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形态检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2022-03-23陈丹胡丽王彬阶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性贫血难治性骨髓

陈丹 胡丽 王彬阶

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常见的贫血类型,相关临床调查研究指出叶酸及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居民叶酸及维生素B12摄入量明显低于南方地区居民[1-2]。巨幼细胞性贫血在西方欧美国家比较常见,近些年来我国该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难治性贫血在临床上并不常见,相关调查研究指出,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放射性或有毒物质、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及恶性肿瘤与血液病放化疗等因素导致的骨髓增生异常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尚不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3-4]。巨幼细胞性贫血、难治性贫血虽然诱发因素、发病机制不同,但是两种疾病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并且常规血液检查指标往往无明显差异,这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骨髓形态检验对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基于此,为了进一步验证骨髓形态检验的鉴别诊断效果,本文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A组,35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为B组。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意识清晰,沟通交流无障碍;(3)A组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B组符合文献[5]中难治性贫血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白血病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精神类疾病;(3)合并凝血、免疫功能障碍;(4)合并恶性肿瘤。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9岁,平均(58.92±9.69)岁;体质量指数 18.76~27.39 kg/m2,平均(23.27±1.05)kg/m2;病程3个月~5年,平均(1.86±0.42)年。B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0~83岁,平均(59.63±9.74)岁;体质量指数18.55~27.26 kg/m2,平均(23.19±1.10)kg/m2;病程6个月~4年,平均(1.90±0.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与骨髓形态检验。(1)血常规,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5 ml采用传统血涂片法进行血常规检查。(2)骨髓形态检验,帮助患者取侧卧位,标记患者骶椎两侧股性突出处,并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行骼后上棘穿刺术。首先取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医师以左手食指及拇指对穿刺处皮肤进行固定,之后右手持针对骨面进行垂直穿刺至骨髓腔。完成后取一20 ml注射器抽取红色骨髓液0.1~0.2 ml,之后将骨髓液样本制成涂片进行骨髓形态检验。涂片染色采用瑞吉式染色法,通过生物显微镜对骨髓细胞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及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①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4 000/mm3、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00×109/L;②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见以上标准;③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白细胞见以上标准,红细胞<4×1012/L(男)或<3.5×1012/L(女);④有核红细胞糖原(PAS)阳性率:糖原染色实验显示胞浆中有红色阳性颗粒,或不同程度的染红;⑤幼红幼粒细胞。(2)比较两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①粒系病态:中性粒细胞少分叶、多分叶及粒细胞空泡形成、类巨变粒细胞;②粒系巨幼变:粒细胞巨幼样变;③红系病态:类巨变幼红细胞、核碎裂幼红细胞及双核、多核幼红细胞等;④红系巨幼变:红细胞巨幼样变;⑤淋巴样小巨核:类似淋巴细胞不易区分的微小巨核。(3)两组巨幼变红细胞体直径,使用珠海市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粒度分析仪(型号:NS-90)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幼红幼粒细胞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比较[例(%)]

2.2 两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比较

两组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比较[例(%)]

2.3 两组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

B组巨幼原始细胞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幼变中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μm,(±s)]

表3 两组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μm,(±s)]

巨幼变早幼红细胞组别 巨幼原始细胞巨幼变中红细胞A 组(n=35) 23.91±5.34 22.01±3.79 15.15±2.86 B 组(n=35) 18.89±3.28 17.93±3.10 15.09±3.05 t值 4.739 4.930 0.085 P值 0.000 0.000 0.933

3 讨论

难治性贫血是一种因骨髓干细胞受损导致骨髓增生异常所引发贫血疾病,患者多伴有粒系及红系细胞病态造血等现象,且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明显减少[5-7]。而巨幼细胞性贫血则是一种因为人体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DNA无法顺利合成所引发的贫血疾病,该疾病患者骨髓粒系、红系细胞往往会出现巨幼变现象[8-12]。临床上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症状相似,诊断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误诊,从而使患者病情延误,对后续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准确诊断鉴别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从而使后续治疗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其病情发展。

B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高于A组,且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难治性贫血患者存在病态造血现象,同时多见红细胞活跃增生,且细胞类巨幼样变特征明显。另外,难治性贫血患者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高达94.29%,远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该指标对于临床诊断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更具有鉴别意义。此外,B组巨幼原始细胞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幼变中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巨幼原始细胞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与难治性贫血患者相比明显更长,临床上可借助这一特性,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对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相关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上可通过观察骨髓血细胞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及巨幼原始细胞、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对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同时两者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可将其作为辅助指标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猜你喜欢

性贫血难治性骨髓
柴贝止痫汤联合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路波教授辨治难治性失眠经验撷要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慢病规范管理治疗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最后一个夜晚
赞美骨髓
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