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莹:文艺明星的书卷气

2022-03-23王鹤

同舟共进 2022年2期
关键词:阿英王莹

王鹤

提到老一辈影剧明星王莹(1913—1974),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吧。

王莹是芜湖人,幼年母亲去世,高小毕业后被父亲和继母许配给当地一家富商当童养媳。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婆家虽应允她继续读书,却设置了种种障碍。婆婆精明强悍,尖刻刁钻,王莹度日如年,曾经悲愤至吞鸦片自杀,幸而死里逃生。

王莹的祖母宽厚良善,母亲也念过书,柔顺贤淑。婆媳俩对人生的种种失落与委屈,都是默默消化。当地风俗尤其守旧,王莹的外婆在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后再嫁,竟遭万般唾弃,几乎被口水淹没。幸而王莹生长在西风东渐的时代,尤其是她不甘于对命运逆来顺受,有胆略也足够机智,到婆家一年多后,她寻机逃跑,在外婆、姨婆帮助下辗转抵达汉口,被舅母收养,得以进入长沙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学习。

北伐军革命军席卷长沙,王莹就读的是自成一体的教会学校,竟也被时代风潮掀开一道缝隙,师生们请来北伐军的代表演讲,那位一身戎装的年轻军官,竟然是王莹念芜湖女师时的国文教师阿英(钱杏邨),阿英后来涉足文艺理论、古典文学,也是著名剧作家。

王莹在阿英的牵引下靠拢革命,他们成为恋人。大革命失败后,因为帮阿英给地下党送文件,她曾被军阀追缉。后来,王莹被送到上海浦东一所僻静小学任教,再由阿英推荐到上海做地下工作,抄写和传送文件、情报。王莹这个名字,就是当时一起工作、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谢冰莹为她改的。

工作的同时,王莹进入大学念书,也参加阿英、夏衍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的活动,渐渐在舞台崭露头角,与著名演员袁牧之等同台献艺。

夏衍给王莹所著《宝姑》的序文《不能忘却的纪念》回忆,他认识王莹,是1928年大革命失败的低潮时期。“上海挤满了各革命地区被迫出亡的革命青年……其中有不少是女青年,她們还存有剪刀痕迹的短发,睁着稚气的眼睛……散发着随时准备为革命而牺牲的浪漫气息,这正是五四运动狂飙时期培养出来的新女性的典型。”

夏衍把那一代新女性的特征抓得很准。五四前后的社会变革,直接牵涉到妇女命运的转折——她们中的幸运者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成为职业女性,经济独立,婚姻自主……那些天资聪颖、性情活泛又有叛逆基因的女子,最早捕捉到这股清新空气。她们跃入革命漩涡,既有除旧布新的激情,还多一层改变自己及女性命运的切身动力,更不乏青春期的浪漫。而浪漫的最极致体现,就是狂飙突进的革命与自由炽烈的爱情交织缠绕。

所以,很多革命女青年心里,敷设了一条感情的主线或副线,她们起初往往是追随男性革命者投身时代洪流的。王莹入党,阿英是介绍人之一;再早些的秋瑾,印象中豪气凛然,她那些飘洒、刚猛的姿态背后,却原来也暗含着对徐锡麟的无限柔情。

随着左翼力量在戏剧和电影界的增强,王莹参演了众多影、剧,表演天赋得以充分施展,有人甚至撰文说,去上海看话剧而未看王莹演的戏,是平生一件憾事。她1932年开始拍电影,主演过《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等影片。

王莹的书卷气,与电影界的浮艳绮靡,格格不入。她曾经回忆,自己走过很多崎岖惊险之路,但最艰难最不愿回顾的,还是在上海做电影明星那一段。女明星常有难以回绝的应酬,权势和财富编织的罗网则或明或暗地迎候着她们。王莹有自己的应对风格,她曾经布衣素颜,赴某要人盛情相邀、难以推脱的舞会,软软地将了对方一军。

曾有报纸以《明星脸孔!尼姑态度!》为题讥讽王莹,还有漫画干脆将她画成戴佛珠、敲木鱼的尼姑。然而,她以大学生入行的身份和浓郁的书卷气,也深得知识阶层观众的喜爱。当时《大晚报》刊出谢钊的《论玉莹型》点评道:早期观众喜欢杨耐梅型的艳星;后来,她们要求明星不仅漂亮,还要会表演,遂有阮玲玉、胡蝶型;随着知识分子观众增多,他们对女明星有了更高期待,“要有现代性的姿容、健全的身体、明朗的性格,能够理解文学和戏剧的素养和聪明,以及可以使观众感到亲密的品行上的节制”。而堪当此重任的,谢钊认为是王莹。

1934年,好友艾霞自杀,王莹发表了《没有和艾霞说最后的一句话》和《卸除了一件五色的外衣》。她说,自己与艾霞“同是被生活扔到了这黑暗的电影圈”,“我,怕了这熟圈子,熟圈子!换了一颗奋然而且坚苦的决心,奔到那遥远的天涯去投陌生,我要抖一抖衣襟,抖去那无由的爱憎。”她很快去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清贫、单纯的学生生活,反而很合心意。

王莹很早就显露了写作才华,30年代初开始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发表散文,她与陈波儿、艾霞被公认为电影圈的才女,被誉为“文艺明星”“电影作家”。夏衍夸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捷”。

抗战爆发后,王莹与洪深、金山等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深入苏、皖、豫、鄂、赣等15个省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剧目。此后,她又与金山等赴香港和南洋演出,为抗战募集资金。郁达夫妻子王映霞1920年代末在上海初识王莹,只觉得她脸上满是天真活泼。后来两人在武汉、新加坡都曾见面,王映霞说自己见过不少名女人,“却从来没有感觉到有谁是完备得有像王莹那样的才智与丰神。”

金山与王莹有过恋情。他失恋后,1942年与张瑞芳因同演郭沫若话剧《屈原》而相知并结婚。1950年代初,他与话剧导演孙维世结婚。

王莹与谢和庚(1912—2006)相爱,曾在重庆引起轩然大波。谢和庚的中共党员身份,仅有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数人知晓;他因为工作原因也暂时不能与元配离婚。王莹曾经是人们眼里“洁白的女星”,如今却有匿名信骂她“甘当军阀走狗的侍妾”。真是百口莫辩。

1942年,王莹与谢和庚分别以海外视察员和芝加哥总领事馆学习员的身份,赴美留学,他们也承担了周恩来交付的统战任务。谢和庚当过吉鸿昌将军秘书、白崇禧机要秘书、军事委员会秘书、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秘书等八任秘书。出国前他戏称自己是“九秘”,这最后一任,便是王莹的私人秘书。

他与王莹相继进入耶鲁大学等校学习,他俩与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交往密切,王莹应邀在白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与赛珍珠编剧的《元配》等,就是后者为她担任主持人。赛珍珠鼓励她将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写出来,王莹1946年开始写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宝姑》,四易其稿,此后又与浦爱德合译为英文。该书叙故乡风物人物,写童年的欢悦安宁、少年的凄苦愁惨,笔触细腻。

1950年2月,谢和庚终于得到姐姐从国内寄来的离婚判决书,这一天他俩等得太久了,终于结婚。王莹夫妇1955年回国,她被分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从童养媳到影星、作家,王莹的一生跨度相当大。芜湖婆家的窒息、钳制,她小小年纪,就有逃离的勇气和决断;上海电影圈的浮华、虚荣,多少人顺势沉溺或乐在其中,她却能以疏离、清醒的姿势,轻轻卸去“五色的外衣”。常如女人藤蔓,“随物赋形”。而王莹无疑是一棵树,天性与生活赋予她密实的质地,她以自己乐意的方式直立,身姿舒展,清爽明丽。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阿英王莹
巧用比较策略,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王莹作品赏析
王莹作品赏析
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者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的力量
遭遇男神
王莹作品
王莹作品
显年轻
让魔鬼变成天使
驾车请莫打手机