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解锁议论文写作
2022-03-23熊云
【摘 要】议论文是高考写作的常用文体,十分考验学生的素材储备和辩证思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正是学生模仿的佳例,教师完全可以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以此为例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师说》是一篇典型的正反对比式议论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字词句及其精神内涵之余,还应认真研究篇章结构,归纳出正反对比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教学;辩证思维;《师说》
【作者简介】熊云,高级教师,第二十一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高效教学和基于课文的写作教学。
在大大小小的考场中,议论文是考生普遍选用的文体。这种文体对学生的素材储备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验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经过多年的教学指导和写作实践,高中生在语言文字上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而议论文写作强调的辩证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却缺少足够的指导和训练,因此也有不少学生虽然洋洋洒洒写了看似华彩满篇的文章,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最终无法获得满意的分数。其实,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经典的议论文,这些文章是教师精讲、学生熟读,甚至熟背的佳作,只要教师在正常的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教学,以此为例指导议论文写作,就是给学生指明了一条写作的道路。
一、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的特点及优势
在众多的论证方式中,学生最喜欢用并列论证的方式写议论文:选择三个左右的典型素材作为论据(且往往是正面素材),在简单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这种论证方式体现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尚处于简单的拓展思维——由一个论点联想数个有直接、明显关联的事例作为观点的佐证。这是一种常用但较为简陋的论证方式,说理性不够强。由于思维惯性的存在,学生通常会选择正面素材从正面进行单向论证,这些素材内容类同、角度相似、缺乏层次,无论举多少个例子都是赘余,说理显得单薄又无力。想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并列论证式议论文变得深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素材,让素材和论证呈逐层递进的状态。这种逐层递进的议论文结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素材积累水平,同時能秉持一个核心观点找到不同层次的素材进行论证,这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以逆向思维来思考,与其找不同层次的多个正面素材,找反面素材反而更简单易行。我们只要在原并列论证式议论文的基础上稍做改变:前两个素材维持不变,第三个素材变为反面素材,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论证,习作就会变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结构。这一方法简单易学,且说理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很适合学生运用到写作中。
比如某四川考生的优秀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就采用了这一模式,并且获得了高分。文章在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该生以王勃、李白为例展开正面论证:王勃“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却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遭遇仕途不顺的李白,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拂袖而去,终于成就了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简单论证面对挫折应“缩小痛苦”后,该生接着以刘备为例展开反向论证:“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最后结合上述论据做出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当今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1]这篇文章的三个素材有正有反,但都是古代名人的经典事迹,因此该生从吸取教训的角度联系古今,劝诫今人学习榜样,不留遗恨。整篇文章论证充足,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有效论证,获得了不错的说理效果。可见,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虽然简单但却有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日常积累的写作素材,切实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二、结合典型课文,教学正反对比论证法
要论学生最熟悉的名人佳作,课文毫无疑问是首选。尤其是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更证明文中有不少可为学生借鉴之处。经过课堂上的精讲精读,学生对这些文章理解程度较深,熟悉文章的基本结构,对文章整体记忆深刻,也就更易于在日常写作和考场上借鉴、仿写。问题在于,除了完成常规教学,教师还要注意向写作教学迁移,帮助学生将课文的独到之处转变为写作技巧,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对于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韩愈的《师说》就是代表。该文语言精练、论证有力,且为学生熟知。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探究韩愈使用了哪些高超的论辩技巧,让《师说》中的论证变得雄辩有力。
(一)学生探究基本论证模式
在教学《师说》后,学生已解决了课文内容和难词、难句等方面的基础问题。此时教师教授正反对比论证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从正反论的角度重新阅读课文,试着归纳韩愈的论证模式。经过师生反复讨论,学生最终归纳出图1的基本论证模式:
(二)教师详解课文论证模式
根据上一环节归纳出的基本论证模式,教师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师说》的论证技巧。从图1可知,围绕中心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以“正—反—正”三个小节的结构进行论证,每个小节都有一个主要观点。第一个“正”是为了提出和初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接着为了加深论证层次和对社会现存弊病进行谴责,韩愈主要以“反”表示自己的痛心,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正面的例子作为对比。最终以第三个“正”,即圣人的表现与上文中士大夫尚不如百工好学的现象作对比,也是为了号召士大夫积极求学:圣人尚且如此,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保持谦虚呢?纵观整篇《师说》,韩愈主要以联系古今的方式进行对比,期间穿插一些社会现状作为补充。出于针砭时弊的实际需求,而非一般的观点辩论,文章有强烈的感染力,说理性极强。这也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了个醒,不要为了辩论而辩论,最好能联系实际,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观点辩论,从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说理。
深入分析,又可以发现文章在论证结构和例证种类上有如下特点。
1.论证结构
(1)段与段之间的正反对比
《师说》“正—反—正”的论辩结构就是段与段之间的正反对比。与考生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正—正—反”的结构不同,《师说》通过一系列对比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正面观点,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韩愈从第二段开始就社会的反面现象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批判今人耻学于师,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强化。最后在第三段提出“圣人无常师”,赞扬了孔子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表明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无关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只是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因此后人应该转益多师。这种段与段之间的对比从不同角度有力地论证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同时比《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的“正—正—反”结构更有深度。同为“二正一反”的论证方式,如何更巧妙地运用例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学生组织文章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段落内部的正反对比
《师说》中的例证虽多,读之却让人感到慷慨激昂,不会觉得拖沓、重复,更不会产生“凑字数”的感觉。以第二段为例,从内容来说,这些例子都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读起来发人深思;从论证方式来说,在一个段落间不断穿插古今对比,以正反例证中人们求学态度的反差来表现韩愈的痛心,也能更深入地阐释文章的中心思想。
首先,从才智德行的角度来说,古之圣人超出今之众人许多,但圣人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人明知自己不如他人还“耻学于师”,圣人与愚者的差距就此不断拉大。“圣人”是当时所有文人崇敬的对象,也是读书人在学识和修养上想要达到的境界。既然如此,今人的行为无疑是背道而为,这种做法显然是无法令人理解的。其次,从父长子孙的家族关系来说,父亲作为长辈,作为子孙的学习对象,因为关爱孩子而为他们挑选良师,自己却耻于学习,如何能起到模范的作用?再次,从不同的社会地位来说,士大夫自诩为社会上流,却不如“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还要嘲笑求学者,“其可怪也欤”。
第二段从个人、家族、社会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每组对比都将批判的对象——士大夫群体放在反面,通过展现才智、年龄、地位上的不对等突出士大夫群体应学却不学,甚至耻于学的矛盾行为,尖锐地批判了师道不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在这个段落可学的地方很多,议论文的写作不是找三五个例子简单论证即可,例子的选取、论证的方式、文章的结构,都会影响一篇议论文的论证效果。仔细钻研教材优秀文段的辩论方式,是直接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2.例证种类
(1)纵向例证
比如,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说,“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在第三段谈到孔子后,第四段对“能行古道”的“李氏子蟠”表示嘉许,也形成了古今对比。古今对比是《师说》一文中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对比角度,该角度的选择主要是受到传统“崇古”思想的影响。以该角度展开论述一是符合劝诫对象——士大夫的思考逻辑,能达到最好的勉励效果,二是围绕一个中心选取例证有助于零碎的小例证处于统一的角度,不至于显得杂乱。
(2)横向例证
比如,在同一时间段,不同人对于学习的态度各有不同。就“我”而言,人并不是生来就知晓一切,想要解惑自然要学习,无论是“生乎吾前”还是“生乎吾后”,“我”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巫医、乐师、工匠们之间也会互相学习,精进技艺。士大夫反而“群聚而笑之”,对自己的子孙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即便是圣人孔子也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这些同年代的对比都属于横向例证,增加了文章的时代感,让当时的读者感到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审题,思考自己的文章是否有预设的阅读群体。若有,应该选取合适的论述角度和方式,以预设读者的群体思维进行辩论。这对如今常见的带有语境或是前提条件的作文试题而言,更是要小心谨慎,不要错漏了关键的写作要点。
从以上分析可见,学生在选取例证的时候,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分别从纵向、横向,或是其他角度寻找多种例证,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极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尤其不少学生喜欢在议论文中用多个例证写排比句,希望能增加文章的气势,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文化积累和文学水平,以求得到更高的分数。对于这一做法,学生需注意选取的例证要多样且有层次,更要围绕一个中心,遵从一个逻辑思维进行论辩,避免理应出彩的地方反而成了“失足之处”。
三、课后实踐,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新知识,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展现自己真实的掌握程度。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上教学的知识,以“学会感恩”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下面是学生的习作:
播种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自孩提时起,长辈就教导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感恩之情已铭刻心底。
然而,少数人不懂得感恩,他们就好似埋在烂泥里的种子,有人好心照料它,给它除害虫,它不但不领情,反而和害虫纠缠在一起,不肯往上长,还责怪照料的人多管闲事。有人省吃俭用,用300多万人民币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常理上说,这些受助的学生应该心怀感恩,感谢捐赠者的雪中送炭。但是,当捐赠者病危住院,遭遇经济困难时,在本地工作的受助者,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埋怨媒体的行为让他很没面子。这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应当,毫无感恩之心,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他们必将为之付出代价。
当然,我们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很多人懂得感恩,不仅让帮助者欣慰,还让社会更美好。某大学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小李生病后,这所小学的师生都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更是将所有压岁钱都捐了出来。多么让人感动啊!这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它不仅温暖了小李和同学们的心,也让助人为乐的行为蔚然成风。年幼的孩子懂得感恩,更何况我们成年人呢?感恩父母,你会有情深似海的亲情;感恩老师,你会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感恩朋友,你会有肝胆相照的情义。我们要感恩社会,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祖国和党对我们的关爱和培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愿感恩之心处处播种,遍地花开!
从整体上看,学生已初步掌握正反对比论证法,文中有正面例证也有反面例证,有议论也有抒情,核心观点明确,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文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下功夫提高文章质量。
首先,文章主要采用段与段之间的对比结构。第一段提出“播种感恩之心”的观点后,该生采用好心人资助贫困生却得不到感恩这一反面例证进行说明。由于文章是以正面立论,而第一段的前期铺垫不足,因此反面例证的出现显得比较突兀,缺少必要的过渡。《师说》中,韩愈在论证士大夫群体师道不传之前先论述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道理,并以自己的理解谈求学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为后面士大夫反面例证中插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正面例证做铺垫,也总括了后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此起到了很好的启下效果。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掌握复杂的论证方式,但是调整例证的排列顺序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既然文章以正面立论,那么学生可以先以正面例证论证自己的观点,再举反面例证进行批判。反之,从反面立论时,学生也可以先给出反面例证,再给出正面的例证与观点,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文章的主体部分正反论证主次失当,既然是以正面立论,文章便应从正面的角度多歌颂懂得感恩的正确价值观,而以批评贬责为辅。因此,学生需要对正反例证的顺序和篇幅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其次,在例证的选取方面,该生选例角度过于单一,只采用了横向论据,都是捐赠者与被捐赠者之间的故事,虽然是公开事件但也并非广为人知,欠缺说服力也很难引起共鸣。这使得文章的整体视野较为狭窄,在阅读时容易感到局促,缺乏议论文应有的激情。
再次,段落之间缺乏一定的衔接与过渡。文章在提出了中心观点后,用“然而”两个字直接转接反面例证,在说理基本完成后又用“当然”两个字接上正面例证,显得十分生硬和突然,似乎是强行扭转文章的走向和读者的思维,阅读起来感觉十分突兀。这些转折处应该有足够的过渡句,体现出自然明晰的逻辑线索,使行文更为流畅。
最后,即便是议论文也不意味着它必须是枯燥乏味的文章。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明显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该生也有在例证和论证间插入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却缺乏文采,读之干瘪无味,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文学作品应有的魅力。建议多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名人名言等充实文章内容。对于劝诫一类的语句,要避免强硬的道德说教,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谈过于个人的想法,如第二段“害虫”的比喻和“必将为之付出代价”的评价就不太合适。
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互提意见,该生就“学会感恩”的主题重新写了下面的文章:
学会感恩,春暖花开
人生的旅途总是跌宕起伏,但总有不少暖人心扉的时刻。或是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感动和欢乐。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记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遇到何事,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根本。因为,只要学会感恩,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春暖花开。(排比、比喻、俗语、论点提出)
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家中贫寒,食不果腹。淮水边上的漂母见他可怜,便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后来,韩信立功封王,也能不忘漂母的饭菜之恩,用千两黄金回报漂母。一代名将不忘回报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韩信从此受到众人的敬仰。(古代正面例证)
古人知心怀感恩,今人亦应知恩图报。安徽省的张女士身患癌症,为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无奈之下只能和丈夫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求助。短时间内,无数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张女士渡过难关。张女士痊愈后,心怀感恩,和丈夫努力工作,依据捐赠名单主动还清了所有款项。有的好心人没有留下姓名,张女士就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帮助他人。张女士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陌生人之间的爱传递下去,让社会变得更温暖。(现代正面例证)无论是韩信还是张女士,他们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在接受到他人的帮助后,回报恩人,传递关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温暖了社会,温暖了所有人。(联系古今、正面论证总结)
尼采说:“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无法记住恩惠,甚至认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人,他的灵魂必定不健康。(过渡句)一个女子在闹市中被抢劫,她不禁大声呼救。下班路过的李先生见到抢匪拔刀行凶也毫不畏惧,他与抢匪英勇搏斗,在路人的帮助下,李先生终于制服抢匪,夺回女子的财物。但李先生却因被抢匪捅伤送进了医院,女子见状选择悄然离去,留下为求作证而苦苦追寻的李先生家属。该女子没有感恩之心,不但让李先生与家属倍感心寒,也让关注这一事件的社会人士感到如冬天般寒冷。(反面例证)如果人人都不怀有感恩之心,凡事都觉得事不关己,只会让社会变得冷漠,于己于人都不利。(反面论证总结)
落叶在风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滋养的感恩;白云在空中翩跹,描绘着一幅感恩的图画,那是白云对蓝天哺育之情的感恩。大树与白云都怀有感恩之情,人也应该如此。因为心怀感恩,社会才会温暖;因为心怀感恩,才会有爱的不断传递;因为心怀感恩,人性才会显得可贵。只要我们心存感恩,人间便处处春暖花开。(抒情、拟人、排比、论点总结)
经过修改,该生的文章已有很大进步。论点提出后,修改文用了较大的篇幅从正面论证感恩的重要性,论证中夹杂了学生自己的议论和见解,使得说理比较自然。同为正面例证,学生从古代和现代各选了一件,显得例证比较多元,每个例证后都加上了论证总结,例证间也加上了过渡句,段与段之间衔接得更自然。语言方面,該生注意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文学审美层面也获得一定的提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依旧存在论证较浅、文采不足、例证不够典型、文章结构简单、终段抒情较突兀的缺陷。这些都是写作的常见问题,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积累和练笔下逐渐改善,并非一两次写作课可以解决。但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本次指导,学生已基本掌握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只要有了写作方法,学生就能在日后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议论文,而这已经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在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之前,教师要和学生强调正反对比论证式议论文的写作诀窍,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1.选择例证应紧扣中心论点,找到合适的对比角度。
2.正反例证应主次有别。若从正面立论,那么文章应以正面例证为主,可采用多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典型正面例证进行论证,让自己的例证变得多样化,不要选择生僻的事件作为例证。用反面例证进行说理时,应当适当控制篇幅。反之亦然。
3.不要放弃议论文的审美价值。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当体现出它独有的文学魅力,议论文也应该富有文采。《师说》就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学生只要能多钻研,依照课文的结构和说理方式尝试仿写,就能发现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同理,多阅读各种类型的议论文,思考这些文章有哪些特点,就能直接提高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发现议论文的写作奥秘。
如今,读写结合已是广大教师认可的教学理念,用课文指导写作是最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没有其他素材比教材中的课文更适于拿来教学写作。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就要注意把阅读教学贯穿到写作教学中[2]。如果我们能够以课文为载体,把阅读教学上升并延伸至写作教学,只要方法正确,教师可轻松完成日常教学,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也会得到大幅提高,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此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四川一考生.遭遇挫折,笑对痛苦[J].中学生语数外:高中版,2004(10):10-11.
[2]阳丽霞.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7):25-26.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