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微探
2022-03-23魏东曲
魏东曲
摘 要: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元素,深度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思考,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模式。基于日常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实践,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促进思维深入发展三方面着手,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策略,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急切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深度学习,即是在這样的形势变化以及现实需求中,被呼唤的一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统编版四下《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为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深析教材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整个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消费经验,购物的欲望也很强,但是缺乏独立购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商品的选择比较盲目,容易成为消费中的弱势群体。
根据省教研室要求,通过对教材的深度研读,结合本校学生的真实学情,根据试教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试教情况及时调整:
1.通过课前购物体验、课堂交流探究,学会读取包装上的有效信息,重点掌握辨别“三无产品”、“过期产品”等方法。(知识、方法)
2.学会“保存购物凭证”、“货比三家”等购物常识,了解网络购物的一些技巧,懂得买商品有很多的学问,避免购物纠纷。(方法、思维)
3.通过“辨一辨”、“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购物习惯,争做文明消费者。(方法、思维、价值)
4.通过争做“维权小卫士”活动,认识到消费者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初步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知识、思维、价值)
二、深探活动载体,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在课堂中掌握某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并应用于生活中,才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自生活 回归生活”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取包装信息的技能,笔者尝试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活动。从第一次的“模拟超市”购物环节,到第二次的分组观察自带商品、讨论如何读取包装信息,再到第三次缩小观察范围,锁定最贴近学生的食品包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包装信息,圈关键信息,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全班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读取食品包装信息的几条关键点。课后,再布置学生用课堂中掌握的探究方法,去发现其他类别商品包装的信息读取方法,如:玩具、药品等。
这样的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去深刻学习知识与技能,将其吃透、学透,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同样的思考过程,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衔接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深挖合作支架,促进思维深入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极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更加全面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针对平时常见的“一言堂”现象,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助学者”,在交流前,提供交流支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力学生思维发展,最终能够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景。
1.倾听支架。“学会倾听”是深度交流的先决条件,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会倾听,才能更好地将同伴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引发二次思考,进而将思维推向更深层次。于是,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笔者和学生共同商定了3条倾听规则:(1)同伴发言时,不插嘴、不打断,听到最后;(2)边听边思考:同伴想法与我意见是否一致,相似的考虑是否补充?不同的考虑是否赞同,并阐明理由;(3)学会手势:有补充用拳头示意,有疑问用弯手指示意(如图所示)。
2.交流支架。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为常见的交流组合。为了让交流更深入更有效,笔者和学生也达成共识:(1)组员间按编号逐一发表看法,一个也不落下;(2)每个人讲完之后要给予掌声或者手动点赞;(3)学会句式:“我赞同XXX的看法,我还有补充……”“XXX同学说得很清晰,但是我有不同看法……”“XXX同学,你刚才那句话中,我有个疑问……”通过这样具化的交流支架,促使每个学生动脑、动嘴。在执教过程中,小组合作鉴别是否为“三无产品”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完毕,记录员记录下两条观点,暂时出现了卡顿,交流陷入僵局,但交流时间还很充足。笔者观察到后,对学生说:“你们再拿出食品包装观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发现?”停顿片刻,小赵同学兴奋地说:“我有发现,我的牛奶是德国产的,没QS标志,那我的牛奶是不是就是‘三无产品’呢?”这下小伙伴们都把头攒集在一起观察、讨论。不论讨论结果如何,这样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已经起到推动作用。课堂中,教师的一个追问,其实是教师作为“助学者”,引导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展现综合分析、联系运用等思维过程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在实践与讨论中内化知识,从而让深度交流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赵国庆,熊雅雯,王晓玲.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要素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