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
2022-03-23李镇西
李镇西
陶行知在1934年12月一次《关于现代教育的几个实际问题》的演讲中,专门谈到了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虽然时间过去了近90年,虽然陶行知当年谈的是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但用这些条件来打量或者说要求今天的教师(包括校长,因为校长也是教师),同样适用。陶行知说:
作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应当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要认定不是代替传统教育来麻醉大众和小孩子的;换句话说,是要为他们谋福利的……
2.要有健康的体魄……
3.要有农人的身手……
4.要有科学的头脑……
5.要有艺术的精神……
6.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
(《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实际上,在那之前的1926年,陶行知已经说过: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31年9月10日,他撰文将这三条要求扩展到所有教师。几年后,陶行知对乡村教师的条件,由原来的三条增加到了六条。
陶行知列的这六条,无一不是针对当时的现状。比如要求教师具备“农人的身手”,是因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必须和农民打成一片,甚至把自己当成农民,不然会闹笑话。“比如你初次下乡,把韭菜当作麦子,自然会成笑话。那么,你首先应拜农人作先生;因为你必得拜农人作先生后,才能作农人的先生。”(《陶行知教育文集》)
“要有科学的头脑”,是因为当时农村盛行迷信,科学思想非常薄弱,教师自己非有科学的头脑不可,用科学去改变民众迷信的头脑。
而所谓“艺术的精神”,是说在农村办学,“房子要好看,必得要艺术化方行。不过这里所谓艺术,是要不花钱的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天然美。”(《陶行知教育文集》)如果教师没有艺术的精神显然是不行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时代显然也发生了变化。但陶行知当年所提的教师要求,并没有过时;尤其是第一条和第六条,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条的重点,是教师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情怀。陶行知的原话是:“要认定不是代替传统教育来麻醉大众和小孩子的;换句话说,是要为他们谋福利的。”当然,所谓“谋福利”包括了帮助大众和小孩,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要用科学武装他们的头脑,用艺术美化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愚昧走向文明。陶行知说:“也就是要帮助小孩子,使之成为前进的小孩子;帮助大众,使之成为前进的大众。”(《陶行知教育文集》)他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勉励道:“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组织的地方,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陶行知全集》)
这一条拿到今天来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为大众服务的心?有没有自觉为学生传递人类精神文明之光的使命感?说到“为大众服务”“传递文明”之类,我估计有的老师会反感,他们认为“教师从事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别给我们戴高帽子,我们没那么神圣!”
对此,我则不敢苟同。作为一个职业,教师的确有普通的一面,比如有职业规范,也有入职门槛,也要职业技能,也要领取报酬……但教师职业更有其“不普通”的一面,那就是——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我这里之所以说是“使命”而不是“任务”,因为“使命”比“任务”更神圣、更崇高,更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不必讳言,教育就是神圣、崇高与伟大的。陶行知说得非常明确:“老实说,中小学教师手里,实掌握着中华民族的命运。”(《陶行知全集》)当你在填报师范专业时,就自动默认了教师这个职业非同一般的职业使命。
第六条“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今天更具现实意义。我多次说过,陶行知是把教育当作实现他社会理想的途徑。他的社会理想就是改造中国社会。其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进步与发展,意味着推动历史。教师,是知识分子。传递文明火把,推动社会进步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中国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虽然我们的时代已经有别于陶行知所处的20世纪上半叶,但我们依然面临种种挑战与艰辛。作为教育者,我们依然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我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
教师的尊严究竟源于何处?
有一次,我去南京师大附中看望著名杂文家吴非(本名王栋生),他和我谈到教师的风气:“教师是否被学生真心尊重关键还是教师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着呐!”他很自豪地谈到他所在的语文组:“我们语文组有几位年轻老师真不错,庄敬自强,有真正的教师修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苟且!”
当时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震:“不苟且”这三个字太有分量了,撞击着我的心。我说:“不苟且,意味着抵御外在的诱惑,坚守内心的良知。”
他说:“是的,教师不能放弃理想。人生在世,吃的穿的用的,能够花费多少钱呢?够用就行了。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物质,而放弃了精神追求。”
吴非所说的“不苟且”是一种灵魂散发出的芬芳。说到底,教师的尊严正是来自高贵的心灵——
厚实的学问、儒雅的修养、崇高的理想、赤诚的爱心、纯洁的童真、丰富的智慧、宽阔的胸襟、伟岸的风骨、朴素的良知、自由的精神……构成了教师高贵心灵的全部内涵。
陶行知曾这样说教师失职的危险与危害:“如果教师们还是因循守旧,苟且偷安,把纯洁的青年、活泼的小孩,教成无用的游民与记定理的书痴,民族前途将成绝望。是即辜负国家付托之重,亦即为新时代无可逃遁的罪人。”(《陶行知全集》)——振聋发聩!
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陶行知当年对教师提的几条标准。今天的我们只有做到了这几条,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