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效果及价值观察

2022-03-23邓石荣甘迪昇陈桂石家杰梁家广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控制性多发性发生率

邓石荣 甘迪昇 陈桂 石家杰 梁家广

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部位同时或相继在相同致伤因素下受伤即是多发性创伤[1]。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突发性灾难事件、安全事故、交通意外等时有发生,加上不同的致损伤动能,多发性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通常危及生命安全,病理生理紊乱较为严重,极大影响全身的生理状态,机体多系统、器官联合受累[3]。严重多发性创伤疾病的特点有死亡率高、范围广、进展迅速、病情复杂、创伤重、突发性等[4]。生理功能耗竭状态一般是大多数患者入院时的状态,如多器官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创伤脓毒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等,都是造成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改善患者远期康复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一直是医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项目[5]。本次研究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采用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探讨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郁南县人民医院18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纳入标准:①接受救治时间在创伤后1 h以内;②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16分;③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院前死亡;②既往有恶性肿瘤疾病;③身体重要器官原发性器质病变,肾、肝、肺、心等脏器既往有严重基础疾病;④中途转入他院治疗;⑤受伤经外院处理后转入本院。按急救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年龄20~69岁,平均(44.7±10.1)岁;ISS评分17~65分,平均(29.4±7.0)分;损伤解剖部位3~4个,平均(3.0±0.7)个;男78例,女27例;类型:高处坠落伤9例,刀刺伤4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79例,其他6例。研究组75例,年龄19~70岁,平均(44.9±10.3)岁;ISS评分16~61分,平均(28.0±8.4)分;损伤解剖部位3~4个,平均(3.1±0.7)个;男57例,女18例;类型:高处坠落伤11例,刀刺伤2例,重物砸伤6例,车祸伤53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创伤控制性手术,手术指征有如下几点:(1)预计输血>10 U,大量失血;(2)复苏中循环不稳;(3)腹部无法关闭,内脏高度肿胀;(4)凝血激活酶时间(PTT)>50 s,凝血酶原时间(PT)>16 s,凝血障碍;(5)体温 <35 ℃ ;(6)pH<7.3,酸中毒。实施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时严格按照手术指征进行,遵循损伤控制原则,控制污染、止血是Ⅰ期简化手术主要目的,生理代谢紊乱、心脏功能、循环通过ICU复苏进行纠正、改善、稳定,分期确定性手术治疗需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

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患者入院后,尽力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呼吸支持、心电监护,重点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尽可能完善CT、X线片、彩超等各项检查,结合检查结果与系统查体由急诊医师进行伤情评估,评估后请专科会诊,收入专科进行治疗需根据患者创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然后实施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研究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院前急救确保救护车3 min内出车,对患者伤情进行检查,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立即实施创伤复苏方法,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等,存在致命性创伤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伤情向急诊科医师通过通信设备及时汇报,将院前滞留时间最大限度缩短,保证院内抢救药物、检查设备均处于备用状态,为患者开通院内绿色通道,待患者入院后马上对患者神经、动脉、四肢、骨盆、头部、脊柱、腹部、呼吸、心脏检查,由创伤外科医师评估患者的病情演变,给予治疗措施。病情危重患者急救措施均在急诊科完成,如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诊断性腹腔穿刺、深静脉穿刺等,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呼吸心跳停止患者马上进入心肺复苏流程,休克患者积极抗休克治疗。边诊断边抢救,X线片检查、床边B超同步进行,由创伤外科医师到手术室进行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急诊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伤口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3)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三级评价: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值0~100分,满意:评分≥90分,一般:评分70~89分,不满意:评分<70分,家属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急诊时间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急诊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急诊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急诊时间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院内急诊时间(min)对照组(n=105) 27.7±6.2 70.4±16.6研究组(n=75) 19.1±5.7 97.3±22.4 t值 15.791 16.009 P值 <0.05 <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伤口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对比[例(%)]

3 讨论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且具有较多的并发症,较高的休克风险,创伤急救不但涉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是一门医学问题,而目前临床尚无成熟、统一、固定的急救模式[6-7]。寻求有效急救模式、科学救治指南对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创伤中心的建立极大提高了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临床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8-9]。虽然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独立的创伤救治体系,但均已开展各自不同的急救模式。可创伤外科医师缺乏创伤整体救治理念,对专业知识过分注重,仅依托专科救治,而忽略了各科室配合,使患者的急救效果受到较大影响[10-11]。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给予有效外科救治工作的关键是把握抢救的黄金时机,救治目标始终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疾病致死率[12]。在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时,创伤外科医师需首先对患者采取初级救治,严格把控创伤控制性手术理论,为进一步救治患者提供条件,阻止患者伤情进一步恶化,救治方法更简捷、快速,有条件后再为患者实施系统或分期创伤控制性手术,有利于使患者获取复苏时间[13-14]。

本次研究,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伤口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预后起到改善效果,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救治效果良好。创伤外科医师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拥有首位领导权,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充分将急救资源重新整合,无缝式衔接各个救治缓解,对ICU、手术室、急诊综合病房、院内急诊、院前急救等科室进行统一调配,将急救力量前移,一体化急救模式优势更为显著,救治时效性获得极大提升,患者死亡风险、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15-16]。

本次研究,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急诊时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较于传统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在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中,一体化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中应用创伤一体化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确保急救的规范、有序。一体化急救模式下,各科室医师熟练掌握各项抢救技术,建立完善急救人才梯队,多个科室协同参与,创伤、抢救确保能够全面处理、有序进行[17-18]。

综上所述,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确保患者急诊救治的有序和规范,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控制性多发性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云南大临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 大邦五隧道顺利贯通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