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2016-11-10罗红

南北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师说选择探究性

罗红

【摘    要】前些天,学校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本人作为语文教师选择了一堂《师说》公开课,在听课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想法,特分享于此。

【关键词】教学模式  建构  探究性  选择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64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和完善。在《师说》公开课后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课堂“我”是真主人

置身于知识至上、教材权威的旧教学模式,“高高在上”的教师按“教参”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看似潇洒实质是戴着镣铐可悲地“独舞”。原本充满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语文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结果将一篇美得出水的“标兵”课文和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活生生地变成了静态的没有生命的“标本”。不能自主的学习,怎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呢?“我”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语文学习将实现平等的、民主的对话。上面的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人,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

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的是如沐春风。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上面的课堂教学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语言是活的,课文学习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只有“我”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才能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二、语文课堂要诗意地建构

语文能力是在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老师能够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而语感和写作是“教”不出来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新一轮课程改革,师生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着“问”,“问”又呼唤着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是教学的本真。

上面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本真的典范,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多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读读书,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因而——语文教学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一言以蔽之,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诗意的建构。

三、语文课堂宜探究性设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在语文课堂上尝试运用探究性提问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目前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简单而随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性思维惰性,与当今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课堂教学探究性提问要做得比较好。

譬如从“传道授业解惑”谈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对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后才能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学会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其他任务的内在动力,即老师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探究性提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也就能判别和理解对错、善恶和美丑,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四、语文课堂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新课改实施后,以语言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倾向往往被摈弃,教师落实文言词句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疲惫,而学生在读得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架空分析文本价值与文化价值,往往又导致学生文言积累流于空疏,乃至文言水平下降,最终难以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里“读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第一目标,也是文言教学的底线和核心所在。同时新课标要求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强调“积累”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过程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

本人认为,高一年级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加强指导诵读,加强积累,传统的讲读法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应有机结合起来。上面的课堂如果能够穿插一下文言字词,加强背诵与积累,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附带讲讲“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的问题。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本人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多媒体得慎用。再譬如《安塞腰鼓》一文,因为学生对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运用多媒体可带领学生较早的进入文本。而像《桃花源记》,本人以为不必要运用多媒体,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岂不是更好?

以上内容仅仅是本人的一些拙见,还望同行斧正。

猜你喜欢

师说选择探究性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