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与间歇蓝光照射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
2022-03-23师淑锋陈新亚
师淑锋 陈新亚 李 晶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 郑州 45000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指新生儿(出生28d内)机体胆红素异常代谢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易引发皮肤、巩膜黄染,如未能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胆红素脑病,对患儿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伤[1]。对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主要采取间歇蓝光照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临床应用较广泛,但单一蓝光照射治疗部分患儿无法有效获益,治疗效果受限。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是一种微生态制剂,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治疗中效果明显,而胆红素血症患儿多存在肠道营养障碍、消化不良等问题,故在临床治疗需配合微生态制剂,以改善患儿预后及促进疾病转归。本次研究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6例作为样本对象,重点评估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与间歇蓝光照射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胎龄38~41周,平均胎龄(39.63±0.52)周;日龄2~10d,平均日龄(6.52±0.63)d。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63±0.52)周;日龄3~11d,平均日龄(7.05±0.75)d。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1)参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纳入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2)均为正常足月妊娠,孕周≥37周;(3)家长事先知情研究内容、风险,具有良好配合性;(4)研究已获取本院相关部门审批。
排除标准:(1)并发代谢障碍性疾病;(2)肝肾等重大脏器功能不健全;(3)对研究选择用药有禁忌及不耐受;(4)胆道畸形梗阻;(5)患有其他感染性肺炎;(6)家长依从性较差;(7)患有先心病等遗传性疾病;(8)患儿病历资料不全,或治疗中途失联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治疗,选用新生儿蓝光箱(M333127新生儿蓝光箱,型号:ND14-XHZ),设置波长420~470nm,距离为35cm,遮盖患儿眼部、会阴部位等予以保护,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控制时间每次14h,间隔时间10h。
观察组:在蓝光间歇照射的基础上合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020014,规格:500mg*10袋),温水冲服,每次用量0.5g,每日给药3次。两组均持续治疗5d。
1.3 观察指标
(1)于治疗5d后进行临床总疗效评估,判定标准:皮肤巩膜黄染完全消退,大小便均恢复正常,经皮胆红素指标正常可判定为痊愈;皮肤巩膜黄染基本消失,大小便趋于正常,经皮胆红素指标与正常范围趋近可判定为显效;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好转,大小便均显著改善,经皮胆红素指标大幅度降低可判定为有效;与以上标准均不相符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43×100%。
(2)免疫指标:采集患儿治疗5d后清晨空腹静脉血,实施离心后获取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IgG、IgM、IgA水平进行测定。
(3)胆红素水平:于治疗5d后,取患儿空腹静脉血,离心后获取血清,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值。
(4)统计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有皮疹、发热、腹泻、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疗效(97.67%)较对照组(91.36%)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免疫指标水平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gG、IgM、IgA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胆红素水平水平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I-BiL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胆红素水平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9.30%)较对照组(1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为儿科常见病症的一种,有病理性与生理性之分,其中生理性通常在5~7d左右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主要感染细菌而造成,需及时实施治疗措施,否则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将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由于新生儿相关器官及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机体大量胆红素聚集会侵入患儿脑组织,造成中枢神经损伤,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需加以重视,及时开展治疗。间歇蓝光照射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手段,利用氧化、异构化作用将未结合的有毒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代谢物,最后利用胆汁、尿液等排出体外,从而有效改善机体胆红素水平[2]。但间歇蓝光照射单一应用,治疗周期长,减小缓慢,且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故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属于活菌制剂,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及因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急慢性腹泻中较为适用。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胆汁代谢,促进肠道蠕动等作用,降低胆红素在肠肝间的循环,进一步促进胆红素排泄,实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作用[3]。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疗效(95.35%)较对照组(81.40%)明显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免疫指标水平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gG、IgM、IgA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胆红素水平水平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I-BiL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9.30%)较对照组(1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间歇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利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不仅可增强临床整体疗效,促进黄疸消退,同时可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原因在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中有效成分酪酸梭菌是一种正常肠道菌群,在肠道中可分泌络酸,以促进肠粘膜修复及再生,同时有利于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可抑制有害菌群繁殖,进一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低氨、胺等有害物质,从而加快肠粘膜修复,并增强机肠道免疫功能[4~5]。此外,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可改善胆汁代谢,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加快胃肠蠕动,降低胆红素在肠肝间的循环,促进胆红素排泄,最终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且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间歇蓝光照射而造成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改善患儿胃肠功能,保障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促进患儿早期康复[6~7]。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联合应用间歇蓝光照射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可显著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患儿黄疸消退、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