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数学学习效能感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2022-03-23吴立宝寇晨红洪梦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数学学习

吴立宝 寇晨红 洪梦

【摘 要】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有着控制和调节作用,部分中學生存在对“过去的我”的分析不合理,对“现在的我”提升不认真以及对“未来的我”的预测不积极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实施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过去的我”;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现在的我”;进行团体辅导,协助学生积极预测“未来的我”。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非智力

【作者简介】吴立宝(本文通讯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数学教育研究;寇晨红,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洪梦,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数学学习测评工具研发及其实践应用”(PYJJ-036)

一、引言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1]419。数学学习效能感是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效能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细化,也是学生由对自身数学知识水平、数学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与预测而产生的乐观或消极的情感体验[2]29-39。学习效能感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控制和调节作用[3],具体表现为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业选择、努力程度、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积极认识自身能力,常会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积极调控学习状态,取得的学业成就较佳。而数学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常会做出不恰当的学业选择,畏惧困难,以消极的状态对待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较差。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且面临着数学学习难度加大、中考等压力,部分学生会对自身数学能力的判断和预测出现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的数学效能感现状,笔者采用《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2]29-39对我国某市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点评分法计分,共47道题目(不包含测谎题),包含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和性格5个主维度。动机维度包括认知性动机、外部动机和成就需要3个子维度,情绪情感维度包括情绪稳定性、学习焦虑和学习效能感3个子维度,态度维度包括数学观、学习信念和学习责任感3个子维度,意志维度包括自律性和坚持性2个子维度,性格维度包括质疑精神和好胜心2个子维度。利用SPSS26.0软件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主维度与子维度的得分率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知,在主维度上,情绪情感维度得分率较低;由图2可知,在子维度上,情绪情感维度下的学习效能感维度得分率较低。基于以上结果,笔者针对得分率较低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致力于提升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水平。

二、从“三个我”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对于效能感,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生成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决定因素[1]419。特称恩—默兰对教师效能感进行研究时认为效能感会影响表现,表现又作为新效能信息源影响效能感[4]。这代表效能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对学习效能感的分析应该关注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而并非仅关注学生目前的学习结果。结合数学学习效能感的定义、相关题目及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应关注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更自信地进行未来的学习行为。下面从“三个我”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找出造成部分中学生数学学习效能感低的缘由,以便教师对其进行干预。

(一)对“过去的我”分析不合理

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盲目地前进,应注重对“过去的我”的分析。归因方式对于学生分析“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十分重要,归因不合理会导致学生对于“过去的我”的分析存在偏颇。部分学生会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运气好等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行,在学习上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归因方式是不合适的,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5]495-512。同时,归因方式不合理会导致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清,不能从“过去的我”身上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仍沿袭之前错误的学习方法或经验,降低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对“现在的我”提升不认真

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会借助直接经验和外界因素来确认自身数学能力的高低。当学生没有认真提升“现在的我”,出现学习方法单一低效、未认真对待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就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表现或获得的外界评价等不佳,学生易对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对学生学习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是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6]。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学习策略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7],这也再次表明学习策略对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三)对“未来的我”预测不积极

学生分析“过去的我”,提升“现在的我”后,会从学习难度、教师和自我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思考并得出自己在未来的学习中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数学作业、数学建模或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由调查数据可知,部分学生从初中数学的难度、教师和自我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无法正确对待自身能力与所处环境,产生自身学不好数学的消极心理,整体表现为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发展持不自信状态,甚至认为努力也无法使自己获得出色的数学成就。班杜拉指出效能的自我知觉是对未来行动迟钝的估计,是对自己操作能力的信念[1]421-422。因此,对“未来的我”预测不积极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也会偏低。

三、基于“三个我”,探寻干预策略

教师作为指引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角色,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进行干預,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以更自信的状态进行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实施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过去的我”

分析“过去的我”离不开合理的归因方式。归因即归纳原因,根据维纳的观点可将原因分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度、运气和外界环境[8]。其中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和外界环境属于外部因素。实施归因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长处与短处,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缩小数学学习效能感水平与真实数学能力之间的差异,提升数学学习效能感校准性。

Frsterling论述了三种归因训练模式,分别为成就归因模式、习得性无助模式和自我效能模式[5]495-512。自我效能模式的归因训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较强,维持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使用强化矫正法、团体发展法和补偿矫正法[9]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第一,强化矫正法主要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对学生所做的合理的归因倾向进行强化,对学生不合理的归因倾向进行分析和纠正。如作业批改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情况进行归因,如果是合理的归因倾向则通过作业评语等方式提出表扬,如果是不合理的归因倾向,则通过单独谈话或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生调整为合理的归因方式。第二,团体发展法。在团体讨论和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正确归因的重要性,掌握归因的方式,提升归因能力。如韩含等人设计了依次包括“欢迎来到成长训练营”“原因决定结果”“从挫折中走出来”“我也很棒”“聪明学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要学”“我看成败”“努力创造奇迹”“我的未来之路”10个活动单元的归因训练内容,并对所选中学生进行训练后,发现学生的归因方式逐渐向积极方向转化[10]。第三,补偿矫正法。当在学习上屡次失败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归因倾向,认为自身能力低下。教师应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举办适合多种层次水平学生的读书分享会、数学实验、社会实践、团体小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参与活动,从而获得成功。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考活动中得到的奖励、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自身的归因,锻炼学生形成积极且合理的归因倾向。除了上述的三种方法,还有榜样示范法、自我控制法和情感移入法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训练效果。

(二)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现在的我”

实施分层作业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等措施均可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表现和外界评价等。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效提升“现在的我”还需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干预,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有研究者以48162名初中生为例,试探讨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及其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学成绩较好的是使用监控为主型、精细加工为主型以及监控+精细加工混合型的学生[11]36-43,这为教师如何有重点地传授学习策略提供了思路。下面结合刘电芝教授提出的“激趣—策略剖析—策略应用—策略评价—策略反思”[12]的教学方式为教师传授监控和精细加工策略提出建议。第一,传授监控策略方面。首先,教师可提问学生从作业中学到了什么,引起学生思考,之后告知学生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大家是否在学习中有意识地采用监控策略。然后,教师讲解监控策略指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来控制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梳理信息、明确概念、组织材料、规划学习、检查和评估进度[11]36-43。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章节梳理和阶段反思等活动,为学生运用监控策略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对学生在整理笔记、解题时运用监控策略的过程加以观察和评价,避免学生出现梳理信息不全、知识概念不明确、材料组织不清晰、学习计划低效、懒于检查和评估学习进度等情况。教师还需带领学生共同反思策略的适用情境和注意事项,明确监控策略对于数学学习的适用性,学生可在自我监督、他人监督或奖惩制度下实施该策略,但最终要内化为主动调控学习过程。第二,传授精细加工策略方面。精细加工策略指在任务、已有知识、信念与现实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比较、图示、扩展和引申是常用的精细加工方法,可以适用于学生的新知学习、笔记梳理、习题求解和课外拓展。教师传授精细加工策略时仍可采用策略教学的五阶段。常见的精细加工策略教学情境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复习和思考与其有关的旧知识,通过类比和比较的方式,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同时还有在记忆方面的应用,如联想记忆法、缩略记忆术、谐音记忆法等方法均属于精细加工策略。进行精细加工策略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控制教学速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便于学生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效学习策略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升“现在的我”提供强大的动力,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能感。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积极预测“未来的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行团体辅导,协助学生积极预测“未来的我”

教师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协助学生积极预测“未来的我”。但中学生处于心理的变化发展期,教师若进行严肃的说教,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借助团队的力量和各种技巧去影响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未来的我”的预测的积极程度是十分有效且易被学生接受的。

针对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建议如下。第一,倡导学生表达对自身能力的看法,并对错误看法进行纠正。教师可以组织“畅谈班会”,倡导学生发表对于未来是否能够完成数学学业、如何完成数学学业的看法。教师和其他同学结合该学生平时的表现或者教师记录的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思考与点评,如“你的数学计算和推理等能力在不断地进步,我认为你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尝试突破自己”等,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看法,对自身数学能力进行更准确的判断,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第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感受数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部分学生会夸大数学学习的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以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采用“以题带点,顺藤摸瓜”“以境串型,触类旁通”“以变促能,举一反三”“以错示警,缜密思维”[13]的方法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通过范例、同类问题、问题变式和常见疑惑点明确数学知识是科学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社会实践活动或让学生一起谈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应用于生活,并非遥不可及。第三,引导学生正视所处的学习环境,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首先,制订“团队契约”,教师和班干部要努力营造教师认真教学,班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帮扶机制、网络平台等学习资源。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看待所处环境,融入集体,可利用网上或校内图书资源、学习讲座,向教师及同学交流与求助等方式提高学习水平。最后,使学生明白在集体的帮助下可以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并出色地完成数学学业。由于学生对于“未来的我”的预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可以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智慧评价[14],如借助电子平台建立成长档案,采集学生想法,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观察,不断引导学生改进对“未来的我”的预测的积极性。

数学学习效能感作为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后天习得而产生,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除以上建议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单独谈话或家访,与家长等一起制订其他干预策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是带有个人特色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以上策略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境对上述策略加以细化和创新,以提升学生特殊的数学学习效能感,如学生在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班杜拉 A.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胡宜,庞维国,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光明,李爽.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编制[J].数学教育学报,2020(1):29-39.

[3]范春林.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7(10):5-9.

[4]TSCHANNEN-MEGAN M,HOY A W,HOY W K.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2):202-248.

[5]FRSTERLING F.Attributional retraining:a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3):495-512.

[6]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胡咏梅,唐一鹏.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哪个更重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56.

[8]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林钟敏,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9]张艳霞.学生归因训练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61-62.

[10]韩含,李积鹏,刘玉琳,等.学习不良初中生学业成败的归因训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4):529-535.

[11]杜宵丰,刘坚.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及其对数学成就的影响:基于中国Z市的大规模测试[J].教育科学研究,2021(4):36-43.

[12]刘电芝.高效学习的追求:学习策略的研究與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6):81-99.

[13]吴菊敏,张红.例谈初中数学复习的几个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6):52-54.

[14]吴立宝,曹雅楠,王光明,等.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趋势与热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10-15.

(责任编辑:陆顺演)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数学学习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