,结合监测数据和医生医嘱,给予患者降糖、降脂及降压药物干预。同时,在饮食护理中,以“低脂、低糖、低盐、高钙”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营养供给的基础上防止不良饮食引发的血糖、血脂升高。(2)减少心源性应激刺激。部分ALVF患者因循环代谢功能障碍,容易出现低体温而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加剧心血管损伤。临床护理中,通过加强CCU病房环境护理、合理设置病房温湿度、加强患者保暖、应用输液加温仪等综合护理措施的干预,以促进患者体温的稳定,保护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同时,合理调整各监护仪的报警声量,减少噪音刺激,提高患者睡眠休息质量,改善血管应激状态。(3)减轻心脏负荷。在保证各监护仪器功能正常及治疗仪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患者床头抬高约30°,促使其处于半卧位状态,在血液重力作用下减轻心脏血液回流压力,从而利于减轻心脏前负荷[1]。同时,利尿作为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者应用利尿剂的基础上准确记录患者每日尿量,根据其水平判断利尿效果,为利尿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而针对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加强患者电解质的监测和乳酸变化的监测,防止电解质紊乱及乳酸升高而加重心脏负荷。(4)积极预防心血管相关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房颤、早搏等均是ALVF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相关并发症,临床护理中结合患者病情、既往病例护理经验和各类型并发症的前兆征象,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以积极预防各并发症的发生[2]。(5)行为护理,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者要及时纠正其消极态度,告知其不规律服药的危险性,为每位患者病房内醒目位置贴置定时服药提醒标语,并发放服药卡片,将服药时间、剂量、注意事项等标注清楚,也可以通过查房提醒等方式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1.3 观察指标

1.3.1心功能

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分别检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和每博量(SV)。

1.3.2预后

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预后不良(心功能改善1级或无变化,甚至升高)及死亡3种,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预后[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功能

护理前两组LVEF、CI、S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C+X组患者LVEF、CI、SV均高于C组(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X组患者LVEF、CI、SV比较

2.2 预后

C+X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2.50%,高于C组的45.00%(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X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n(%)]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晚期和严重阶段,患者心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使心脏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心衰与慢性心衰,其中急性心衰是由于指急性心肌损伤或心脏负荷加重,导致肺循环充血、急性肺充血、肺水肿的临床综合征,伴有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是最常见的。急性左心衰的体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体征:活动后呼吸困难、发绀、黄疸、颧骨潮红、脉压下降、动脉收缩压下降、重症患者脉搏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的特点是四肢苍白、寒冷、手指和脚趾发绀、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的其他症状。心脏体征:通常为左心室增大。在急性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性心动过速、瓣膜或肌腱断裂时,心力衰竭发生在心脏增大之前;可听到舒张早期舞动节律(S3舞动节律),P2过度活跃,左心室功能改善后P2变弱。在心尖可听到收缩期杂音(由左心室增大引起的相对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功能代偿性恢复后杂音常减弱或消失;交替脉冲最常见于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引起的心力衰竭,如高血压、主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和扩张型心肌病。偶尔会有交变电脉冲。肺征象:肺底部湿罗音是左心衰肺的主要征象。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双肺湿罗音较多,可听到喘息和干罗音。急性肺水肿时,两肺都有湿罗音、喘息和呼噜声。间质性肺水肿时,肺部无干湿罗音,只有呼吸音减弱。约1/4的左心衰患者出现胸腔积液。临床上,ALVF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2021 AHA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及时适当转诊指南》中强调,应以患者心功能预后为重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心脏提供足够的力量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使心脏逐渐恢复至正常大小,从而实现心衰治疗。护理作为疾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对疾病风险的控制、病理进程的改善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提高疾病控制效果[4]。因此,ALVF治疗中在予以患者规范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加强心功能保护,减轻心肌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方位心脏保护旨在以造成患者心功能下降或不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病生理因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实现对患者心功能的保护。(1)“三高”控制: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发病率显著的增加,而高血糖易造成心肌细胞功能不全,三者均易增强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而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的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5]。因此,临床护理中通过对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调控,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促进心功能的提高。(2)应激控制:应激刺激是诱发心血管反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等病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应激刺激使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进而造成心肌损伤。多方位心脏保护中通过减少心源性应激刺激,可改善血管应激状态,预防心肌损伤。(3)减轻心脏负荷:China-HF研究数据显示,心衰恶化的诱因中,心脏容量超负荷占比16.80%,容量负荷过重是心衰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为患者住院及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加剧心室重构和功能不全,恶化预后[6]。心脏保护护理中通过对患者体位的调整、利尿护理等可有效减轻患者心脏负荷,减轻心功能损伤。(4)预防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是造成ALVF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护理中通过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可有效控制心功能损伤风险因素,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创造更好的生理条件。本研究中,C组、C+X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多方位心脏保护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C+X组患者LVEF、CI、SV均高于C组(P<0.05)。C+X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2.50%,高于C组的45.00%(P<0.05)。即于ALVF临床护理中通过多方位心脏保护能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于ALVF临床护理中通过多方位心脏保护能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恢复患者身体指标,值得推广与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心衰心血管心功能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